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到法庭诉讼真方便。”位于沈阳市新民市兴隆堡镇沈阳采油厂院内沈北法庭的涉企服务室里,中国石油辽河油田沈阳采油厂职工林某通过网络查控系统办理保全手续,不到10分钟就全部完成,满意地离开了。
这只是辽河中院贯彻强基导向,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重心下移,夯实基层法院发展根基的一个缩影。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021年,辽河中院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多措并举解决基层法庭实际困难,院领导先后累计到基层法庭调研指导15次,稳稳当当提档人民法庭建设。
优化格局定位 谋定为民大局
群众不便,何以为民?办好民生实事乃解决之道。
辽河法院4个人民法庭均依托油田矿区设立,被乡村包围,属于飞地,距离主城区最近的20余公里,最远的160余公里。到法庭难成为困扰法庭和群众的一大难题。
优化法庭布局,让百姓少跑一程路——
为减少群众因诉讼耗费的时间和路程成本,辽河中院结合案件数量、人口数量、交通条件、信息化程度等因素,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司法需求,重新调整了人民法庭案件管辖范围。
为让百姓少跑一程路、少乘一次车。根据人民法庭辖区群众居住分布情况,分别在兴隆台区渤海街道区域、中国石油辽河油田茨榆坨采油厂、锦州采油厂、高升采油厂设立巡回审判站点,承担起巡回审判、诉讼指导、法制宣传等职能,打造无死角诉讼圈。
欢喜岭法庭因辽河油田采油工人野外作业,上站倒班时间不固定、上井地点不固定,把诉讼服务时间延伸至午间、假日;更是把诉讼服务地点直接搬到井站内、班车上及群众家中。
茨采社区的秦某兰因巡回审判点把庭开到家里,解决了其行动不便的难题,亲切的称法官为“及时雨”。
各法庭因时、因人、因事为当事人诉讼提供便利,油区企业领导、职工和家属切实感受到司法的温度和厚度。
2021年,人民群众就近选择巡回审判站点开展诉讼50余次,咨询法律问题400余个,满意度100%。
优化职能定位,科技赋能“五化”建设——
为充分发挥人民法庭矛盾化解前沿作用,辽河中院党组明确将4个人民法庭定位为城区法庭,发展方向为综合性法庭,承担案件审理、多元化解、信访稳定、普法宣传、基层社会治理等综合职能。2021年,4个人民法庭共审结案件481件,占辽河人民法院案件的24.63%。
辽河中院对标人民法庭“五化”建设标准,加强信息化投入,让数据多跑路,让当事人少跑腿。各法庭均实现网上立案、缴费、证据交换、调解、庭审、送达以及跨域立案,并建立起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司法公开和全方位智能服务的诉讼框架体系,实现了精细化、专业化的网上业务协同办理,真正实现一站式服务。
提升软硬实力 夯实为民根基
阵地不牢,何以便民?提升法庭真实力才是硬道理。
“专项组开展工作以来,每天汇总各法庭问题落实情况进展,每周向党组汇报,共解决困扰基层法庭发展的问题11件。”辽河中院“我为基层解难题”专项组副组长、民一庭庭长陈华伟如是说。
以基础设施提升筑牢便民大本营——
辽河法院4个人民法庭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老化陈旧,存在安全隐患,也无法完全满足审判工作的需求。
辽河中院党组多方协调对法庭进行更新改造。2021年8月,组织对曙光法庭电线线路进行全面更换,修缮更新了坏旧设施。在沈北法庭建成涉企服务室,开通涉企诉讼服务绿色通道。
改造后的人民法庭安全整洁,配套设施齐全,司法服务功能增强,能满足开庭外的其他一站式需求。
曙光社区负责人杜娟说:“改造后的法庭,不单是环境好了,功能也强大了,原本需要去城里法院办的事情在法庭就可以直接办了”。
以审判质效提升守住公正底线——
2021年,4个人民法庭当日立案率100%,案件快审结案比例在60%以上,案件最短审理限期2天,调撤率77.75%,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公正、及时有效的保护。
辽河中院出台了《辽河中院关于规范民事案件改判和发回重审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统一裁判规则,减少案件发改率。出台《辽河中院关于规范民事案件请示、指导工作的意见》,举办“辽河法院讲堂”、审判部类专项工作会议3次,建立业务交流群等方式加强日常业务指导,努力把基层法官培养成能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专家”。
沈采周边年迈的杨妈妈因为沈北法庭帮助身体和智力双重残疾的女儿结束10年形婚,送来写有“倾心为民、廉洁高效”的锦旗表示感谢。
欢喜岭法庭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法院先进集体”称号。
扩展服务渠道 推动惠民升级
社会不稳,何以惠民?积极服务基层治理体现真成效。
辽河中院结合辽宁省高院郑青院长提出的“推进基层法院和人民法庭高质量发展”要求,找准定位、立足实际谋划工作,通盘考虑,解决偏远辖区的法律服务问题,把民生工作做到位。
扩展矛盾纠纷化解力量,让身边人化解身边事——
各法庭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精准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共诉前成功调解152件,同比增长54.30%,从源头上减少了纠纷成讼。
各法庭与辖区内街道、派出所及企业信访部门搭建诉调对接平台,壮大诉前矛盾纠纷化解阵营,实现解纷“独角戏”转变为“大合唱”。
法庭通过定期为诉调对接单位提供专业法律意见、开展培训等,提高诉调对接平台专业化水平和解纷止争的能力,从源头上预防小矛盾引发大案件,深化诉源治理。
于楼法庭一起纠缠10年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在社区网格员和法官的配合下,双方不仅冰释前嫌,竟还成为了互帮互助的好邻居。
扩大便民服务领域,当好群众生活中的“帮帮团”——
辽河中院要求法庭干警树立“人人都是宣传员、处处都是宣传阵地”的意识,积极开展法治宣传工作。
各法庭结合自身优势和当地实际,开辟了“法律赶大集”“未来小小法庭”“法庭开放日”“法律大讲堂”等喜闻乐见的普法形式,走进社区、校园、企业,为辖区百姓和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和诉前指导服务,宣扬社会主义法治新风尚。
曙光法庭依托辖区每周四的大集摊位,开展普法宣传,现场提供咨询服务、现场立案,深得辖区群众的喜爱。法律大集常客吴大姐说:“我这心里一有点难心事,就等着上这法律大集逛逛,听这些法官们给我唠唠,心里就舒坦了。”
2021年,4个基层法庭共开展企业专题法治讲座18场,模拟法庭9场,校园普法22次,社区普法14次,受教育3万余人次。
只有将法治的种子播撒在基层治理的土壤里,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在法治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们学习氛围浓厚了,夫妻、邻里关系更和睦了,企业减少了损失……人民法庭俨然成为了矿区群众生活中的“帮帮团”。
“打造人民满意的人民法庭没有终点,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压实责任,创新举措,推动人民法庭建设升级。”辽河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国全表示。
文字:蒋丽娜
图片:王睿莹
制作:徐丹婷
编辑:伍春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