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這組資料。抗美援朝期間,我軍鐵道兵工程兵共搶修橋梁兩千兩百九十餘次,修複公路橋梁1197次。經鐵路運輸的物資和部隊達到38.5萬餘車,運送各類物資四百八十多萬噸,有力保證了前線作戰的勝利進行。
在戰争中雙方炸橋修橋是常見操作,那麼北韓戰争中中美雙方都經曆過幾次炸橋,修橋呢?我檢視了一下李峰著作的《決戰北韓》發現,比較大的橋梁戰鬥主要有七次,讓我們一起看一下。
第一是鴨綠江大橋
美軍第一次轟炸鴨綠江大橋為1950年11月8日,轟炸導緻大橋被攔腰炸斷,朝方一側鋼梁落入水中。第二次為11月14日,導緻橋墩被炸毀。但這卻沒有阻止志願軍進入北韓的腳步。工程兵們一方面進行維修,一方面架設的大量浮橋保證了人員和裝備的運輸。
第二是三炸水門橋
這就是電影長津湖《水門橋》講述的精彩故事。水門橋實際上是一座大壩,隻有8.8m長,一旦這座橋被斷掉,步兵可以通行,但所有重裝備需要扔掉,是以這座橋的重要性大家都非常清楚。
志願軍過去炸了三次。12月1日一次,12月4日又一次,12月6日又是第三次。第三次炸得最厲害,整座橋幾乎報廢,但是美軍居然用強大的後勤保障能力再度修複,讓陸戰一師得以順利逃亡。
第三是大同江大橋
大同江是我們運輸線上的一個重點位置。扼住了東區運輸的咽喉。1951年8月大橋遭遇美軍空襲被炸毀,九天後順利恢複通車。考慮到一座大橋沒辦法保證正常物資運輸,部隊一方面增強大橋的抗炸能力,一方面在附近多修幾座橋。這樣就形成了以大同江大橋為主,再加上三座便橋的運輸線,敵人想要同時炸毀四座橋幾乎不可能。
第四是清川江大橋
1951年5月份起美軍就開始對清川江大橋進行轟炸,導緻大量軍用物資滞留。前方物資補給隻能維持三四天時間,如果不趕緊修複大橋後果不堪設想。在緊急情況下,登高英雄楊連第和他的戰友們連夜奮戰,先後搭浮橋12次,終于使清川江大橋恢複通車。
第五為奇襲武陵橋
戰地記者李峰著作的《決戰北韓》就講述了奇襲武陵橋的故事。現實和電影《奇襲》不同,真實曆史是不止一個排的兵力,而是一個支隊總共有323人,攜帶600kg炸藥以及充足武器彈藥。經過一番短暫戰鬥後消滅了守橋敵軍,并于11月26日7點50分将橋炸毀。
第六位百嶺川大橋
百嶺川大橋因為地勢險要修複困難,受到了美軍空軍的重點關注。1952年2月9日,美軍對白嶺川大橋空襲26次,投下了7000顆炸彈。鐵道兵三營九連的指戰員們以傷亡99人為代價,保證這座咽喉橋梁的通車,戰士袁文雙腿被炸斷仍然堅持在修橋一線,自己壯烈犧牲。白嶺川大橋的成功修複直接保證了上甘嶺戰役的勝利。
第七是金剛川大橋
《決戰北韓》記載:由于美軍将大橋炸毀,志願軍司令部要求務必在八日之内修複大橋。從1953年5月份,志願軍工兵連就在金剛川大橋上日夜不停地奮鬥。美軍軍機不斷轟炸,投下炸彈千餘枚,但金剛川大橋卻始終屹立在那裡。由于圍繞着金剛川大橋的戰鬥一直持續到停戰協定簽訂,是以這也是最後一座被炸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