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16日從省文旅廳獲悉,全省去年新增備案博物館7家,除了去年6月開館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還有勵志社博物館、南京消防博物館、南京鋼鐵博物館、南京林業大學博物館、蘇州教育博物館和大豐上海知青紀念館,至此全省備案博物館總數達331家。
這些新備案博物館均為專題、主題類博物館,其中5家由行業、企業或高校主辦。從小衆走向大衆,它們如何吸引更多文博愛好者?場館和展品背後又承載着什麼樣的回憶和精神?
“打卡”必看的“鎮館之寶”
7家新晉博物館中,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展示中國大運河文化,開館即成網紅;其他博物館雖然沒有“國字頭”光環,很多展品也未被認定為文物,卻各自擁有“打卡”必看的“鎮館之寶”。
勵志社博物館位于南京鐘山飯店内,場館由勵志社舊址的三棟宮殿式建築組成。這組建于1931年的建築有着中西合璧的風格,本身就是博物館最大的展品。江蘇鐘山飯店集團紅嶺先鋒教育訓練中心黨支部副書記劉韬介紹,“七七事變後,在中國共産黨的積極推動之下,蔣介石在這裡召開國防聯席會議,一緻通過政府全面抗戰決定;抗戰勝利後,谷壽夫等日本戰犯在這裡接受正義審判;國共南京談判期間,這裡是三大會談地點之一,周恩來率領中共代表團在這裡與國民黨進行正面交鋒……展館結合雨花英烈、新四軍、淮海戰役等重要史實,集中展示1929年至1949年發生的重要曆史事件,把這裡打造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文化基地。”
南京鋼鐵博物館館前廣場上有一塊重達15噸的赤鐵礦石,是這批新晉博物館中最“重”的展品。南鋼集團旗下金樂文旅公司執行總經理張燕介紹,“南鋼1958年由周總理親筆簽發準許建設檔案,是國家戰略布局的鋼鐵‘十八羅漢’之一。從年産10萬噸鋼起步到如今年産1000萬噸鋼,南鋼的曆史也是新中國鋼鐵業發展的縮影。2018年南鋼60周年廠慶時,海南鋼鐵集團把這塊鐵礦石作為賀禮送給南鋼,經檢測其鐵含量達58%,這也是我們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論展品的輕和薄,要看南京消防博物館内珍藏的飛機票,航班是2008年5月24日從成都飛往南京的MU7002航班,乘機人姓名是“HERO(英雄)”。南京消防支隊政治部組織教育處一級助理員薛實告訴記者,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南京消防支隊分3批派出151名消防官兵火速馳援,奮戰十多個晝夜,在他們離開時,機場給他們每人發了一張特殊機票,以表達災區人民對南京消防戰士的感激和祝福。
最令人期待的展品,要數南京林業大學博物館内即将展出的水杉“模式标本”(一種生物被學術定名時所依據的标本),包括花、葉、果等标本。水杉曾被認為在第四紀冰川時滅絕,但上世紀40年代在中國被發現時轟動世界植物學界。博物館館長黃紅告訴記者,1946年,中央大學森林系(南林大前身之一)教授鄭萬鈞派人兩次前往湖北謀道溪采集标本,并将标本寄給北平的胡先骕,二人聯合發表的論文正式宣告水杉作為植物“活化石”被重新發現。
用藏品講故事再現曆史
博物館是典藏、研究、展覽人文和自然遺産的公益機構,7家博物館的很多展品承載着行業、企業、高校的發展曆程,展示着那些讓人難忘的精神和回憶。
南京消防博物館展示數百年的消防曆史,最令人動容的是一組新中國成立以來南京消防戰線曆年一等功臣的腳模,它們見證着消防官兵為守護人民生命财産安全,迎着危險逆行的無畏精神。南京消防共有17位一等功臣,除了陳桂松、張恒盛兩位已經去世,其他人都留下了自己的腳模。展廳中有一件一等功臣丁良浩在撲救泰州德橋倉儲公司火災時被烤得熔化變形的頭盔,當時他和小組成員冒着生命危險關閉易燃易爆物存儲罐的閥門,離流淌火隻有不到5米,在生死一線書寫了勇敢與忠誠。
南京鋼鐵博物館不僅展示3000年冶煉史、200年鋼鐵工業史,還展示南鋼60餘年發展史。展品和模型真實還原當年的情形。1958年随着隆隆開山放炮聲,南鋼人踏上艱苦創業路,建設大軍住着草棚,喝着沉澱的江水,吃着粗茶淡飯,用獨輪車、扁擔籮筐、洋鎬鐵錘建設鋼鐵廠。一份《新華日報》記載了1959年7月30日江蘇第一個現代化高爐南鋼2号爐投産的新聞,這座高爐一周的生鐵産量,相當于此前江蘇全年的産量。如今南鋼是國内行業龍頭上市企業,也是國内中厚闆裝備最全的精品闆材生産基地。
