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安徽博物院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錦繡西域——新疆絲路文物精品展”正在安徽博物院熱展中。180餘件(套)新疆絲路文物精品亮相安徽,難得一見。

部分觀衆留言
No.
01
彩陶精品證明
新疆2000多年前就種植葡萄
新疆葡萄美味可口,天下聞名。展覽中這件精美的彩陶罐表明新疆2000多年前就已種植葡萄。
田園葡萄紋彩陶罐
西周-春秋
高35.6,口徑14.8厘米
1987年和靜察吾呼4号墓地43号墓
瞧,這件西周-春秋時期的彩陶罐,通體紅色陶衣,頸肩部塗成黃白色,以深紅色繪三組不規則的網格紋,内填圈點紋,寓意田園。另有一組蔓藤葡萄紋,枝葉卷曲,果實累累。
此陶罐圖案新穎,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是新疆彩陶中的精品之一。察吾呼文化是天山南麓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這件彩陶上的葡萄紋表明這一地區當時已經出現了最早的園藝種植業。
02
千年前的鞋子什麼樣?
展覽中可一睹唐代流行款式
展廳中這兩雙唐代鞋子吸引了不少觀衆的目光,有觀衆開玩笑:“原來唐代時鞋子的流行款式是這樣的,手工編織鞋已經是‘爆款’了。”
藍色如意鞋
唐代
長25厘米,寬8.5厘米,高6厘米
1968年吐魯番阿斯塔那104号墓出土
麻鞋
長25厘米,寬7.5厘米,高6厘米
1964年吐魯番阿斯塔那37号墓出土
鞋面以細麻繩編織,鞋底以粗麻繩織成,鞋頭呈尖圓形微微翹起,鞋帶用粗麻繩編織成結。在吐魯番地區的唐代墓葬中出土了多件同類麻鞋,在阿斯塔那187号唐墓出土的絹畫中,幾位仕女也穿着此種麻鞋,說明編織鞋是當時男女都會穿着的常用鞋款。
03
千年前的紡織品圖案精美
承載豐富曆史文化資訊
本次展覽中還展出了多件精美的紡織品,圖案精美,紋飾題材新穎,不僅可以從中窺見古人穿衣、裝飾等方面審美風尚,還可以側面反映當時民族交融交往以及社會經濟發展情況。
動物紋毛裙殘片
漢代
長57.5厘米,寬39厘米
1984年洛甫縣山普拉1号墓地出土
裙下擺飾窄百褶邊,用多股黃色的合撚線,在綴織縧與紅色毛布中織出明顯的框線和動物紋的輪廓,起到一定的裝飾作用。動物紋是山普拉出土織物圖案中的突出主題紋飾,圖案化和變形紋烘托出各種動物的形态。動物紋在此地的流行,寄寓了人們希望神靈保佑,祈求國泰民安的願望,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山普拉地區畜牧業的發達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大聯珠紋錦覆面
長30厘米,寬22厘米
1972年吐魯番阿斯塔那205号墓出土
此織錦紋樣為橢圓形大聯珠紋圈,聯珠兩兩相對,中間夾“回”字形紋飾,聯珠與“回”字紋中間夾有蓮花蓮籽,由白、藍、黃、綠、天青等色構成,邊緣有白絹荷葉邊。整個圖案對稱嚴謹,色彩對比強烈,極具裝飾性。覆面是葬禮中覆寫在死者面部的遮蓋物,秦漢以前在中原地區已經出現,阿斯塔那墓出土的數量衆多的覆面,表明了新疆吐魯番地區在唐代前後與中原的經濟聯系與文化交流是廣泛而深刻的。
雙面栽絨彩色地毯殘片
東漢
長17厘米,寬8厘米
1980年樓蘭古城遺址出土
此地毯采用的是天然植物染料和礦物染料。植物染料是自然的花草和根木,礦物染料為朱砂、紅土等。 地毯是新疆毛織品中最具特色的一種。它由兩個組織聯合而成:一種是固定毛毯的基礎組織,也稱地組織,一種是栽織毛毯的絨組織,栽的絨也稱為絨緯或絨頭。這種栽絨毯的表面覆寫一層平整豐滿的絨毛,彈性大,保暖性好,堅牢耐磨,至今仍是草原和寒冷地區人們生活的必需品。
04
珍貴人物俑精彩亮相 形象生動
除了此前介紹的曾亮相《國家寶藏》的“絹衣彩繪女舞木俑”以外,本次展覽中還展出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珍藏的多件珍貴人物俑,他們形象生動,制作技法精湛。
宦官俑
高34.5厘米
1973年吐魯番阿斯塔那206号墓
此宦官俑,采用木雕頭部,彩繪面貌,胸部用方形木條直接在頸下粘合,木片做成雙腿和雙腳,粘合在方形木條兩側,胳膊用紙撚制成。頭戴烏紗帽,身穿黃色菱格紋绮長衫,系黑腰帶。宦官俑臉色蒼白、立一對扇風耳,挑眉吊眼,塌鼻梁扁鼻頭,翹紅唇大嘴,面目可憎,表現出“黃衣使者”媚上欺下的形态。
溫馨提示
本次展覽将于2月28日撤展
展期不足兩周
感興趣的朋友請抓住此次寶貴機會
快來安博看展哦
#1
展 覽 信 息
展覽名稱:
錦繡西域——新疆絲路文物精品展
展覽時間:
2021年11月30日至2022年2月28日
展覽地點:
安徽博物院新館二樓
展覽主辦機關:
安徽博物院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文字整編:王玉主、潘佳佳
展廳攝影:李鵬飛
編輯:李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