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習(節)俗故事
10.清明寒食悼先烈
傳說秦始皇戰勝六國後,為修建長城與阿房宮,加重賦稅和勞役。在渠江與華蓥山一帶,宕渠縣的縣官名叫譚德衡,為了中飽私囊,他在朝廷規定的征收賦稅率基礎上私自增加一倍,朝廷規定苦役是,年齡在16到25歲的未婚男丁中,每20丁抽一名,他則改為10戶抽一,且不分婚否。這樣一改,地方官員從中得利。弄得民怨沸騰,沖突重重。有的子離家散,有的夫去妻子被人霸占,有的父去子失,親戚不安。造成鄰裡不睦,鄉間一片混亂。
渠江裡的裡正譚哈哈,人稱笑面虎。他與縣官譚德衡攀上同宗,借勢大刮民财。渠江裡譚家灣70餘戶人家,按照朝廷的要求,抽4名役丁就可以了。根據縣裡的配置設定,最多也不過5丁,可他借口路上病死,或被土匪殺戮,或有人逃跑等,聲稱要保證完成任務,向皇帝效忠,硬要再抽2丁備用。而他要抽丁的這兩家,一家是個獨子名叫蘇牛娃,才16歲。另一家的兩個兒子都結婚分家各生有兩個子女,弟弟還超過了年齡。因這兩家均因指責過裡正胡作非為,而當成眼中盯,想借此拔除。增抽役丁的對象公布後,這兩人整日哭哭啼啼,找人四處活動,疏通關節,可譚哈哈嘻嘻一笑,說這是對皇帝的忠心,不可減少也不能更改,并揚言要強行送走。這不是逼人太甚麼?蘇牛娃心想,去是送死,不去也是死,不如自行了斷。于是就自己捆了雙手,跳進渠江。還沒有完全長成男子漢的蘇牛娃,被父母打撈起來後,伏在屍體上哭得死去活來。
渠江裡有個青年叫名章黑虎,他的父親10年前因說了譚哈哈為人狡猾,是條吃人不吐骨頭的狼。這話不知怎麼傳到譚哈哈的耳朵裡,譚哈哈又是嘻嘻一笑,勾結華蓥山的土匪将其弄去黑整了。章黑虎的母親含着淚将他送到遠方的親戚家,讓他拜師學武。回來後正遇到近鄰蘇牛娃的父母抱着屍體痛哭。章黑虎回想自己父親冤死的仇恨,将蘇牛娃父母拉起來說:“表爺,表娘,你們不要哭。現在牛娃兄弟已經死去,哭也哭不活了。這樣吧,從今以後我就是你們的兒子。”并叫二老處理好牛娃後事。
當天晚上,譚哈哈在一個鄉民家吃請,半道上被一把飛刀剌穿了咽喉,就倒地死去了。裡正被人殺死,案子報到宕渠縣衙,縣官譚德衡十分震怒,就派捕快帶着衙役前來抓捕兇手。不久捕快弄清殺死裡正譚哈哈的是章黑虎。捕快得知章黑虎是個孝子,而自己又不是章黑虎的對手,就把章黑虎的母親抓到宕渠縣衙門關着,并貼出告示,要章黑虎前去投案,才可換回他的母親。
章黑虎聽說母親被抓,又氣又恨。他氣的是衙門的人是非不分,竟然去抓一位無辜老人。恨的是朝廷黑暗,天下百姓有苦難言,有冤無處申辯。他暗暗打聽捕快是譚德衡的親信,就尋找機會,終于将其抓住,也寫了文章,送給縣官,叫縣官用章母與捕快交換,不然就殺了這個狗奴才。
譚德衡覺得捕快為自己辦了許多事情,還救過他的狗命,是以他就将章母押到渠江裡,并帶了大隊官兵,計劃騙章黑虎先交出捕快,再設計抓捕章黑虎。
狡猾的譚德衡事先叫人放出風去,叫章黑虎做好準備,到時将捕快送到禹山上來,才能換出他的母親。随後将章母押到渠江裡的禹山梁頂,把老人吊在一株大黃葛樹上,叫衙役架上幹柴,燒起熊熊大火,烤着老人。這時縣官令人喊話,說不将捕快送還,就将章母燒死。
章母的衣服被燒爛了,接着她的頭發也被燒焦,老人聲嘶力竭喊:“虎兒呀,你不要管我,這是他們設的圈套讓你鑽呢!你千萬不要上當!”不等她喊下去,老人的嘴被一塊石頭阻住了。
章黑虎在禹山梁的對面山坡林子裡,直急得他抓耳撓腮,他要将捕快拖出去,換回老娘來。可與他一起的幾個朋友都說:“章表娘說得對,他們是設的圈套,章哥你不能上當。”大家把他抱着,并逼捕快喊縣官停止火燒老人。可捕快明白譚德衡的用意,隻是笑笑,并不喊話。
章母的皮肉被燒焦了。一股糊味傳過山溝。捕快嘻嘻大笑說:“這人肉味聞起才舒服,譚大人,你把火燒大點,讓這味兒飄到巴郡外,讓天下人都曉得!”章黑虎氣得渾身發抖,嘩地抽劍一揮,捕快的腦袋像瓜一樣滾落在地。章黑虎飛起一腳踢着捕快頭:“老子看你還笑不笑?”
禹山上黑壓壓的鄉親發出一聲長悲:“章表娘呀!”章黑虎知道母親已經死于縣官之手了,氣得用劍猛砍捕快,捕快被砍成數塊。
譚縣官看到老人死去,而章黑虎還沒有上鈎,知道這個計劃落空,嘿嘿一笑道:“看是你狠還是我兇?”于是他令命官丁将鄉民圍着,強行将幾個老者抓捆在黃葛樹上,與章母的屍體并排吊着,再叫人喊話,說現在要章黑虎自己前往,才能換取鄉民活命,不然先把幾位老者燒死,再燒死譚家灣的百姓。
被吊着的老人有叫章黑虎快來救命的,有叫他不要上當的,有叫他趕快逃走的。一個老人被燒焦了,又一個老人死去,禹山上一片哭聲。章黑虎掙脫兄弟們的拉抱,邊跑邊喊:“我來了,把火整熄,停止燒人。”
章黑虎跑到禹山大喊:“狗官,快快放下鄉親們,一切與他們無關,要殺要剮朝我來吧。”這時群衆也憤怒了:“放了老人!放了老人!”
譚縣官不得不放了還活着的老人,将章黑虎吊在他母親那兒。在震天撼地的悲喊聲中,章黑虎英勇升了天。
傳說禹山是大禹治水時歇過腳的地方,章黑虎在這兒就義,他的英名與大禹一樣流傳下來。因他犧牲的這一天是清明節,是以為了紀念他,這兒的人就在清明節不燒火,吃寒食。頭天将清明菜采摘回家,與米或包谷粉同蒸熟後,做成清明粑,次日冷吃。久成習俗。解放後這種習俗淡化,再後就因吃冷食不衛生就逐漸消失。 (劉有興口述,原載《廣安習俗傳說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