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天降奇石,形如駿馬,位于梅州興甯市東北部的石馬鎮是以得名。斑駁的古橋、餘音繞梁的山歌、辛亥革命上司人之一何天炯的故居……在這個曆史悠久的小鎮上,文化是其辨別,更是其内涵。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藝是時代的号角。進入新時代,廣東将文化強省建設納入“1+1+9”工作部署,大力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近年來,位于邊遠山區的石馬鎮,将人文資源融入鄉村振興的建設中,既塑形,又鑄魂。
石馬鎮境内,一條石馬河流經洋門、向前、陶背、新群、刁田和新石六個村,串起了石馬鎮“六村關聯”鄉村振興連片示範區。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内生動力,石馬鎮活化利用文化資源,用文化創意點亮鄉村之美,以文旅融合助力鄉村發展。
千年古橋
串聯古今 留住鄉愁
回想起多年前兒子邁過這座三眼古橋,外出求學、工作的畫面,84歲的石馬人張玉英仍曆曆在目。彼時,三眼橋上雜草叢生,卻是石馬鎮與外界交流的唯一通道。

有近千年曆史的三眼橋,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石馬人的精神地标。 南方+ 陳澤銘 拍攝
古橋坐落于石馬鎮洋門村,建于宋朝,是仿制河北趙州橋而建的三孔石拱橋。近千年來,三眼橋栉風沐雨,滄桑歲月刻在斑駁的石頭上,時代變遷記錄于泛黃的史料中。
三眼橋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石馬人的精神地标。
洋門村村幹部陳永梅告訴記者,石馬鎮屬于山區,以前窮苦人家的孩子唯有讀書才能走出大山,當他們走到三眼橋時,便會駐足回首,眺望即将離别的故鄉。
1972年,随着發展的需要,三眼橋旁邊建起了第二座橋。2017年,第三座橋拔地而起。三座橋并立,共同聚焦石馬鎮的曆史景深。
于遊子而言,古橋是鄉愁;于還鄉者而言,古橋是鄉戀。陳永梅說:“如今,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回來後,無一不在感慨。”
近年來,随着新農村建設,三眼橋得到了重修保護,崩塌的旱眼被修複,荊棘雜草得到清除,橋墩得到加強,凹凸不平的橋面得到整修。
據石馬鎮委副書記劉仕偉介紹,2020年,石馬鎮開始建設“六村關聯”鄉村振興連片示範區,以石馬河為軸線,将6個村串聯起來,活化利用各自豐富的人文資源、生态資源等。
作為起點,洋門村憑借三眼橋的曆史文化古韻,結合另外兩座橋,形成“三橋攬月”景觀,建成專屬石馬鎮的印象。記者注意到,該區域興建了對歌台、健身步道、錦繡長廊、名人欄、桃花園、停車場、公廁等設施。
千年古橋有了新的使命。“‘三橋攬月’以三橋及周邊為打造重點,意在打造為石馬鎮最佳網紅觀賞點。”陳永梅說,平日裡這邊遊人如織,不隻有本地村民,還吸引了很多外地遊客。
建設“六村關聯”時,村民的熱情讓劉仕偉感慨萬千。“如打造三眼橋景點時,群衆熱情高漲,包括建設沿河綠道等所需要的土地,村民都無私地捐獻出來。”劉仕偉說,目前,“六村關聯”建設也已經進入收尾階段。
名人故居
見證一段革命曆史
在石馬鎮新群村荷秀坡,一棟兩層三拱的建築格外顯眼,這是與孫中山一同在日本創辦同盟會的何天炯的故居,其樣式與中山市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相仿。
何天炯故居。 受訪者供圖
在故居側後的小山上,是1985年興甯縣政府專門修建的何天炯墓園,樹立着墓碑,氣派肅穆。碑文《何天炯先生墓志》,記述了他的生平。何天炯,1877年出生,中國同盟會創會會員、民主革命先驅、民國元老……
“小時候覺得在這偏僻的大山裡,曾祖父是個奇人。”何天炯的曾孫女何仕新介紹,後來詢問過父親,得知曾祖父何天炯天資聰慧,從小酷愛讀書,胸懷大志。
何天炯故居自題為“無赫齋”,又名天炯樓。意為不求赫赫有名,兼取漢代“何武無赫赫名,去後令人思”的典故。事實也正是如此:何天炯一生緻力民主革命,不改初衷,不求名利,1925年7月在孫中山病逝後數月,他也因病長逝。
據《興甯縣志》記載,何天炯早年受維新思潮影響,深恨清朝君主專制,向往民主政體。1903年,他毅然剪掉發辮,東渡日本留學,攻讀政治,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
