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家:好人有好報,其實是一種被灌輸的文化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是一句古話,人們相信善良的人老天也會對他有所眷顧,而不斷作惡的人會遭到上天的懲罰。

在人們的正常認知當中,心地善良的人都會得到更好的待遇,因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性格非常好,待人也真誠和善。

但是,這樣的認知在現代卻不再适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越來越少,反而那些惡人能夠過上很好的生活,善良的人卻隻能生活在誰的底層,任人擺布。那麼,是什麼原因導緻善良的人命運越來越差呢?

心理學家:好人有好報,其實是一種被灌輸的文化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是一句古話,人們相信善良的人老天也會對他有所眷顧,而不斷作惡的人會遭到上天的懲罰。

在人們的正常認知當中,心地善良的人都會得到更好的待遇,因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性格非常好,待人也真誠和善。

但是,這樣的認知在現代卻不再适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越來越少,反而那些惡人能夠過上很好的生活,善良的人卻隻能生活在誰的底層,任人擺布。那麼,是什麼原因導緻善良的人命運越來越差呢?

在現代,善良這個詞仿佛經常與愚蠢、沒腦子等概念聯系在一起,人們總是習慣于把他人的善良當做是理所當然的,而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遠,人性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這個時候,我們不僅會産生一種疑問,善良原本是人性之中最閃光的一面,如今為什麼反而成為了人性的弱點了呢?

第一:一種被灌輸的文化:好人有好報

一個人在一生當中遇到好事和壞事的幾率,站在機率統計學的角度上來看是完全随機的,沒有人能夠掌控自己遇到好事或是壞事的幾率。

心理學家:好人有好報,其實是一種被灌輸的文化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是一句古話,人們相信善良的人老天也會對他有所眷顧,而不斷作惡的人會遭到上天的懲罰。

在人們的正常認知當中,心地善良的人都會得到更好的待遇,因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性格非常好,待人也真誠和善。

但是,這樣的認知在現代卻不再适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越來越少,反而那些惡人能夠過上很好的生活,善良的人卻隻能生活在誰的底層,任人擺布。那麼,是什麼原因導緻善良的人命運越來越差呢?

在現代,善良這個詞仿佛經常與愚蠢、沒腦子等概念聯系在一起,人們總是習慣于把他人的善良當做是理所當然的,而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遠,人性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這個時候,我們不僅會産生一種疑問,善良原本是人性之中最閃光的一面,如今為什麼反而成為了人性的弱點了呢?

第一:一種被灌輸的文化:好人有好報

一個人在一生當中遇到好事和壞事的幾率,站在機率統計學的角度上來看是完全随機的,沒有人能夠掌控自己遇到好事或是壞事的幾率。

即使一生行善,也不能增加個體遇到好事的幾率,而作惡無數,也不能增加個體遇到壞事額幾率。

做什麼樣的事情與遇到什麼類型的事情之間是沒有任何規律可言的,總而言之,做好事與遇見好事之間是沒有必然的聯系的。

好人有好報這樣的概念,是我們長久以來不斷被灌輸的文化和認知,但是,這也僅僅适應這個感情層面上的期許,人們希望好人能夠遇到更多的好事,能夠受到老天的眷顧,這種說法更類似于一種心理安慰。

心理學家:好人有好報,其實是一種被灌輸的文化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是一句古話,人們相信善良的人老天也會對他有所眷顧,而不斷作惡的人會遭到上天的懲罰。

在人們的正常認知當中,心地善良的人都會得到更好的待遇,因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性格非常好,待人也真誠和善。

但是,這樣的認知在現代卻不再适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越來越少,反而那些惡人能夠過上很好的生活,善良的人卻隻能生活在誰的底層,任人擺布。那麼,是什麼原因導緻善良的人命運越來越差呢?

在現代,善良這個詞仿佛經常與愚蠢、沒腦子等概念聯系在一起,人們總是習慣于把他人的善良當做是理所當然的,而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遠,人性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這個時候,我們不僅會産生一種疑問,善良原本是人性之中最閃光的一面,如今為什麼反而成為了人性的弱點了呢?

第一:一種被灌輸的文化:好人有好報

一個人在一生當中遇到好事和壞事的幾率,站在機率統計學的角度上來看是完全随機的,沒有人能夠掌控自己遇到好事或是壞事的幾率。

即使一生行善,也不能增加個體遇到好事的幾率,而作惡無數,也不能增加個體遇到壞事額幾率。

做什麼樣的事情與遇到什麼類型的事情之間是沒有任何規律可言的,總而言之,做好事與遇見好事之間是沒有必然的聯系的。

好人有好報這樣的概念,是我們長久以來不斷被灌輸的文化和認知,但是,這也僅僅适應這個感情層面上的期許,人們希望好人能夠遇到更多的好事,能夠受到老天的眷顧,這種說法更類似于一種心理安慰。

但是,人類的生活環境是多元的,并且不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這就意味着,人們在生活中無論是遇到好事的幾率,還是遇到壞事的幾率,都是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說,有百分之五十的幾率,即使你做了好事,也不會得到回報。

