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領略獨特魅力 守望精神家園 撫摸非遺曆經滄桑的時代溫度——非遺之美

領略獨特魅力 守望精神家園 撫摸非遺曆經滄桑的時代溫度——非遺之美
領略獨特魅力 守望精神家園 撫摸非遺曆經滄桑的時代溫度——非遺之美
領略獨特魅力 守望精神家園 撫摸非遺曆經滄桑的時代溫度——非遺之美
領略獨特魅力 守望精神家園 撫摸非遺曆經滄桑的時代溫度——非遺之美
領略獨特魅力 守望精神家園 撫摸非遺曆經滄桑的時代溫度——非遺之美
領略獨特魅力 守望精神家園 撫摸非遺曆經滄桑的時代溫度——非遺之美
領略獨特魅力 守望精神家園 撫摸非遺曆經滄桑的時代溫度——非遺之美
領略獨特魅力 守望精神家園 撫摸非遺曆經滄桑的時代溫度——非遺之美
領略獨特魅力 守望精神家園 撫摸非遺曆經滄桑的時代溫度——非遺之美
領略獨特魅力 守望精神家園 撫摸非遺曆經滄桑的時代溫度——非遺之美
領略獨特魅力 守望精神家園 撫摸非遺曆經滄桑的時代溫度——非遺之美

中陽剪紙

中陽民俗剪紙有着悠久的曆史,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2009年作為中國剪紙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陽剪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名錄。

中陽民俗剪紙在造型上展現了秦漢時代的藝術古風,保留了原始藝術粗拙的特征,具有相當豐富的文化内涵。從其内容來看大緻可分為三類,一是反映中陽地區所保留的古人童稚的觀念和信仰的人物、動物、植物、器物等。二是反映當地農民生産生活習俗的,不同歲時節令和人生禮儀的活動情景。三是反映勞動人民樸素的道德觀念、純真的生活情趣的神話、傳說故事。每一幅中陽民俗剪紙都印刻着中華民族曆史發展的足迹。

從中陽民俗剪紙中我們可以看到黃土高原古老的民間風俗、文化傳統。透過根植于民間的中陽剪紙看到了我們的祖先關于天、地、人、物關系的樸素的哲學觀念,它所反映的獨特的地域性民俗文化特征,是别的地域所代替不了的,不僅内涵如此,藝術氣質和風格也如此。

文水烙畫葫蘆

葫蘆是中華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葫蘆諧音“福祿”,民間俗信葫蘆能避邪氣又象征吉祥,把繪有吉祥圖案的葫蘆挂在堂上,這樣就可以将鬼祟降服、驅除。 葫蘆的枝 “蔓”與萬諧音,每個成熟的葫蘆裡葫蘆籽衆多,漢族就聯想到“子孫萬代,繁茂吉祥”。

葫蘆本身形态各異,造型優美,無須人工雕琢就會給人以喜氣祥和的美感,古人認為它可以驅災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孫人丁興旺。亞腰葫蘆在外型上看是由兩個球體組成,象征着和諧美滿,寓意着夫妻互敬互愛。 千百年來,葫蘆作為一種吉祥物和觀賞品,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和珍藏。

烙畫葫蘆藝術又稱燙畫,火筆畫,是一種漢族傳統工藝美術品,烙畫葫蘆藝術家用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與葫蘆融為一體能永久儲存、收藏,藝術價值極高。烙畫具有悠久的曆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相傳起源于漢代,後失傳,清朝遂又興起。烙畫創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時,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烙畫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還可以熨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具有較強的立體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畫,是以烙畫既能保持漢族傳統繪畫的民族風格,又可達到西洋畫嚴謹的寫實效果。也可訂做屬于自己的特有畫面或肖像,使其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因而給人以古樸典雅、回味無窮的藝術享受。

烙畫葫蘆工藝的發祥地位于文水縣南莊鎮吳村,文水是女皇武則天的故鄉,地處三晉腹地,位列黃河流域,自然條件優越,地肥水美、交通便利、自古宜農、宜林、宜牧,曆來為農耕富邑。文水烙畫葫蘆就是在此環境中,在長期的生産生活中,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而創造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品味的民間技藝。

文水燙畫葫蘆采用針刻、烙畫、彩繪、镂空、浮雕、推光漆、雕刻等工藝技術,在葫蘆上盡顯民間喜愛的八仙、菩薩、八俊、五牛、山水風光等吉祥藝術圖案。

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臨縣大唢呐

臨縣大唢呐吹打樂(簡稱大唢呐),具有粗犷、豪放、悅耳、渾厚的藝術特征,是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民俗音樂,是深受當地群衆喜愛的一組器樂。

