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紮實推進學術評價體系建設

深化學術研究,加快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繁榮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是具有戰略性的系統工程。在推進和完善這一系統工程中,學術評價工作扮演着“指揮棒”角色,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風向标。

然而一段時間以來,學術評價中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曆、唯獎項等傾向,成為阻礙大陸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突出問題。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和積極倡導“破五唯”,大力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工作不斷完善。目前,學術研究與評價的大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這為切實解決“學術評價體系不夠科學”的問題提供了契機,“科學權威、公開透明”将成為學術評價體系的鮮明标志。

學術評價體系的“破”與“立”

哲學社會科學評價涉及的學科領域和内容非常廣,對研究成果的創新程度、理論和實踐價值、社會曆史發展影響等方面,要以多種視角、多種機制、多種手段給予客觀科學評價。

“哲學社會科學訓練培養教育體系不健全,學術評價體系不夠科學,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還不完善”,“要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價體系,建立優秀成果推介制度,把優秀研究成果真正評出來、推廣開”。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确指出了新形勢新要求下大陸學術評價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更為建構支撐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系統工程的學術評價體系指明了方向。

“評價的作用顯而易見。沒有評價介入學術活動的全過程,績效考核就沒有辦法衡量,人們也不知道這一活動的最終效果怎樣。”談及學術評價問題時,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院長荊林波的回答言簡意豐。

“從功能的角度看,學術評價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學術評價對于學術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主任王文軍還向記者展示了一份15000多字的文獻材料,以“學術評價重要地位”“存在問題”“評價主體”“評價原則”“評價方法”為關鍵詞梳理而成,資訊量很豐富。在他看來,科學有效的學術評價至少有三個方面的重要功能和作用:一是樹立正确的學術導向,用正确的價值觀引領哲學社會科學健康發展,弘揚科學精神,加強科研誠信;二是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動力機制,調動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提升創新能力,提高研究品質,擴大學術影響力;三是營造良好的學術生态,充分發揮評價的正向激勵作用,鼓勵研究人員自覺提升服務國家的意識和能力。

紮實推進學術評價體系建設

解決學術評價體系不夠科學的問題,就要對目前學術評價體系的不足和短闆做好“破”的工作。從評價工作實踐看,其不足表現在理論支撐較弱、行政化評價過度強化了學術評價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評價體系在罰劣汰劣方面的作用不夠、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不能兼顧等;從評價的體制機制看,科學系統的機制和制度、良好的交流或批評機制、成果接受社會實踐檢驗的機制等均沒有形成;從不科學評價導向引發的急功近利、追求短平快的後果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著作等“身”者多、等“心”者少,有“高原”而沒有“高峰”。

實作學術評價的科學權威、公開透明,要以加快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做好“立”的工作。在三江學院副校長王小錫看來,建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學術評價體系,能夠客觀公正地評價研究人員的學術成果、學術水準以及具有創新意味的學術研究方法和手段,展現不同地區或機關的整體學術水準。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進一步明确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優勢和短闆,進而科學确立研究的主攻方向、重點選題和主要目标,引導科研人員創造性地展開學術研究,有效遏制學術不端行為,推動科研成果的實踐轉化。而且,建構科學評價體系本身就是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重要标志。

建構科學的學術評價标準

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評價工作不僅重要,而且難度大。不同的學科會産出不同的成果,不同的成果有不同的展現形式,其評價方式都存在差異。荊林波舉例說道,考古學者在考古現場發現一個拓片,曆史學者整理了一本古籍,哲學學者提出一個思想,經濟學學者用資料模型驗證了一條尚未得到證明的定律……由于評價對象和範疇的廣泛性與複雜性以及學科間的鴻溝,導緻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的評價非常困難。尤其是,當同一研究機構的學者産出不同形式的學術成果,再把這些成果放在一起評價時,這就更加劇了學術評價的複雜性。

此外,不同成果間的比較也非常複雜。“獲得上司批示的智庫要報,耕耘十餘年的學術專著,發現某項理論的期刊論文,這三個成果哪個更重要?評價的價值導向影響着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方向。”荊林波說,由此也要求學術評價需要在厘清其根本任務的基礎上,凝聚共識。學術評價的本來意義在于評判學術的進展、鑒别學者的貢獻、規範學術行為、激發學者的創造力,以達到引導和促進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目的。

應該如何科學認定學術成果的創新價值?成果評價是開展學科、機構、人才等學術評價的基本依據。是以,明确學術成果的評價标準,是從根本上提升學術成果品質的基礎。有學者說過,曆史上人文社會科學經典和學術大家并不是“評”出來的,更不是靠别人吹出來的,而是在經曆漫長的學術沉澱和社會曆史檢驗後逐漸被認可的,即使在當下獲得較好評價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凝聚為廣泛的共識。在采訪中,王小錫和王文軍不約而同地談到這個問題。他們建議,哲學社會科學界的評價應适當拉長評估周期,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和檢驗再評價或評獎,評價效果會更有針對性、更到位,也能夠讓評價結果更能經得住學術發展史的客觀檢驗。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王文軍表示,有些科研成果可以立竿見影地産生社會影響,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但是大多數基礎科學研究成果中的新發現、新原理、新方法、新規律,都需要在科學發展過程中得到反複驗證。基礎研究成果的學術價值需要較長時間的檢驗,是科學界的共識。

