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個人總結:高年級有約-老菜談新零售

個人總結:高年級有約-老菜談新零售

一,前言

前不久在高年級有約,有幸聽到老菜親自講解新零售,并有了一些自己的體會與總結。

這次就已經公開的部分(老菜在“2020聯商網大會”演講中已經公開的部分),談談自己的總結。

如果有不足,不正确的地方,歡迎指出,共同探讨。

另外如果文中由于失誤,出現敏感資訊,也歡迎指出。

文中内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組織觀點。

二,新零售的基石-供應鍊

老菜在解讀盒馬新零售1.0,以及接下來新零售2.0時,多次提及供應鍊。而盒馬供應鍊,作為整個盒馬物流的大動脈,也确實非常優秀。

特點

個人的了解其最大的特點,其在保質(冷藏,保鮮等),保速(雲超次日達)的前提下,成本還比較低。平均來看,其成本為/單,而天貓超市的成本為/單,京東的成本為/單(沒有在外部找到對應資料,是以隻能寫号)。結論是盒馬的運費成本少一大截。是以,盒馬的雲超可以直接免運費,而貓超于京東就有各類限制。

原因

那麼為什麼盒馬供應鍊的成本更低呢?如果成本更低,為什麼阿裡其他BU(如天貓)不采用這種供應鍊模式呢?這也是在講座後的同僚交流中,一位同僚詢問我的問題。

站在商業角度來看,是因為盒馬雲超面向的消費場景與貓超等不同。

舉個例子,我在京東買一個電鑽,往往是因為我遇到一個場景需要電鑽,但手頭沒有,這種需求突發性更強一些。而我在盒馬雲超買菜什麼的,往往都是有計劃的,如明後天吃什麼,買回來放冰箱,這種需求計劃性較強。并且前一種場景較為少見一些,畢竟突發性的事情多了,人也承受不住。。。而後一種場景則是比較日常的,畢竟人都是要吃東西的。總結一下,京東的消費場景更具突發性,較為少見,而雲超的消費場景計劃性較強,較為常見。而高頻行為,每次都收取運費的話,那麼對于消費者而言,成本也是一筆不可忽視的支出。

是以,盒馬認為,盒馬雲超的物流應該抛棄半日達+運費,而選擇次日達+免運費。這也是為什麼老菜當時拒絕直接将雲超挂在貓超下的原因。

站在技術角度來看,則是較為深厚的技術積累。由于我并不是物流域的成員,目前也與他們沒有工作上的交流。是以我的看法,是阿裡在物流(菜鳥)上的積累,阿裡自身深厚的技術積累,以及老菜自己對物流的認識(畢竟京東物流的基礎架構就是他一手搭起來的)。

限制

而盒馬供應鍊,一方面在所需場景下有着較低的成本,另一方面卻也面臨着所有供應鍊共同的瓶頸-産業鍊上遊的限制。盒馬在快速擴張的同時,需要保證産品的品質(不禁讓人想起盒馬快速擴張時,保證員工品質)。這就涉及到供應商,乃至産地的問題。這也就與阿裡的數字農業自然挂上鈎了。這塊内容放在後面,我們先談談盒馬接下來有關規模的認識。

三,新零售的成長-規模

零售的曆史,就是在物流限制下,不斷提升規模。

過去,大家對盒馬擴大規模的認識,就是盒馬又在哪個城市開了一家盒馬生鮮店。誠然,盒馬在過去的規模擴大分為兩個方面:線上和線下。線上就推出各類活動,并沒有很大力(這是由于線上定位的問題)。而比較明顯的是線下,不斷開盒馬鮮生店,至今已經有幾百家了。

但是在現有條件較為成熟的情況下(目測商業模式還算靠譜,盒馬鮮生店這一業态也還算OK),盒馬在規模這個角度上提出了“覆寫率”。說簡單點,就是盒馬要滲透使用者的方方面面。

覆寫率

總的來說,覆寫率分為兩個部分:

  • 全管道:大力開始多業态的探索。這個也一直是盒馬内部的重頭戲。
  • 全域:嘗試線上各個平台的内容推廣。首先是支付寶等阿裡域,緊接着是抖音等。

上述兩個部分就已經從線上(Virtual)與線下(Reality)全面覆寫使用者生活了。

接下來,來詳細談談。

全管道

首先是全管道,就是通過多業态來嘗試,并覆寫現有多元化的線下消費場景。如

  • 盒馬鮮生店(已有):針對大賣場所屬消費場景
  • 盒馬mini店(已有8家):針對社群店(老夫妻店)所屬的消費場景
  • 盒馬X會員店(預計今年上海):針對sam,costco等會員店所屬的消費場景
  • 盒馬C2(Cash & Carry):針對Matro(麥德龍),美菜等批發店所屬的消費場景

還有針對早餐場景的F2(盒小馬),針對周末場景的盒馬裡等。

多業态的積極探索可以帶來以下的優勢:

  • 流量導入,使用者線下場景的覆寫,帶來更多使用者流量
  • 技術提升,多業态帶來的業務複雜性,會幫助阿裡鍛煉出一幫傑出的技術人才
  • 基礎設施,多元化的需求,也對供應鍊等基礎設施提出更高的要求
  • 商業探索,幫助盒馬繼續深入摸索新零售,為新零售行業提供更多寶貴經驗
  • 社會貢獻,為社會提供更多商業模式的探索曆程。