樂器有大唢呐、大鼓、硬鉸子、圪瘩鑼、大号、雲鑼、手握子,既能表現粗犷、豪放、高亢、激昂的氣勢,也可刻畫清秀明快、委婉細膩的情感。臨縣大唢呐的吹奏曲調豐富,每首都有鮮明的特色和固定的用途。如婚禮上吹《凡調小拜門》,迎娶新娘時用《凡調出股子》,娶回時用《得勝回營》等。喪事上,出家祭用《本調花道則》,傳回時用《本調出股則》。鬧秧歌時用《出對則》《柳青娘》等。場合不同,采用的調式也不同,上午本調,中午凡調,晚上夾調。由于調式的變化,演奏出的情感、效果截然不同。在演奏特色上,主要有“腮震音”“氣哄音”與“死曲活吹”等技巧。此外還有打擊樂中的傳統鼓點“合愣則”“小得勝”的應用,使臨縣大唢呐更具獨特的藝術魅力。

臨縣大唢呐曆史久遠,與當地民俗長期融合,有了顯著的地方特征。

200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

2014年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

現有省級傳承人2名,市級傳承人1名。

岚縣面塑

岚縣面塑是岚縣群衆在節慶活動和婚喪事宜中寄托祈福納祥、盡善盡孝,表達情感的一種古老民間藝術表現形式,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價值,成功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岚城供會是當地群衆以面塑為表現手法,紀念先賢,追求真善美的民俗文化活動,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為了進一步傳承保護這兩項晉西北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和藝術瑰寶,面塑藝術向産業化轉型,每年農曆二月十九在岚城鎮城内村舉辦岚縣面塑文化藝術節。

交城灘羊皮鞣制技藝

“交城灘羊皮”,是指交城縣進行加工鞣制的名貴裘皮品種時,采用的一套獨特的鞣制工藝,它取材于大陸陝甘甯青區域的戈壁灘的“灘羊”生皮。交城“灘羊皮”毛質細潤輕柔、玉白如雪、毛穗九彎,如水紋波湧精美絕倫,是制作冬裝、毛毯、披肩、圍脖、毛衫的進階原料。交城灘羊皮鞣制工藝起源于明代中期,曆經400餘年而品質不改。清中期,以其優良的品質和獨特的風格盛行歐美市場,被稱為中華絕技。2007年交城灘羊皮鞣制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灘羊是大陸優良裘用綿羊品種之一,屬羊尾脂、粗毛型。裘皮用綿羊品種,在世界裘皮中獨樹一幟。有二毛、沙毛之分,毛色有純白、純黑、淺褐、雜毛幾種,多為純白色。通常制襲用“二毛皮”。二毛皮是由一個月左右的灘羊羔皮,采用化學制劑和先進工藝精制而成的。毛質細潤輕柔、潔白如雪、光澤如玉,毛穗自然彎曲,有的多達九道,故有“九道彎”之稱。若輕輕一抖猶如風擺花穗,又好似水紋波浪。用二毛皮制作的男女冬裝,既輕柔暖和,又美觀大方,具有很好的裝飾效果。灘羊毛纖維細長均勻,絨毛輕柔蓬松,富有彈性,也是制作毛毯、披肩圍脖、毛衫等的進階原料。甯夏産的羊絨服裝、提花毛毯,以其優良的品質和獨特的風格馳名世界。

黑色皮又叫紫羔皮,因其少而貴。白色皮張毛色潔白,光澤如玉,皮闆薄如厚紙,但質地堅韌,柔軟豐勻。毛穗呈現出特有的波浪彎,好像平湖漣漪,輕盈柔軟,美觀大方,保溫性極佳,實為各類裘皮中之佼佼者,很早以來就是傳統的名牌出口商品。

交城灘羊皮鞣制就是用鞣質對皮内的蛋白質進行化學和實體加工。它通過一系列工藝,并采用一些化學藥劑,使牛、豬、羊等動物生皮内的蛋白質發生一系列變化,使膠原蛋白發生變性作用。鞣制後的皮革既柔軟、牢固,又耐磨,不容易腐敗變質是以鞣制後的皮革可用來制各種皮制的日常生活用品。

交城灘羊皮加工工藝複雜,要經過洗、泡、曬、鏟、釘、鞣、吊、壓、裁、縫等20道工序,另加黃糜、皮硝、皂角等輔料,完全依靠手工操作。

來源:呂梁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