何天炯在日本先後結識了孫中山、黃興、秋瑾、章太炎、廖仲恺、朱執信、胡漢民等人,并在1905年加入同盟會。當時,孫中山為總理,黃興為協理兼庶務,胡漢民為書記,何天炯則為會計。
1911年初,何天炯由日本秘密回到香港,參加籌備策劃,負責香港至廣州的聯絡運輸工作,運送槍支彈藥。起義之日,他在香港組織50多人的敢死隊,親自率領前來廣州。不料到達廣州時,起義先期舉行并已失敗。
辛亥革命勝利後,何天炯曆任總統府秘書、駐日全權代表等職。
一段中日文化交流的佳話。初到日本,何天炯舉目無親,但滿懷一腔報國熱忱。他入讀東京正則預備學校,認識了學校附近的日本人宮崎寅藏(後改名宮崎滔天),而宮崎全家都非常同情中國的維新和革命,家裡也是孫中山等中國革命志士的主要活動場所。1913年何天炯回國時,兩人相約經常通信,持續了10年之久。
據了解,何天炯故居于2014年被列為第二批梅州市文物保護機關,2019年被列為興甯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學生們參觀何天炯故居。 受訪者供圖
故居賦予新使命。新群村黨支部書記何小清介紹,2020年底,石馬鎮完成了何天炯故居的展場布置和展品陳列。随着革命先烈故居的活化,越來越多的中國小等機關會組織前來參觀。
“我跟孩子們講述曾祖父的事迹,他們會感到驕傲和自豪。”何仕新說。
石馬鎮是革命之鄉,亦是将軍之鄉。在何天炯的出生地新群村崇豐第,先後湧現出了5位将軍:何廼英、何天祥、何學植、何寶松、何孟淳。
劉仕偉介紹,整個石馬鎮,自民國以後共湧現11名将軍,他們為驅除日寇、民族解放而奮發圖強。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中,石馬鎮加強活化名人故居資源,何天炯、何子淵等故居成為響亮名片。
一曲山歌
彰顯文化底蘊 展現新面貌
“刁嫂子……老妹你過來……”談起刁嫂子山歌,68歲的石馬人何錫齡信手拈來。他十幾歲便開始接觸山歌,從一開始的耳濡目染,到上台表演、創作,這一曲調陪伴他大半輩子。
石馬鎮是山歌之鄉,以“刁嫂子”為代表的石馬山歌更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何錫齡說:“男的唱‘老妹你過來’,女的唱‘阿哥’,加上‘溜達’一詞,穿插在山歌中,這是石馬山歌闆調中的特色。”
一曲山歌,代表着鄉音,象征着歸宿。
石馬國樂團進行表演。 受訪者供圖
“刁嫂子是石馬的特有名詞。”何錫齡介紹,以前,石馬鎮上的老人家都會唱刁嫂子山歌,在外地,一聽便知道對方是石馬人。
山歌的背後,是石馬人不屈服的精神。據中共石馬鎮委員會編著的《文化石馬》記載,傳說刁嫂子原姓張,住在石馬鎮北部山區。她長得十分标緻,聰明伶俐,且性格剛直,好打抱不平。她才思靈活,以歌代言傾述興衰,唱出百姓的呼聲,深受人們的喜愛。
14歲時,刁嫂子迫于生計,隻好到蛇窿裡(地名)王财主家做工。王财主是個奸刁枭惡的好色之徒,刁嫂子受盡淩辱。一次,王财主企圖對其作惡,但她不卑不亢,以山歌反擊,“你莫嫌涯刁小人,黃蜂雖細會叼一針,王八頭上叼一針,人面獸心顯原形。”因為“小”和“嫂”近音,故被人稱為刁嫂子。
獨具特色的山歌,吸引着“外地媳婦”田小會的目光。從河南嫁到石馬鎮已經25年,喜歡唱歌的田小會常聽到當地國樂團唱山歌,“我覺得聽起來很好聽,于是産生了學習的想法。”
今年是田小會演唱山歌的第五個年頭,盡管時間不是很長,但她已然成為樂團中的女唱将。據她介紹,之前每逢重陽節、春節、婦女節等節目,山歌樂隊都會受到石馬鎮各個村的邀請上台表演;近兩年,國樂團會在客棧、公園等地進行小型的演出。
“我們也會緊随發展潮流,圍繞着建設美好新家園、黨史學習教育、‘六村關聯’等進行創作,用山歌唱出整個石馬的新面貌。”田小會說。
如今,刁嫂子山歌在對歌台上重制。石馬鎮鎮幹部曾玲告訴記者,随着“六村關聯”的建設,三眼橋旁邊建立了兩個對歌台,隔河相望,“我們會邀請樂團來演唱,有時候他們也會自發前來。”
2021年12月11日下午,從廣州返鄉的黃敬然帶着小孩到石馬鎮遊玩。駐足對歌台時,她高聲吟唱了一曲。“來到對歌台,我會觸景生情,更想去吟唱。”黃敬然回憶起了大學軍訓時,聽到同為梅州人的同學唱山歌,“那種歸屬感、自豪感會油然而生”。黃敬然讓小孩了解家鄉的曆史文化、故土風情。
曾玲介紹,石馬山歌以其深厚的曆史底蘊和濃厚的生活氣息為群衆所喜愛,在打造“六村關聯”鄉村振興示範區時,着重延續歌聲前緣,為後世傳承。
