天天看点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77岁退伍军人呕心修家谱善举,成当地佳话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77岁退伍军人呕心修家谱善举,成当地佳话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家谱,有数千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古语有之曰:三世不修谱,为不孝。为什么呢?前人这样教诲: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慎终追远,民德且存,饮水思源,民德修远。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在钱清街道江墅村,就有一位77岁的退伍军人朱荣初老先生,不求回报,潜心修谱,令人起敬——

“祠堂是物质文明,家谱是精神文明,把老祖宗留下的优秀家风家训代代相传,这两个文明要相结合在一起。”在钱清街道江墅村重新修建祠堂之际,老村长施炳芳的一番思考引起了大伙的共鸣。

施炳芳找到了村里热心肠的退伍军人朱荣初老先生,请他编谱。已经77岁的朱荣初没有推辞,欣然答应。

寻根溯源编写家谱

近日,记者在区图书馆见到了朱荣初。

他正在厚厚的史料书里摘抄着笔记,座位旁还整齐地摞着好几本大大的参考文献。朱荣初老先生的笔记本写完了十几本,他也成为了图书馆一楼地方文献馆藏室的常客。

“退休了,为家乡出一份力。”他说,村里二十多岁的大学生们在外求学、增长本领;三四十岁的年轻人们在奋斗事业,建设家乡;他作为老年人群体的一员,发挥余热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如果没人修家谱,以后一代一代的人,不知道自己怎么来的,不知道来处,如何有落处?”朱荣初话中,所思所忧,充满乡愁。

村里共有233户人家,在半年的时间里,他挨家挨户地走,发放“普丁表”、搜集登记信息,然后把采集来的姓名和数据整理成册。

有时候一户人家就要走个十几趟,吃闭门羹是常有的事,需要耐心做一番解释工作。“家谱要经得起后人的监督和历史的验证。”朱荣初说,弄清楚才能写,身上有担子也有很大的压力。

在村民讲述的基础上,他还翻阅查询了大量施氏家谱、历史资料,以此串联和佐证信息。“碰到难以对上的信息,脑子里整宿都在思考。”朱荣初说道。

如今,朱荣初老先生走村入户,奔波搜寻资料的日子已经过去大半年。想把事情尽力做好的他,甚至双休日都没停下来,在编写中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带着问题去书里搜寻“答案”。

今年春节,他已经完成了750页的家谱,但再早些年的信息,还需要再做一番汇总整理。为此,他风雨无阻地跑遍了柯桥区图书馆、绍兴市图书馆,也去了好几趟浙江省图书馆找资料。

“古籍馆、综合馆里常常能发现有用的信息。有的图书馆管理员已经认识我了,常常帮忙一起找书。”朱荣初还得到了高校的帮助,获得了借阅一套珍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施氏家谱的机会。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77岁退伍军人呕心修家谱善举,成当地佳话

未来还想写下村里的故事

“他熟悉村里情况,又善于读书识字。”施炳芳觉得朱荣初是个合适的修谱人。1971年从空军部队退役的朱荣初回到江墅村后先是干了几年农活,后来一直留在家乡当会计。

几十年里,他都坚持看书学习,不管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工厂车间,他看到有需要帮助的乡里乡亲都会搭把手。“虽然家里人觉得我年岁已高,不必这么累。但想到先人美德通过记载可以传承下去,更多子孙后代能够学到优秀家风家训,就干劲满满。”朱荣初说道。

“我们江墅村有许多的手艺人,老一辈搞农业生产也有一套经验,现在的青年人又敢闯敢拼,创业致富。”朱荣初告诉记者,在编纂家谱的过程中他了解到了很多村庄里的能人巧匠,比如会做手工老酒的、擅长捕鱼的、会箍木桶的······此外,还有许多保家卫国的先辈,他们有的参加过解放战争,也有抗美援朝的战士。

改革开放以来,村庄里又涌现出许多勤劳努力的创业者。如今,富足的江墅村里几十年前的泥路变成了一条条宽敞的大马路,家家户户造起小楼房、盖起小别墅。乡贤们富小家的同时又“反哺”大家,为江墅村建设出力。家宴中心、放心厨房、生态停车场等设施,在这座依山傍水的村庄里应有尽有。

“希望年轻人多多向勤劳、努力的先辈们学习,未来也为村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朱荣初说,等到写完家谱后,有机会的话他还会尝试写村史,用史实故事让更多年轻人感悟先辈兢兢业业的实干精神、艰苦奋斗的正能量、反哺乡邻的好品质。

全媒体记者丨傅林垚

责任编辑丨冯娣

审核丨陈芳

终审丨沈旻雁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77岁退伍军人呕心修家谱善举,成当地佳话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77岁退伍军人呕心修家谱善举,成当地佳话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77岁退伍军人呕心修家谱善举,成当地佳话

你的每一次三连,

都是我们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