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江兩岸散文 | 《銅陶豐收籮——記銅官國寶窯神胡武強老人 》

一江兩岸散文 | 《銅陶豐收籮——記銅官國寶窯神胡武強老人 》
一江兩岸散文 | 《銅陶豐收籮——記銅官國寶窯神胡武強老人 》

湘江北去,奔流不息;一江兩岸,蔚然成勢。山水洲城新樣闆、湘江兩岸新客廳、望城核心增長極。望城35公裡湘江黃金岸線,新一輪創新創業大潮撲面而來。資源與資本在這裡碰撞,行業龍頭與精英在這裡聚集。搶占機遇,遠見未來;一江兩岸,成就夢想。

即日起,樂在望城持續推出中外名家、作家、文學愛好者等系列散文,看文人墨客筆下的望城一江兩岸,是怎樣的一番壯景,敬請關注!

銅陶豐收籮

——記銅官國寶窯神胡武強老人

豐收籮(一)

作者|佘利娥

一江兩岸散文 | 《銅陶豐收籮——記銅官國寶窯神胡武強老人 》

雨裡初春,我來到了湘江東岸的古鎮陶城——銅官。

這座擁有千年曆史的陶瓷古鎮,倚仗一江湘水,将陶城文明流向全中國,流向全世界。這裡的陶瓷深受人們宗寵與青睐,得益于陶城藝人們身懷制陶絕技,讓銅官陶瓷承載着人們對美好生活夢想的不斷追求而走向輝煌。

進入陶城,心懷敬意,尤其對陶城“國寶級非遺”工美藝術大師胡武強老人深感由衷敬佩。那天,我們在一家陶店欣賞雞血紅陶器,有一位陶藝師傅走了過來,他向我們介紹起這個雞血紅壺罐制作工藝和特點,提起雞血紅,不由得攀談起胡武強大師。

春雨蒙蒙,古鎮薄霧籠罩,如同古代女子,頭上頂着一條灰白色的輕紗蓋頭,透着朦胧神秘美。胡老大師正是這個古鎮裡的神秘奇人,他那精湛的制陶工藝技術,已被陶藝界傳頌,盛名遠播。

“胡老現在住我前面那棟房子,我可以帶你們去看看他老人家的工作室。”陶藝師傅主動邀請我們一同去拜訪胡老師傅。

我心裡甚是竊喜。好幾次來銅官古鎮,幾乎隻在古老街道走走看看,進店欣賞各種陶瓷工藝品,卻很少真實地接觸銅官工藝大師,全國如此有名的國寶級陶瓷工藝大師已是近在咫尺,如果不是那位陶藝師傅提議,我可能又一次錯過這麼好的機會。

一江兩岸散文 | 《銅陶豐收籮——記銅官國寶窯神胡武強老人 》

我們跟着陶藝師傅,來到一所房子的圍牆門口。不鏽鋼門上挂了一把銅鎖,但并沒有塌鎖,門被我們打開。

“你們是要到我的工作室去嗎,來,我剛有事出去了,才回來。”我們剛走到門口,後面傳來聲音。一位老人撐着雨傘從我們背後邊說邊走過來。

“胡師傅,我正準備帶兩位客人去您的工作室參觀,我看您的門沒有鎖,以為您在工作室,就沒有打電話。”那位陶藝師傅和老人打招呼。

原來這位老人正是我們要拜訪的胡武強老師傅。陰雨中的春天,寒意忒重,老人身着皮革服,黑色皮革休閑服挺括合身,顔色還新,皮革服把老人襯托得精神矍铄,神采奕奕。

“你們可能看不出,老人已年近八十了。”

“真的啊!”我驚歎地脫口說出。

陶藝師傅見我驚訝的表情,笑着說:“我怎麼會騙你們,胡老師傅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于銅官陶藝的研究事業上,他老人家每天和陶藝打交道,心無旁骛,研究陶瓷藝術是一門養身的學問呢。”我聽了後,覺得陶藝師傅把銅官的陶瓷說得有點玄乎之玄,但轉念一想,如果真有陶藝師傅說的那麼玄乎,那我真得從胡老師傅身上去了解“陶寶絕技”了。