聲音
廣東财經大學副教授張丹:
推進石馬文旅深度融合 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
擁有豐富曆史文化資源的石馬鎮如何加快鄉村振興?南方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廣東财經大學駐石馬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員、副教授張丹。她表示,文旅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模式,是實作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石馬鎮可依托現有曆史文化資源,創新理念,推進文旅深度融合,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
2021年6月,張丹來到石馬鎮,成為駐石馬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員,下鄉、調研成為她日常的工作。經過半年多的時間,她對石馬鎮的發展有了自己的見解。她認為,文旅發展助推鄉村振興要秉承新農村發展思維和理念。
張丹表示,要創新推動石馬鎮經濟發展。文旅發展對推動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農業是根、文化是魂、旅遊是路”,融合文化價值、生态價值、經濟價值,要深度挖掘文化、旅遊、農業資源。創新文旅産品,發展現代農業;鼓勵發展鄉村田園遊、生态休閑遊、農耕文化遊、現代農業遊、康養度假區、菜籃子體驗遊,以及民宿遊等産業;通過多重疊加模式,帶動村集體和村民經濟收益,提高石馬人民的生活品質,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要加強推進石馬鎮文旅融合。”張丹說,文化和旅遊呈現一體化協同發展。文化是旅遊發展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發展的平台。鄉村旅遊需要文化的支撐。民俗文化的包裝,餐飲文化的開發等有利于推動鄉村文化的發展。兩者為共生共進、同頻共振關系。文旅融合可以提高鄉村振興的内涵,實作産業的長久發展。文旅融合對于鄉村生産發展、生活改善、鄉風形成、村容建設、環境治理等,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外,張丹表示,要高度重視石馬鎮龍頭企業。培育扶持本地企業做大做強,形成一批具有支撐帶動力的實體項目,并通過文旅産業的園區化、基地化和融合化,形成文旅産業叢集。統籌鄉村特色旅遊産業與龍頭企業的對接,進一步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資源整合、資本運作、品質提升等功能作用。文旅與企業資源交相輝映、互相賦能,形成以旅遊業、娛樂業、服務業、文化産業、龍頭企業形成的經濟形态和産業系統。
連結
石馬鎮
“一河五區十二景”
一河:以石馬河曲線為線路,串聯洋門、向前、陶背、新群、刁田和新石六個村。
五區:結合當地自然、人文、生活特點将此次項目整個區域分為五段,分别是銘記傳承、耕讀傳家、生生不息、三橋水韻及左林右李。
銘記傳承以新石村為起點至驿站結束,重點為何天炯故居和驿站,弘揚革命文化。
耕讀傳家則以當地自然及客家人文風光為主,點綴展現客家耕讀特色獨幕喜劇,同時挖掘客家特色的生活場景,如浣衣、鞭魚等。
生生不息以特産為花生的向前村為中心,向周邊擴充,展現本地産業。
三橋水韻借助三眼橋的古韻特色打造網紅觀賞點,提高景觀觀賞性。
“左林右李”位于新石村,于石馬河兩岸種植桃林與李園,取左鄰右裡之諧音,既展現石馬的鄰裡和睦,又突出主題。
十二景:橫槊賦詩—三橋攬月—莺飛草長—源遠流長—浣溪疊石—花生滿路—毓秀鸾翔—曲水融情—稻花香裡—詩意鳥橋—傳承印象—洞藏酒香。
原标題:
一橋一曲一故居 文化石馬煥新顔
興甯石馬鎮激活文化資源 文旅融合打造“六村關聯”鄉村振興示範區
【來源】南方日報·梅州觀察
【南方日報記者】陳澤銘
【通訊員】劉海陽 曾玲
【作者】 陳澤銘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