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沈達人:《一出戲怎樣救活了一個劇種》讀後感

張一帆同志的專著《一出戲怎樣救活了一個劇種:昆劇〈十五貫〉改編演出始末》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前幾個月,一帆攜書稿登門請我審閱,這勾起了我六十多年前與《十五貫》這部經典作品結緣的許多回憶。

沈達人:《一出戲怎樣救活了一個劇種》讀後感

《一出戲怎樣救活了一個劇種——昆劇〈十五貫〉改編演出始末》,張一帆著,中國戲劇出版社2021年8月版。

我是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的第十四屆畢業生。1950年進入中央戲劇學院工作,擔任副院長張庚先生的秘書。期間有幸聽過周贻白先生講授的中國戲劇史課程,并由張庚先生帶領,向周先生專門請教過關于《白蛇傳》的問題。

1953年,張庚先生調往中國戲曲研究院擔任副院長,我随同前往該院,繼續擔任他的秘書,從此放棄了對話劇的研究,轉而研究中國戲曲。1955年調離秘書崗位,進入劇目室,仍然在張庚先生的引領和指導下工作。

1956年春季,浙江昆蘇劇團整理改編的昆劇《十五貫》進入北京演出,其高度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很快就受到了上至黨和國家上司人,中至文化界的專家、藝術家,下至普通市民群衆的一緻好評,達到 “滿城争說”的境地。

張庚先生是以訓示同在劇目室工作的俞琳同志和我,認真看戲,認真采訪主創人員周傳瑛、王傳淞、陳靜,認真研讀朱素臣的傳奇原本與浙昆舞台演出本,寫成《昆劇〈十五貫〉改編的幾點經驗》一文,發表在文化部的内部刊物《文化通訊》1956年第5期上。在1956年6月召開的全國第一次戲曲劇目工作會議上,俞琳同志還根據此文介紹了《十五貫》推陳出新的經驗。

沈達人:《一出戲怎樣救活了一個劇種》讀後感

沈達人先生近影

我一直很珍視這篇文章,經過增益、充實,後來收錄進了我的文集《戲曲的美學品格》《在燦爛的古代文化面前》等幾部書裡。這篇文章遵循《十五貫》一劇所弘揚的重調查研究的工作作風,開拓了我做戲曲劇目研究和戲曲藝術評論的方向,也使我時常緬懷曾經并肩工作又不幸早逝的俞琳同志。

帶着這樣的感情和追求,我通讀了《一出戲怎樣救活了一個劇種》的書稿,很為之振奮,感到這是一部很珍貴的學術著作。全書梳理了六十多年前關于昆劇《十五貫》整理改編全過程中的各項資訊,叙述了前前後後、大大小小的細節,闡明了《十五貫》對各個戲劇品種(包括話劇和其他戲曲劇種)的影響。

下面進一步談幾點閱讀感受:

沈達人:《一出戲怎樣救活了一個劇種》讀後感

《十五貫戲曲資料彙編》

一、介紹很全面。

這本書的第一章“本起宋元明清事”,從話本《錯斬崔甯》到傳奇《十五貫》(《雙熊夢》)、再到平劇移植等多個版本,做了全面的評說。讀者由此了解了《十五貫》這個戲的來龍去脈。第四章“精益求精變宮商”講1956年浙昆整改本的舞台全貌,從劇情、結構、人物、音樂、舞台美術以及電影藝術處理等方面都做了詳細、中肯的評說。看了這本書,就可以對《十五貫》的傳播史了解得十厘清楚。

二、梳理很細緻。

印象非常深刻的有兩點,第一,第三章“光耀京華裕後昆”,一帆同志通過對資料的整理,把浙江昆蘇劇團當年《十五貫》整改演出的工作活動精确到了每一天;特别是梳理了毛主席、周總理在京看戲的先後順序,以及兩位上司人組織中央各上司一再觀摩的情況,由二位上司人對這個戲的關心、重視。

沈達人:《一出戲怎樣救活了一個劇種》讀後感

《人民日報》社論

第二,關于《十五貫》拍電影的過程中,諸如正式開拍的時間、開拍第一個鏡頭和最後一個鏡頭完成的時間,一帆也都做了細緻的考證。在第五章“一劇重興百業昌”中,對這部戲成名之後所産生的效應,也說得非常清楚。可見一帆同志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

三、澄清了誤解。

對浙昆《十五貫》的改編演出,曆來存在着一些誤解,很多人都認為從一開始就是圍繞朱素臣傳奇本來着手改編的,實際上它是以浙江國風昆蘇劇團實際演出的十場版結構為基礎進行整改的,而且,黃源同志從頭抓到尾的。這都是過去一直沒有澄清、甚至沒有被發現的。像這樣的在昆劇發展史上起過作用的人,他們的功績不可以被忽略、被埋沒。

四、突出了重點。

這本書對浙昆整改本《十五貫》貢獻最突出的兩個人——黃源同志和朱國梁先生,在第二章“慧眼識骥賴朱黃”中,都作了很紮實的介紹,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十五貫》戲中三個關鍵人物況鐘、婁阿鼠、過于執,前兩個角色的扮演者周傳瑛、王傳淞的表演,前人已經有非常多的研究和叙述,卻缺失了對過于執扮演者朱國梁的介紹。

沈達人:《一出戲怎樣救活了一個劇種》讀後感

國風昆蘇劇團的創始人、劇中過于執的扮演者朱國梁(1903-1961)

朱國梁先生在《十五貫》進京後不到五年就去世了,大家也就漸漸淡忘了他,但對他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一帆同志注意到了這一點,通過查找塵封已久的文獻,采訪朱國梁先生還健在的親人、學生,獲得了大量的一手資料,首次披露了朱國梁先生很多鮮為人知的生平事迹和藝術創造。是以盡管這部書對朱國梁先生如何塑造過于執的分析篇幅很多,比重很大,我想讀者也是能夠了解的。

這本書還講了很多前人沒有提到的事,比如婁阿鼠的表演,——從闆凳上翻下來的沿革過程。大家對這個經典動作,看到的、分析的都是結果,然而這個動作在之前一百多年的演出中,有豐富的積累和複雜的變化。這一點,以前有人很少論及,一帆同志在這些問題上能詳人所略,略人所詳,是難能可貴的。

沈達人:《一出戲怎樣救活了一個劇種》讀後感

昆曲《十五貫》

最後,提一點自己在閱讀中的不滿足之處:這本書如果能對20世紀30、40年代傳字輩的坎坷遭遇,昆曲藝術曾經的沒落情況多做一些述評就更理想了。一帆同志如能通過自己的梳理,讓讀者更明确地知道,昆曲曾經處于怎樣衰微的狀态。這樣,這個劇種是“怎樣被救活”的過程,就顯得更全面、更完整、更有說服力了。

據一帆同志介紹,這本書是他經過近十年的積累、醞釀和準備,又花了整整兩年時間寫成的。我覺得一帆這樣做很有價值,應該搞這麼一本書,讓更多的讀者,尤其是年輕的讀者深入地了解前人的貢獻與付出。

沈達人:《一出戲怎樣救活了一個劇種》讀後感

沈達人先生寫作書評前閱讀書稿時所作批注

通過我與一帆同志多年的交往,我相信他對昆劇傳承史的研究不會止步于此書。一帆同志是周育德、鈕骠、周華斌先生的高足,也就是周贻白、張庚先生的再傳弟子。他還有一個重要的優勢,就是還很年輕。希望他能一如既往地秉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理念,将來能撰述出更多新的成果來。

二〇二一年六月

北京·草橋·欣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