我們跟着胡老師傅進入圍牆大門,大門右邊的圍牆上有好些人物大照片,照片經過塑膠處理後貼在圍牆壁上。我走過去仔細看看那些人物圖像,有黃永玉先生,有大兵,中間那幅照片最醒目:那是袁隆平院士和胡老師傅的合影。

原來袁隆平院士也來過銅官古鎮,我在心裡默念。

我們随老人家走進他的工作室。工作室有好幾間房子,裡面很寬敞,但裝修風格十分普通,就是一般民房檔次。裡面陳設一點都看不到華貴氣派,并且還不乏少許的清冷,是這連綿多日的雨天,隔斷了不少欲來未來者的緣故吧,我在心裡默默地猜測。

老人家引我們進入茶室。茶室裡欠打掃,茶桌上的茶具蒙一層薄薄的塵灰。我擡頭向他老人家書櫃上方看去,書櫃上有一個大相框,相框裡的人物是袁隆平院士正揮筆在一隻籮筐上描畫什麼,因為櫃頂比較高,加之相框也已塵封,照片看上去朦朦胧胧,有些模糊不清。

我舉起手機,将相框裡照片拍下來。胡老師傅見我翻拍相框裡的照片,他忙告訴我:“你們先看我櫃子裡面雞血紅陶瓷壺,等下再拿本相冊給你看。”

櫃子裡陶瓷器珍品有很多種,每件陶瓷色彩溫潤,尤其那種紅色彩釉,紅得如同雞血初滴般鮮色閃照,難怪稱之為“雞血紅”,其雅稱為“女兒紅”。柴窯彩釉中紅色是最為難得的色彩,聽說千年陶瓷裡都蘊藏着許多動人的故事。正當我還沉浸在紅色彩釉陶瓷器其美的欣賞中,胡老師傅手裡舉着相冊,坐在了茶桌邊。

“你們過來喝茶,我們邊喝茶邊聊。我家那場火,幸虧沒把我這一大學相冊燒掉。”

我翻閱着這本記錄了胡老師傅經曆的相冊,裡面有好幾張是胡老師傅與袁隆平院士的合影。那張袁隆平院士在一隻籮筐上描畫的照片再次吸引了我。

“這是袁隆平院士在我用陶瓷做的籮筐上寫字時拍下的照片。”胡老師傅開始給我們講關于陶瓷籮筐的故事。有一天,袁隆平院士來到胡武強老人的陶瓷作坊,袁老看到胡老師傅的精品陶瓷器後,贊歎不已。胡老師傅見袁隆平院士如此贊美他的陶瓷器物和作品,他心裡想,袁隆平院士為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雜交水稻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這麼優秀的人物來到我這裡,他心裡自然特别高興,他想表達對袁隆平院士的感激之情,又不知怎麼做,正當他左右為難的時候,袁隆平院士身邊的辛秘書從外面折傳回來,他悄悄地對胡老師傅說:“袁老是我最敬重的長輩,這次來陶城,我看到他十分鐘愛陶瓷,我想送一件陶瓷制品給袁老,不知送他什麼為好。”胡老師傅聽了辛秘書這麼一說,正好是他心裡想要做的事,他忙對辛秘書說,這件事情交給他來完成。

後來胡老師傅冥思苦想:袁老院士為全世界人民解決了吃飯問題,他為雜交水稻做出了巨大貢獻,我應該做一個契合袁老關于糧食貢獻方面的陶器送給他。

經過無數次制定設計方案,胡武強師傅終于想出了設計的雛形,他想到豐收的主題。袁老研究的雜交水稻,讓世界人民的糧食獲得了豐收。然而,要是用一個陶瓷形象來表現豐收的主題,那該多好啊。胡老師傅日思夜想,他開始琢磨起與稻谷有關器具和事物。

我們這裡的農民收割稻谷,都是用籮筐挑回家。胡老師傅突然眼前一亮,他想到了要表達豐收主題的承載體———籮筐。胡老師傅想要用自己精湛的陶藝技術,打制出一個籮筐送給袁隆平院士,用陶瓷籮筐表現袁老的雜交水稻讓農民獲得了好收成。對,就是這個構思。但我們家鄉的籮筐都是竹篾編織而成的,如果用陶瓷捏出竹篾做的籮筐模樣,是十分難做的事情,要怎麼樣才能讓人一看就知道是一隻籮筐呢?那種篾織紋路需要用手工捏才能做成。

