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十四節氣在當代中國社會延續強大生命力

新華社武漢2月15日電題:二十四節氣在當代中國社會延續強大生命力

新華社記者喻珮、侯文坤

“立春後農業也應防禦凍害”“白露退暑熱、增收好時機”“大雪已至江漢、江淮等地農作物防凍有講究”……即便已是81歲高齡,資深“氣象人”黃智敏依舊保持一個習慣——每逢重要農時節點,都要結合二十四節氣和氣象監測資料,寫一篇對當時農事活動的重要提醒,幫助農戶更好地開展農業生産。

黃智敏是中國氣象局荊州農業氣象試驗站進階工程師。工作60餘年來,他的生活與二十四節氣一直緊密相連。對黃智敏而言,撰寫“提醒”不僅是一種職業習慣,更展現了自己對二十四節氣這一文化遺産的喜愛和鑽研。

二十四節氣在當代中國社會延續強大生命力

2020年3月5日,當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湖北省秭歸縣村民在采茶。新華社發(鄭家裕 攝)

作為農耕文明時期的産物,二十四節氣在傳統農耕社會既是指導農事安排的時間節點,又是包含豐富習俗的歲時節日,兼具天文曆法與社會文化雙重價值。進入現代社會後,在漫長歲月中積澱下來的有關二十四節氣的時間觀念、民俗活動等,又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賦予諸多新的時代意義,生命力不斷得到延續。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李向振介紹說,二十四節氣中,最早确定的是冬至和夏至,最遲在西周時期出現了春分和秋分。大約在春秋中期,古人測量技術顯著提升,土圭被運用于測算天文曆法,進而形成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

據介紹,到戰國末期,二十四節氣基本成型。《呂氏春秋》中已出現立春、雨水、清明、立夏、小暑等二十四個節氣名稱,隻是冬至和夏至分别被稱為“日短至”和“日長至”。西漢時期,二十四節氣完全定型,《淮南子·天文訓》所載二十四節氣名稱已與現在無異。

“二十四節氣的形成,經曆了一個不斷豐富完善的曆史過程,這個過程深刻地展現了中國古人的時間觀念及對時間規律認知不斷深入的曆史事實。”李向振說。

李向振指出,在實際生産生活中,每個節氣的重要程度并不相同。其中,被稱為“四時八節”的“二分二至”和“四立”,在生産生活中相對更為重要。比如,在唐代逐漸成為重要節日的清明,至今都是中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

“再者,如立春、冬至等部分節氣,為古代國家與民間之間實作禮俗互動的場域,保證了國家與民間社會的有效溝通,進而為社會結構的穩定奠定了基礎。這一傳統習俗沿用至今。”李向振說。

二十四節氣在當代中國社會延續強大生命力

黃智敏近照。圖檔由受訪者提供

現代社會中,工業技術極大改變了傳統農耕技術,也重塑了人類文明形式,包括節日在内的各種傳統文化符号及其内涵都發生了改變。盡管如此,二十四節氣的現實意義和價值仍不可小觑。

黃智敏參加工作後,深刻體會到,在大氣觀測、天氣預報、農業氣象觀測、應用氣象科研、人工影響天氣等領域,“二十四節氣随着氣候變化和科技發展而不斷完善,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黃智敏舉例說,冬小麥的播種期在華北南部有“秋分早,霜降遲,隻有寒露最當時”之說;而在安徽、江蘇一帶是“寒露豆,霜降麥”;浙江一帶則遵循“立冬種麥正當時”……這些二十四節氣在具體生活生産中延伸出來的農諺,依然是現代生産生活的重要坐标。

二十四節氣在當代中國社會延續強大生命力

2021年5月27日,湖北襄陽棗陽市吳店鎮肖灣村,豐收時節,農戶檢視剛剛收割的小麥。圖檔由受訪者提供

2016年11月30日,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成為第39項列進入這一名錄的中國傳統文化。

此次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二十四節氣倒計時,打破純粹以自然時間和機械時間作為倒計時形式的傳統慣例,用“中國式浪漫”美學驚豔了世界。

“令人耳目一新,感動又震撼!”李向振回憶當晚收看冬奧會開幕式的場景時說,它展現了中國元素與世界體育賽事的有機融合,既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又展現出中國文化融入世界的大國風範。

“這一創意為彰顯中國傳統文化魅力和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新的典範。”這位中國民俗學領域的“85後”研究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