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寒冷的冬天正在北京如火如荼地進行中,若評選人氣最旺的選手,非新科奧運冠軍谷愛淩莫屬。
這位原籍美國,于2019年六月加入中國國籍的18歲女孩,正在改變着中國冬季雪上運動的曆史,同時也在中美兩國都成為話題人物。

谷愛淩的運動天賦毋庸置疑,奧運冠軍是最好的證明。
她同時有中美兩國血統,從小在美國長大,但最終選擇把中國作為祖國,為中國出戰奧運會,她的這一行為在中美兩國曆史發展程序中的象征意義,恐怕很多年後人們才能真正體會到。
多年以來,似乎隻有中國的高水準運動員加入外國國籍,最早有擊劍的奧運冠軍栾菊傑加入加拿大國籍,還有競走的奧運冠軍陳悅鈴加入美國國籍,更有大批的乒乓球運動員加入歐、美、亞洲其他國家國籍,代表其他國家參賽。
國内運動員走出去似乎才是更好的選擇,這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固定思維,而海外選手加入中國國籍在幾年前還是無法想象的事情。
近幾年以足球為開端,許多運動項目中都有加入中國國籍的原其他國家選手的身影。
原籍加拿大的女子七項全能選手鄭妮娜力、原籍美國的女子花樣滑冰選手朱易、林珊,原籍烏克蘭的藝術體操選手郭媚琳、原籍南韓的短道速滑選手林孝俊、原籍加拿大的冰球選手鄭恩來......
越來越多的海外選手,甚至是發達國家的運動員選擇加入中國國籍,代表中國出戰。這是中國國力強盛的展現,是中國正在崛起的有力證明。
比外國運動員加入中國國籍更直覺的證明是,2019年中國人均GDP突破一萬美元,中國在2021年實作全面消除貧困,30年前中國的GDP是美國的6.3%,而去年中國GDP達到美國的74.3%,中華民族正走在偉大複興的路上。
這一切的發生似乎都是轉眼之間實作的,甚至讓人感覺有些不現實。
一百八十年前,中國在鴉片戰争中戰敗,從此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任人宰割;
七十多年前,全國各地滿目瘡痍,到處都是戰争的廢墟;
三十一年前蘇聯解體,不少人都預測中國随時可能倒下;
最近這二十年,中國崩潰論幾乎每年都會被提出。
不到兩百年時間,曆經如此多的磨難,但中國卻似乎在一夜之間走向複興。
如此成績的取得,除了這幾十年世界大環境的變化,給中國提供了機會,而中國抓住了所有能抓住的機遇之外,中華文明自身強大的基因是決定性的因素。
正如英國學者馬丁·雅克對中華複興的評價:中國之是以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内達到西方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成果,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強大的文明自信。
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當中提到“中國是僞裝成國家的文明”。他沒有提到的是,這種文明已經延續了五千年,是全世界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也成就了中華文明的自信,這種自信源于曆史的積澱、包容的文化、創新的精神、天下的情懷。
01 中華文明的自信
中華文明的自信是在曆史發展過程中,在時間長河的流淌中逐漸繼承、發展、積累起來的
中華曆史上,夏商周的先人們,經過近兩千年的發展,初步奠定了中華文化以農業耕作,禮樂教化,祖先崇拜為核心的文明體系。直到今天,這些已經融入所有華夏兒女的血脈中。
無論住在什麼樣的大别墅中,在院子裡弄一小塊菜地自己勞作,是很多中國人下意識地選擇;
不管面對什麼樣的人都彬彬有禮,遇到事情要回應是來而不往非禮也,就算撕破臉也是先禮後兵;
走到天涯海角,中華民族大多數人惦念的還是落葉歸根,就算已經走了很久,過了幾代人,也要尋根祭祖,隻有中國人稱自己的國家是“祖國”。
那不單單是自己父母的國,是曆代先祖,綿延數千年,祖祖輩輩生長的地方。
這一切讓中華民族從骨子裡,有着吃苦耐勞的勤奮天性,與人為善的良好教養以及以不忘根本的血脈親情,能夠團結一緻、開拓進取。
秦始皇統一中國,設立郡縣,第一次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雖然二世而亡,但為中國後來兩千多年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體制基礎及社會聯結紐帶。
兩漢時代,承襲秦制,驅逐匈奴,封狼居胥,聲威赫赫,也讓漢人成了兩千年來華夏主體民族的稱呼;另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後世的文化傳承建立了思想基礎。