胡老師傅開始用陶土捏籮筐。經過一番精心而艱辛地捏制,終于捏成一個陶土籮筐。他把籮筐放進窯洞裡面燒制,經過一番日夜堅守,火候調控,終于燒制成功。

陶瓷籮筐燒制成功後,前來參觀的人看到這隻陶瓷籮筐,有的說,可以做釣魚坐的凳子,有的說可以放釣魚用的食料,卻從來沒有人聯想到這個陶瓷籮筐可以裝谷子。胡老師傅感覺這個陶瓷籮筐很一般,他覺得沒有實作“豐收”主題的表達。

胡老師傅又再三認真研究竹篾編制籮筐的特點,他把竹篾編織的凹凸不平,顔色深淺分布,還有篾簽形狀仔細觀察研究,他要找到最能展現籮筐的靈魂特點之處。他終于發現竹篾編織的走向規律,胡武強老人異常興奮。

當一個人發現自己所研究的事物找到了規律和突破口的時候,他的思維會迸發出靈感的火花來。胡武強老人開始按照自己頭腦裡呈現的圖案捏制陶瓷籮筐,然後想象籮筐在燒制的時候怎麼讓它的顔色和竹篾編織的籮筐相像。胡老師傅真不愧是窯神,他怎麼想象的陶瓷形象,他就能燒制出什麼樣子來。他打開窯洞,把捏好的陶土籮筐放進窯爐裡用柴燒。

幾天後,待窯洞冷卻,打開窯洞,一隻陶瓷籮筐赫然立在窯洞裡,不說的話,誰都難以看出,它是一隻陶瓷籮筐。胡老師傅把陶瓷籮筐從窯洞裡提出來,他興奮地左看右看,他自己都難以相信,眼前這隻籮筐是陶瓷做的。他把谷子裝進籮筐,擺在堂屋中心,到他家裡來的人都以為那隻籮筐是竹篾編的。胡老師傅自己也非常滿意這件陶瓷作品,他在陶瓷籮筐外壁親自寫上“水稻之父”幾個字。

一個豔陽美麗的晴日,胡老師傅将陶瓷籮筐送至袁隆平院士的家裡。袁隆平院士接到這件寶物,驚喜不已。而他又突然對胡老師傅說:“可惜,這隻籮筐上你寫錯了字。”胡老師傅一時感覺意外,他自認為“水稻之父”這幾個字并不難寫,他應該不會寫錯的。

“胡師傅,我一般從來不會向人家要東西的,這次我要向你再要一個這樣的陶瓷籮筐,我自己親自寫字,放到我的雜交水稻博物館去,你寫了字的這個陶瓷籮筐,隻适合放在我家裡。我的博物館盡是些圖檔,隻有一個湘繡作品繡了我睡在稻谷裡,那個是實物,這下再放一個陶瓷籮筐,就再合适不過了。”

後來胡老師傅又燒制了一個模一樣的陶瓷籮筐。“你們看,這張照片就是我送陶瓷籮筐時,袁老在籮筐上寫字時照的。”

籮筐上的字: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當時我們約了去袁老那裡,他的秘書說不要驚動記者媒體,不要拍照片。當我們到了那裡,袁老在陶瓷籮筐上寫字的時候,他直問我們為什麼不帶記者來拍照。其實,那次我們随行的人當中,除了我和我的女兒以外,其餘的全都是省市媒體記者,他們把攝影機都放在了車上。聽袁老說要拍照,那些媒體記者們立馬到車上拿來裝置,拍了好多相片哦。”胡老師傅越講越興奮,心裡充滿了自豪。

這隻陶瓷籮筐原來珍藏着一段這麼美好的故事。

這一天是2007年的11月,袁隆平院士收到胡武強老人為他創作的“豐收籮”,高興得贊不絕口。

一江兩岸散文 | 《銅陶豐收籮——記銅官國寶窯神胡武強老人 》

編輯 | 周佳慧

一江兩岸散文 | 《銅陶豐收籮——記銅官國寶窯神胡武強老人 》
一江兩岸散文 | 《銅陶豐收籮——記銅官國寶窯神胡武強老人 》
一江兩岸散文 | 《銅陶豐收籮——記銅官國寶窯神胡武強老人 》
一江兩岸散文 | 《銅陶豐收籮——記銅官國寶窯神胡武強老人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