同樣,個體遭遇壞事的幾率,也不會增加其遇到好事的幾率,當一個人持續遭遇困境之後,也不一定會遇到柳暗花明的機會,是以,枯木逢春、否極泰來的說法,也僅僅能代表一種人類内心之中的美好願望。

第二:忽視自己的感受,你的善良将變得沒有底線

站在行為心理學的角度上來看,不求回報的付出以及心甘情願的貢獻,能夠為他人犧牲自己的人是少數的,并且這種行為也是不符合人類本性的。

心理學家:好人有好報,其實是一種被灌輸的文化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是一句古話,人們相信善良的人老天也會對他有所眷顧,而不斷作惡的人會遭到上天的懲罰。

在人們的正常認知當中,心地善良的人都會得到更好的待遇,因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性格非常好,待人也真誠和善。

但是,這樣的認知在現代卻不再适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越來越少,反而那些惡人能夠過上很好的生活,善良的人卻隻能生活在誰的底層,任人擺布。那麼,是什麼原因導緻善良的人命運越來越差呢?

在現代,善良這個詞仿佛經常與愚蠢、沒腦子等概念聯系在一起,人們總是習慣于把他人的善良當做是理所當然的,而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遠,人性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這個時候,我們不僅會産生一種疑問,善良原本是人性之中最閃光的一面,如今為什麼反而成為了人性的弱點了呢?

第一:一種被灌輸的文化:好人有好報

一個人在一生當中遇到好事和壞事的幾率,站在機率統計學的角度上來看是完全随機的,沒有人能夠掌控自己遇到好事或是壞事的幾率。

即使一生行善,也不能增加個體遇到好事的幾率,而作惡無數,也不能增加個體遇到壞事額幾率。

做什麼樣的事情與遇到什麼類型的事情之間是沒有任何規律可言的,總而言之,做好事與遇見好事之間是沒有必然的聯系的。

好人有好報這樣的概念,是我們長久以來不斷被灌輸的文化和認知,但是,這也僅僅适應這個感情層面上的期許,人們希望好人能夠遇到更多的好事,能夠受到老天的眷顧,這種說法更類似于一種心理安慰。

但是,人類的生活環境是多元的,并且不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這就意味着,人們在生活中無論是遇到好事的幾率,還是遇到壞事的幾率,都是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說,有百分之五十的幾率,即使你做了好事,也不會得到回報。

同樣,個體遭遇壞事的幾率,也不會增加其遇到好事的幾率,當一個人持續遭遇困境之後,也不一定會遇到柳暗花明的機會,是以,枯木逢春、否極泰來的說法,也僅僅能代表一種人類内心之中的美好願望。

第二:忽視自己的感受,你的善良将變得沒有底線

站在行為心理學的角度上來看,不求回報的付出以及心甘情願的貢獻,能夠為他人犧牲自己的人是少數的,并且這種行為也是不符合人類本性的。

而生活中有一些人總是會為了迎合他人的感受,而忽視了自己的感受。他們在面對别人的請求是無法拒絕的,一旦拒絕别人,内心之中就會有一種犯了滔天大錯的感覺。在幫助别人的時候,他們會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甚至超過了自己的能力範圍。

這類人被心理學家稱作是“讨好型人格”,為了讓别人滿足,得到别人的喜愛,他們會不斷地迎合他人,讨好他人,完全不顧及自己的真實感受。

這類人特别在意别人的評價以及眼光,一個根本不會引起别人注意的錯誤,也會導緻他們糾結很長時間,是以,他們在生活中總是畏首畏尾,通過常保持着一種不自信的狀态,在他人面前也不會透露任何自己的真實想法。

心理學家:好人有好報,其實是一種被灌輸的文化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是一句古話,人們相信善良的人老天也會對他有所眷顧,而不斷作惡的人會遭到上天的懲罰。

在人們的正常認知當中,心地善良的人都會得到更好的待遇,因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性格非常好,待人也真誠和善。

但是,這樣的認知在現代卻不再适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越來越少,反而那些惡人能夠過上很好的生活,善良的人卻隻能生活在誰的底層,任人擺布。那麼,是什麼原因導緻善良的人命運越來越差呢?

在現代,善良這個詞仿佛經常與愚蠢、沒腦子等概念聯系在一起,人們總是習慣于把他人的善良當做是理所當然的,而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遠,人性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這個時候,我們不僅會産生一種疑問,善良原本是人性之中最閃光的一面,如今為什麼反而成為了人性的弱點了呢?