針對如何改變大陸目前學術成果評價的現狀,王小錫提出,研究成果要力求有時間和實踐的檢驗,要有在一定時間内的學術影響、實踐檢驗和社會的認同;要堅持專家推薦成果與學界同行盲審成果相結合,逐漸取消自我申報環節;要與同學科其他人的曆時性和共時性成果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展示成果的學術水準;作者要公開說明成果的創新觀點及其理論和實踐意義等,這樣可以盡可能避免評價的偏頗或錯誤。

在荊林波看來,學術評價是一個全過程評價。在前期積累方面,學術成果要繼承前人的研究基礎,符合大的時代背景和曆史傳承。在研究過程方面,學術成果的資料、調研、文獻、方法等要非常紮實、經得起推敲。最重要的就是學術成果必須有創新,有真實的學術增量。

那麼,應當如何評判學術的進展,鑒别學者的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早已明确指出:“現在是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著作等“身”,本是對學者著書立說成果之豐碩的一種稱贊,也在一定意義上代表着學者的勤奮努力。但若以著作等“身”為目标,隻追求數量而不注重品質,不僅會制造大量的學術垃圾,還會滋生抄襲、造假的不良風氣。而著作等“心”,則是要用真心來做學問。這個“心”具有鮮明的價值指向,是為個人眼前利益作“稻粱謀”的功利心、虛榮心,還是為國家和人民根本利益計的責任心、事業心,不同的“心态”深刻影響着學術生産行為,也決定了“學”與“術”關系的成色與産出效果。

學術發展離不開學術評價

沒有科學有效的學術評價,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學術創新和發展。荊林波提出,學術評價體系要有一套學術評價理論;要建立國家标準,并将其與國際标準對接。

如何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評價體系?王小錫表示,首先,學術評價要有科學、系統的評價理念和評價制度。如學術評價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思想;評價的原則和目的應支援學術創新;評價的運作機制應公開、客觀、科學,經得起同行、專家甚至社會的質疑等。其次,學術評價要建立學術贊許和學術批評的專門平台。學術評價需要贊許和認同,這是學術發展和學術成果發揮作用的重要環節,但學術評價更應當包括平等商榷基礎上的學術批評。真正有價值的學術批評是學術評價的最好形式之一,它可以促進科學觀念的形成,推動學術的創新和發展。可以說,真正的學術批評全面展開之日,就是大陸學術全面繁榮之時。

具體到評價實踐工作中,資訊不對稱常常是社會評價與專業評價出現分歧的主因。“是以,應建立和完善項目立項和結項的資訊公開制度、評審專家的質詢制度、科研誠信的問責制度等,進一步做好評審資訊公開工作,進而保障評審專家能夠充分了解社會評價各種可能的結果,并運用專業能力作出科學的評價,讓少數人的專業評價獲得多數人的社會性認可。”王文軍說。

量化分析和質性評價,也是評價實踐不可或缺的評價方法。王文軍認為,質性評價是主導,量化分析是基礎。兩種評價在本質上都是為了能對思想産品做出符合時代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判斷。在大資料興起的研究背景下,兩者互相融合可以成為凝聚共識的最優模式。荊林波表示,一個完整的評價理論體系應當是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的。要運用科學的評價方法,将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在定量方面要建立相應的資料庫,在定性方面必須要有一個強大的學術共同體。“學術共同體是學術評價的主體,要在法律和制度的限制下保障學術共同體的各層次成員平等擁有參與評價、監督評價的權力,保障評價活動實體正義和程式正義。”王文軍進一步分析說。

“文以載道”,思接千載,學術與國運同盛衰。在全球化深度發展程序中,大國發展與強國建設共時性地彙聚于新時代與新征程,這決定了與曆史和現實同頻共振的學術發展無法自外于國家發展的時代程序,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必須有機嵌入時代發展的宏大邏輯中,才能切實肩負起薪火相傳的智慧使命。同時,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在自覺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以為人民美好生活奮鬥與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為指向,才能不斷建設好“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進而為“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援和學理支撐。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學術事業是國之大者,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是關乎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事務之一。紮實有效地推進學術評價體系建設,是增強學術生産力、激發學術創造力、提升學術傳播力的核心工作。

心懷“國之大者”,是新時代指導一切學術工作的指揮棒。推進學術評價體系建設,對學術發展的固本培元、居安思危、穩中求進,具有極強的現實引導效能。紮實推進學術評價體系建設,實作學術評價工作高品質發展,不隻是要擺脫狹隘的功利主義,更重要的是打造良好的學術生态,迎來各類英才競現、創新成果泉湧的生動局面,為強國大業和複興偉業作出更大貢獻。

編輯:黃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