蘇州教育博物館坐落于市級文保機關柴園,展示蘇州地區教育通史。名人館中複原葉聖陶在吳縣第五高等國小任教時的書房場景,近代館中展示江漱芳典質家資艱苦支撐蘇州第一所新式女子國小蘭陵女學……一批傑出人物開啟了蘇州近代教育之路,為蘇州留下近200座百年名校,從蘇州走出的兩院院士達150人,曆史上人才輩出的文脈在今天得到赓續。
南京林業大學博物館的樹木标本館有百餘年曆史,館藏樹木标本13萬份,其中很多植物是一批曾在該校工作的中國現代植物學奠基者發現的。例如1927年在南京幕府山發現的瀕危樹種、中國特有樹種——秤錘樹;1933年在句容寶華山發現的“寶華玉蘭”,其稀有程度堪比大熊貓,和中華虎鳳蝶一起成為江蘇的生物名片。還有些植物以專家的名字命名,例如瀕危的蕉木分布在海南和廣西,為紀念錢崇澍又被稱為“錢氏木”;珍稀的煥镛木分布在廣西、貴州的石灰岩山地中,為紀念陳煥镛而得名。“這些故事很少為人所知,但卻不應該被忘記。”黃紅說。
奮力“破圈”融入大格局
一座博物館的功能可以拓展到什麼程度?這批新晉博物館在融入社會全面發展的大格局中奮力“破圈”。
去年6月開館至年底,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實際開放123天,參觀人數超87萬人次,其中揚州本地觀衆和外地觀衆各占一半,35歲以下年輕人占七成。如今,博物館每天放出1萬個預約名額,參觀者可以在展廳品味這部“運河百科全書”,在20米長的沙飛船上沉浸式體驗行船,在數字化展廳體驗詩意運河文化,在運河街肆上體驗古代運河兩岸的生活,青少年還可以化身明代都水監官員來一場“二次元+古風”式的密室逃脫。
“中運博成為來揚州旅遊必到、揚州本地人常來的文化客廳。我們希望博物館時尚、年輕、有活力,觀衆來這裡,可以了解曆史文化、品嘗美食、看非遺表演,進行沉浸式體驗,這就要求博物館的分衆化服務做得更細緻,能夠為城市發展‘引流’。”館長鄭晶舉例說,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2015年為紐約創造9.46億美元收入,當地直接稅款受益達9460萬美元。在國内,南京博物院2018年為南京帶動16.19億元的旅遊收入,對GDP的綜合貢獻達26.956億元。
成為中國大運河文化帶新地标、著名旅遊目的地,給人們多一個來揚州的理由——這是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開館時釋出的願景。從設計之初,文旅融合促進地方發展就被列入立館目标。什麼是一座好的博物館?鄭晶認為,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要做到四位一體,即服務國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融入地方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打造知名旅遊目的地。
大豐上海知青紀念館所在的大豐上海農場是上海在江蘇的一塊飛地。1950年,時任上海市市長的陳毅親自籌劃這塊墾區,1968年至1978年,上海共有近8.5萬名知青來到這片黃海灘塗揮灑汗水、奉獻青春。紀念館内收藏了當年知青生活、生産、學習實物4萬餘件,件件有主人、件件是原件,原汁原味地将那段曆史再現在牆面上、展櫃中。知青紀念館主館——元華場部舊址由前蘇聯工程師設計;老虎竈一竈兩鍋,竈火晝夜不息,以保證知青每人每天憑票沖一瓶開水,用于上工飲用、收工洗漱;元華浴室按老上海公共浴室形式建造,為知青們保留上海“孵澡堂”的生活方式……
紀念館景區管理公司負責人任萬存告訴記者,作為4A級景區,紀念館還圍繞知青主題進行功能開發,如農事體驗、親子露營、生存技能教育訓練等,這裡還是華東地區唯一的知青題材影視拍攝基地,通過沉浸式劇本體驗使遊客親身感受當年農墾及知青勞動、生活的場景,體會其中的艱辛和不易。此外還能開展篝火晚會、休閑垂釣等活動,擁有酒店、小廚、民宿、街區等配套設施。“今年3月到5月,全市将有5000名中國小生來這裡開展勞動實踐。”任萬存說,“這裡已經擺脫對門票的依賴,二次消費是主要收入。10年前景區開放營運時,需要政府每年補貼450萬元,而去年景區營收達500萬元,這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一座博物館對地方經濟、全域旅遊、文化建設的貢獻。”
博物館建設經營理念不斷進步,使之不僅僅是文化殿堂、公共文化空間,其功能更從文化教育起步不斷拓展、“破圈”,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供更多動能。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