魏晉南北朝,幾百年間,鮮卑、匈奴、羯、氐、羌、柔然......衆多民族逐鹿中原;劉裕、桓溫、祖逖、謝安、劉淵、赫連勃勃、苻堅、冉闵......時勢造就無數英雄豪傑;玄學,佛教,儒家各種思想流傳。中華文明也在諸多民族,各種思想的激烈碰撞中,發展壯大,吸收融合 。
隋唐年間,天下重回一統,疆土遠至中亞地區,萬邦來朝,長安成為世界中心;科舉制确立,升鬥小民也可能“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以說在世界上最早為如何實作社會的公平作出了探索。
從此以後華夏大地的人們對自身文明的認同也達到了新的高度,因為這是對所有人都有機會的地方。
唐朝之後千年時間,中華文明在人文、科技、經濟等方面繼續有着長足的進步,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的不斷發展,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的發明與應用,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讓華夏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中華文明的博大厚重,也将外來的蒙古和女真變成了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直到一百八十年前中國的大門再次被異族打開,這次面臨的是完全不同而且和中華文明不相上下的另一文明。
中華文明暫時黯然失色,但這絕不是我們的文明低人一等,隻是暫時的蟄伏,等待更大的爆發。
02 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
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很大的不同點是包容性和善于學習。
中華文明自誕生初期,就是相容并包,融合各種文化。
現在我們看到的中華文明的代表,有遼甯紅山文化的玉豬龍,有浙江河姆渡文化的水稻,有四川三星堆文化的縱目銅人面具,有陝西半坡文化的人面魚紋彩陶盆,更有中原殷墟的甲骨文和後母戊大方鼎。
東南西北中,不同地區,不同形态的文化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最終彙合成了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也是不斷向外學習的,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是軍事上向胡人學習如何打仗;
東漢開始印度佛教傳入,則是思想上向外來的文化學習;
敦煌壁畫上的飛天,雲岡石窟中的盧舍那石佛,是藝術上的學習和吸收;
直到近代我們還從日本學習了大量日式漢語詞彙,已經成為我們的日常用語(比如警察局、派出所、實體、化學、政治、經濟、電話、同志、精神、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甚至本文所說的“文明”)。
外來民族在進入中華文明之後,往往很快能融入進來。
金日磾作為匈奴投誠的王子成為了漢武帝的托孤大臣;隋唐的天子也都有胡人血統;
元朝和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他們也迅速被中華文化所吸引,同化,到現在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
很多少數民族采用漢族姓氏,到現在已經分辨不出來。
03 中華文明是不斷開拓進取,創新發展的文明。
有人說中華文化禁锢人們的思想,是僵化的,不思進取的,是以在近代遠遠落後于歐美,落後就要挨打。
這裡有兩個概念錯誤,首先,落後不是一定要挨打的理由,如同說好人善良是壞人作惡的理由一般,那是壞人為自己作惡找的借口。
落後且有不少财富,同時被強壯的壞人觊觎,這是我們曾經命運多舛的原因,好在我們逐漸追趕上來,不再那麼容易被别人欺負。
其次,中華文化絕對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勇于創新的。自古中國就有諸多的奇思妙想、發明創造,而且曆朝曆代,延綿不絕。
四大發明就不用說了,李約瑟總結出了上百項中國領先世界的發明創造是另外的明證,中華文明從根上從不缺乏創新精神。
我們領先了世界幾千年,近兩百年确實落後了,但那不是因為缺乏創新精神,而是沒有更快地進入科技時代,主要是缺少歐洲那樣的發展現代科技的土壤,是以落後了。
什麼土壤适合發展現代科技呢?