不同業态的需求,決定了業态發展順序的選擇。如通過會員店,實作系統技術多業态的成熟度的突破,以及底層供應鍊的提升(提高供應量)。隻有在底層供應鍊有夠支撐能力後,才可以進行C2業态的探索。

會員店

在這裡,同僚也提出了一個新看法,那就是會員店的價值在哪裡?依據歸納法,讓我們來看看現有會員店-sam與costco。

會員店作為一種公認的業态,其背後的商業模式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這裡隻簡單說三點:

  • 會員店的收益并不來自商品利潤,其利潤全部讓利給會員,收益來自會員費。
  • 會員店的消費場景-會員購買傾向于量大價優。進而帶來會員店的成本降低,如人力成本(商品上貨架可以直接叉車),商品成本(規模帶來了面對上遊時更高的議價權)等。
  • 随着生活水準提高,中國社會的中産階級人數上升,擁有足夠消費水準的人足夠了。并且國内人們也漸漸接受了會員消費的理念。

盒馬X會員店的價值就在于兩方面:以往會員店的價值,作為新業态對于盒馬的價值。這不再重複上述兩個觀點。

全域

至于全域,簡單說就是線上上各個平台,進行推廣。盒馬内部是通過社群活動,推廣活動,盒馬雲直播等,進行推廣。而外部則是通過阿裡域(支付寶,天貓等),外部平台(抖音-網紅産品等)進行推廣。這裡就不再深入了。

四,盒馬與數字農業

阿裡的數字農業,是大環境(産業網際網路)的産物之一。而盒馬這次打算勾連兩者,一方面實作盒馬鍊路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實作數字農業的落地。

價值

以往零售,或者說銷售的上遊就是工廠/産地->供應商->供應鍊執行等(全鍊路,後面找機會介紹)。但是由于上遊缺乏足夠的統籌,是以存在大量的價值浪費。舉個例子,由于去年蘿蔔賣得好,今年大部分産地都在種蘿蔔。這就導緻了蘿蔔的價格非常低廉,而去年較為充足的白菜,結果由于産量不足,價格飙高。

這裡需要明确一點,市場供應關系,雖然改變了最終價格,但是産品的本身價值并沒有改變。 站在消費者端,價格的提高并沒有改變當時的産量,産品依舊緊缺。隻不過消費者通過價格“擠”掉了其他消費者。是以在目前周期内,生産者和消費者其實都是不滿意的。

統籌

如果通過阿裡經濟體,或其他手段實作了目前産地的全局統籌,那麼完全可以按照以往消費資料等,明确今年哪些産地種什麼。進而擷取全局(空間)最大價值。對于生産者和消費者而言,也會獲得全局(時間)最優,進而避免了大量價值浪費。

再舉個更簡單的例子,整齊劃一的軍隊,總比散兵遊勇強。這裡不僅僅是單體戰鬥力的緣故,更重要的是統籌協作能力。

以往資訊化做的隻是一個部門,一個企業,部分産業鍊的統籌規劃。如阿裡這樣的巨頭,以往也隻是做到部分産業鍊的統籌規劃,這也是網際網路上半場的特色。而下半場就需要虛實結合,進軍産業網際網路,進而産生更大的價值。當一個人,或一個組織(無論是企業,或者政府等)對社會産生價值時,社會一定會回饋他。産生的價值越大,社會的回饋也就越大。

當然,正如淘寶,自己并不作生意,隻是為商家提供一個高效的平台。盒馬也不打算侵占供應商的市場,而是提供有效平台,幫助供應商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實作價值。

數字農業還有更多重點可以挖掘,在這篇文章中,就不再贅述了,避免喧賓奪主了。

就如阿裡的使命-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從淘寶,到盒馬,再到數字農業,阿裡正在踐行它的使命。

五,總結

供應鍊作為整個業務的底座,必須高效,低成本,并有着更高的供應能力。

全域與全管道(多業态)作為商業模式的展現與應用,提供了有效的覆寫率。

而數字農業作為集團戰略布局,将會與盒馬相得益彰。

上述隻是我自己的一點感受。畢竟就像冰山一樣,我們能看到的往往隻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

就像我之前提到的,自己經曆過,總結出來的東西與别人直接背出來的總結,是真的不一樣的。我們看到的隻是前輩們的結論,而這些結論下面都是滿滿的經曆與思考,是我們無法獲得與體會的。

個人感覺最近工作上的運氣很不錯。工位就在部門Boss邊上,經常可以聽到Boss講解業務。有事兒沒事兒,可以聽到大Boss過來講解戰役拆解。最近還現場聽老菜講解新零售,就是坐的位置有點太靠前了,周邊一幫高p大佬。。。

如果大家對這類商業思考的部落格感興趣,那之後就多寫寫。如果不感興趣的話,那就多寫寫技術吧。

畢竟除非是純技術路線,否則大家都是需要對商業有一定認識的。

願與諸君共進步。

六,附錄

參考:

  • 侯毅談新零售2.0:盒馬将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
  • 美國零售史150年:動态創新和實時轉型的啟示
  • 你能看到多遠的曆史,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