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到法庭訴訟真友善。”位于沈陽市新民市興隆堡鎮沈陽采油廠院内沈北法庭的涉企服務室裡,中國石油遼河油田沈陽采油廠職工林某通過網絡查控系統辦理保全手續,不到10分鐘就全部完成,滿意地離開了。
這隻是遼河中院貫徹強基導向,建構新發展格局,堅持重心下移,夯實基層法院發展根基的一個縮影。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2021年,遼河中院突出目标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多措并舉解決基層法庭實際困難,院上司先後累計到基層法庭調研指導15次,穩穩當當提檔人民法庭建設。
優化格局定位 謀定為民大局
群衆不便,何以為民?辦好民生實事乃解決之道。
遼河法院4個人民法庭均依托油田礦區設立,被鄉村包圍,屬于飛地,距離主城區最近的20餘公裡,最遠的160餘公裡。到法庭難成為困擾法庭和群衆的一大難題。
優化法庭布局,讓百姓少跑一程路——
為減少群衆因訴訟耗費的時間和路程成本,遼河中院結合案件數量、人口數量、交通條件、資訊化程度等因素,積極回應人民群衆司法需求,重新調整了人民法庭案件管轄範圍。
為讓百姓少跑一程路、少乘一次車。根據人民法庭轄區群衆居住分布情況,分别在興隆台區渤海街道區域、中國石油遼河油田茨榆坨采油廠、錦州采油廠、高升采油廠設立巡回審判站點,承擔起巡回審判、訴訟指導、法制宣傳等職能,打造無死角訴訟圈。
歡喜嶺法庭因遼河油田采油勞工野外作業,上站倒班時間不固定、上井地點不固定,把訴訟服務時間延伸至午間、假日;更是把訴訟服務地點直接搬到井站内、班車上及群衆家中。
茨采社群的秦某蘭因巡回審判點把庭開到家裡,解決了其行動不便的難題,親切的稱法官為“及時雨”。
各法庭因時、因人、因事為當事人訴訟提供便利,油區企業上司、職工和家屬切實感受到司法的溫度和厚度。
2021年,人民群衆就近選擇巡回審判站點開展訴訟50餘次,咨詢法律問題400餘個,滿意度100%。
優化職能定位,科技賦能“五化”建設——
為充分發揮人民法庭沖突化解前沿作用,遼河中院黨組明确将4個人民法庭定位為城區法庭,發展方向為綜合性法庭,承擔案件審理、多元化解、信訪穩定、普法宣傳、基層社會治理等綜合職能。2021年,4個人民法庭共審結案件481件,占遼河人民法院案件的24.63%。
遼河中院對标人民法庭“五化”建設标準,加強資訊化投入,讓資料多跑路,讓當事人少跑腿。各法庭均實作網上立案、繳費、證據交換、調解、庭審、送達以及跨域立案,并建立起全業務網上辦理、全流程司法公開和全方位智能服務的訴訟架構體系,實作了精細化、專業化的網上業務協同辦理,真正實作一站式服務。
提升軟硬實力 夯實為民根基
陣地不牢,何以便民?提升法庭真實力才是硬道理。
“專項組開展工作以來,每天彙總各法庭問題落實情況進展,每周向黨組彙報,共解決困擾基層法庭發展的問題11件。”遼河中院“我為基層解難題”專項組副組長、民一庭庭長陳華偉如是說。
以基礎設施提升築牢便民大學營——
遼河法院4個人民法庭因資金短缺,基礎設施老化陳舊,存在安全隐患,也無法完全滿足審判工作的需求。
遼河中院黨組多方協調對法庭進行更新改造。2021年8月,組織對曙光法庭電線線路進行全面更換,修繕更新了壞舊設施。在沈北法庭建成涉企服務室,開通涉企訴訟服務綠色通道。
改造後的人民法庭安全整潔,配套設施齊全,司法服務功能增強,能滿足開庭外的其他一站式需求。
曙光社群負責人杜娟說:“改造後的法庭,不單是環境好了,功能也強大了,原本需要去城裡法院辦的事情在法庭就可以直接辦了”。