可以用大家熟知的當代科技發展來舉例子,就是很多科技的創新首先是應用在軍事上的,然後再推廣到民間市場和商業中,計算機、核能利用、新材料科技的研發等等都是如此。
歐洲在大航海時代開啟後,因為小國林立,互相間不停地征戰,對軍事科技天然地有巨大的需求。
而從中國傳入的火藥,讓戰争脫離了冷兵器,發展到另外的層面,這才是他們能夠你争我趕,迫切發展科學的根基。是以西方的現代化與其說是具有科技發展的思維基礎,不如說是窮兵黩武結出的果實。
實體、化學、數學基本都是為了武器的研發、戰争的應用而迅速發展起來的。采礦、冶金、造船等也是戰争能力的比拼,也需要新的科技的支撐。
而中國因為缺乏強敵的競争,對外也沒有殖民和開拓的願望,自然沒有發展槍炮和其他促進戰争能力的動力,也是以落後了,然後被炮艦轟開了國門。
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從一百多年的動蕩中擺脫,開始改革開放後,發奮追趕世界潮流,創新的基因再次被喚醒,隻用幾十年就走完西方幾百年的道路。
現在各方面的創新指數中國都已經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注冊專利數,國際知名刊物上發表論文數等等中國都已經成為世界第一。
今後在創新方面的領先優勢我們必将不斷擴大,因為這是我們文明自帶的傳統,隻要走對了道路,那麼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将源源不絕。
04 中華文明最獨特的地方是天下情懷。
中華文明正在複興,這種複興也将不再單單是自身的強大,必将引領世界,這是因為我們自古就有天下的情懷。
從兩千多年前的“禮記”中,中華民族的先人就把對人生目标的追求定義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自身修養開始,直到能夠安定天下。
兩千多年的思想灌輸,已經讓平頭百姓都有了同樣的觀念,都是希望天下太平,哪怕隻是改變自身,也是為之出了一份力,這已經成為刻入中華民族基因,融入血脈裡的意識。
這次新冠疫情就充分展現了這一點,需要犧牲小我的時候,無論是一線的醫生護士,還是一個家庭、一個小區、或是整個居住的城市被隔離的人們,全都自覺自願地犧牲自己的個人利益,為國家的安甯出自己的一份力。
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脍炙人口,凡是華人應該沒有不知道的,以天下為己任是華人的共識。
而張載的橫渠四句更是将之提升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境界。
這是中國人對自己的要求,也是矢志不渝奮鬥追求的目标。
過去的天下是中國,現在的天下是世界,範圍擴大了,但追求的目标不變,要讓所有人安居樂業。
當代中國人對世界的關懷,最好展現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我們已經解決了自身的貧困問題,進而要為人類共同的發展盡自己的力。
在幾百年來一直由西方主導,奉行叢林法則或者社會達爾文主義的人類社會中,中國第一個将所有國家放在了同樣的角度看待,大家呼吸與共,命運相連,是一個共同體,沒有誰高人一等。
這不是現在中國才有的提法,隻不過是将原先中國自己的“天下”觀念,擴大到地球村,輻射到世界所有角落,這是中華文明自信的表現,對自己負責,也要為人類的發展負責。
中國因着自身的文明基因,依靠對自身文化傳統積澱的自信,走出自己的發展道路。
中國從一窮二白起步,在真正與世界接軌後,隻用了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就崛起為世界第二大的經濟體,目前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已經超過30%,遠遠領先其他國家。
中國深厚的文明傳統,在當代世界發展中獨樹一幟,必将引領中國回到世界幾千年曆史中自己原本所處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