以審判質效提升守住公正底線——
2021年,4個人民法庭當日立案率100%,案件快審結案比例在60%以上,案件最短審理限期2天,調撤率77.75%,人民群衆的合法權益得到了公正、及時有效的保護。
遼河中院出台了《遼河中院關于規範民事案件改判和發回重審若幹問題的指導意見》統一裁判規則,減少案件發改率。出台《遼河中院關于規範民事案件請示、指導工作的意見》,舉辦“遼河法院講堂”、審判部類專項工作會議3次,建立業務交流群等方式加強日常業務指導,努力把基層法官培養成能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開展工作的“專家”。
沈采周邊年邁的楊媽媽因為沈北法庭幫助身體和智力雙重殘疾的女兒結束10年形婚,送來寫有“傾心為民、廉潔高效”的錦旗表示感謝。
歡喜嶺法庭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國法院先進集體”稱号。
擴充服務管道 推動惠民更新
社會不穩,何以惠民?積極服務基層治理展現真成效。
遼河中院結合遼甯省高院鄭青院長提出的“推進基層法院和人民法庭高品質發展”要求,找準定位、立足實際謀劃工作,通盤考慮,解決偏遠轄區的法律服務問題,把民生工作做到位。
擴充沖突糾紛化解力量,讓身邊人化解身邊事——
各法庭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精準解決人民群衆“急難愁盼”問題,共訴前成功調解152件,同比增長54.30%,從源頭上減少了糾紛成訟。
各法庭與轄區内街道、派出所及企業信訪部門搭建訴調對接平台,壯大訴前沖突糾紛化解陣營,實作解紛“獨角戲”轉變為“大合唱”。
法庭通過定期為訴調對接機關提供專業法律意見、開展教育訓練等,提高訴調對接平台專業化水準和解紛止争的能力,從源頭上預防小沖突引發大案件,深化訴源治理。
于樓法庭一起糾纏10年的财産損害賠償糾紛,在社群網格員和法官的配合下,雙方不僅冰釋前嫌,竟還成為了互幫互助的好鄰居。
擴大便民服務領域,當好群衆生活中的“幫幫團”——
遼河中院要求法庭幹警樹立“人人都是宣傳員、處處都是宣傳陣地”的意識,積極開展法治宣傳工作。
各法庭結合自身優勢和當地實際,開辟了“法律趕大集”“未來小小法庭”“法庭開放日”“法律大講堂”等喜聞樂見的普法形式,走進社群、校園、企業,為轄區百姓和企業提供法律咨詢和訴前指導服務,宣揚社會主義法治新風尚。
曙光法庭依托轄區每周四的大集攤位,開展普法宣傳,現場提供咨詢服務、現場立案,深得轄區群衆的喜愛。法律大集常客吳大姐說:“我這心裡一有點難心事,就等着上這法律大集逛逛,聽這些法官們給我唠唠,心裡就舒坦了。”
2021年,4個基層法庭共開展企業專題法治講座18場,模拟法庭9場,校園普法22次,社群普法14次,受教育3萬餘人次。
隻有将法治的種子播撒在基層治理的土壤裡,才能從根本上預防和化解沖突糾紛。
在法治氛圍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孩子們學習氛圍濃厚了,夫妻、鄰裡關系更和睦了,企業減少了損失……人民法庭俨然成為了礦區群衆生活中的“幫幫團”。
“打造人民滿意的人民法庭沒有終點,新的一年我們将繼續貫徹新發展理念,壓實責任,創新舉措,推動人民法庭建設更新。”遼河中院黨組書記、院長張國全表示。
文字:蔣麗娜
圖檔:王睿瑩
制作:徐丹婷
編輯:伍春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