第一:一種被灌輸的文化:好人有好報

一個人在一生當中遇到好事和壞事的幾率,站在機率統計學的角度上來看是完全随機的,沒有人能夠掌控自己遇到好事或是壞事的幾率。

即使一生行善,也不能增加個體遇到好事的幾率,而作惡無數,也不能增加個體遇到壞事額幾率。

做什麼樣的事情與遇到什麼類型的事情之間是沒有任何規律可言的,總而言之,做好事與遇見好事之間是沒有必然的聯系的。

好人有好報這樣的概念,是我們長久以來不斷被灌輸的文化和認知,但是,這也僅僅适應這個感情層面上的期許,人們希望好人能夠遇到更多的好事,能夠受到老天的眷顧,這種說法更類似于一種心理安慰。

但是,人類的生活環境是多元的,并且不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這就意味着,人們在生活中無論是遇到好事的幾率,還是遇到壞事的幾率,都是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說,有百分之五十的幾率,即使你做了好事,也不會得到回報。

同樣,個體遭遇壞事的幾率,也不會增加其遇到好事的幾率,當一個人持續遭遇困境之後,也不一定會遇到柳暗花明的機會,是以,枯木逢春、否極泰來的說法,也僅僅能代表一種人類内心之中的美好願望。

第二:忽視自己的感受,你的善良将變得沒有底線

站在行為心理學的角度上來看,不求回報的付出以及心甘情願的貢獻,能夠為他人犧牲自己的人是少數的,并且這種行為也是不符合人類本性的。

而生活中有一些人總是會為了迎合他人的感受,而忽視了自己的感受。他們在面對别人的請求是無法拒絕的,一旦拒絕别人,内心之中就會有一種犯了滔天大錯的感覺。在幫助别人的時候,他們會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甚至超過了自己的能力範圍。

這類人被心理學家稱作是“讨好型人格”,為了讓别人滿足,得到别人的喜愛,他們會不斷地迎合他人,讨好他人,完全不顧及自己的真實感受。

這類人特别在意别人的評價以及眼光,一個根本不會引起别人注意的錯誤,也會導緻他們糾結很長時間,是以,他們在生活中總是畏首畏尾,通過常保持着一種不自信的狀态,在他人面前也不會透露任何自己的真實想法。

無形之中,讨好型人格的人會将自己的地位放得極低,哪怕心有不滿,受到傷害也會選擇忍耐,害怕自己的訴求引起身邊人的不滿。

心理學上的“登門檻效應(Threshold effect)”指出,一個人在接受了旁人無關緊要的要求之後,就難免會接受更難、更複雜的要求。

同時,對于那些心裡善良的人來說,在生活中幫助他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就是這樣的“正常事情”會導緻他們經常承受極大的煎熬,直至難以忍受為止。

心理學家愛默生很早就表示過,你的善良,需要一點鋒芒,否則就是無底線的善良,而這種無底線的善良最後隻會害了你自己。

心理學家:好人有好報,其實是一種被灌輸的文化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是一句古話,人們相信善良的人老天也會對他有所眷顧,而不斷作惡的人會遭到上天的懲罰。

在人們的正常認知當中,心地善良的人都會得到更好的待遇,因為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性格非常好,待人也真誠和善。

但是,這樣的認知在現代卻不再适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越來越少,反而那些惡人能夠過上很好的生活,善良的人卻隻能生活在誰的底層,任人擺布。那麼,是什麼原因導緻善良的人命運越來越差呢?

在現代,善良這個詞仿佛經常與愚蠢、沒腦子等概念聯系在一起,人們總是習慣于把他人的善良當做是理所當然的,而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遠,人性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這個時候,我們不僅會産生一種疑問,善良原本是人性之中最閃光的一面,如今為什麼反而成為了人性的弱點了呢?

第一:一種被灌輸的文化:好人有好報

一個人在一生當中遇到好事和壞事的幾率,站在機率統計學的角度上來看是完全随機的,沒有人能夠掌控自己遇到好事或是壞事的幾率。

即使一生行善,也不能增加個體遇到好事的幾率,而作惡無數,也不能增加個體遇到壞事額幾率。

做什麼樣的事情與遇到什麼類型的事情之間是沒有任何規律可言的,總而言之,做好事與遇見好事之間是沒有必然的聯系的。

好人有好報這樣的概念,是我們長久以來不斷被灌輸的文化和認知,但是,這也僅僅适應這個感情層面上的期許,人們希望好人能夠遇到更多的好事,能夠受到老天的眷顧,這種說法更類似于一種心理安慰。

但是,人類的生活環境是多元的,并且不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這就意味着,人們在生活中無論是遇到好事的幾率,還是遇到壞事的幾率,都是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說,有百分之五十的幾率,即使你做了好事,也不會得到回報。

同樣,個體遭遇壞事的幾率,也不會增加其遇到好事的幾率,當一個人持續遭遇困境之後,也不一定會遇到柳暗花明的機會,是以,枯木逢春、否極泰來的說法,也僅僅能代表一種人類内心之中的美好願望。

第二:忽視自己的感受,你的善良将變得沒有底線

站在行為心理學的角度上來看,不求回報的付出以及心甘情願的貢獻,能夠為他人犧牲自己的人是少數的,并且這種行為也是不符合人類本性的。

而生活中有一些人總是會為了迎合他人的感受,而忽視了自己的感受。他們在面對别人的請求是無法拒絕的,一旦拒絕别人,内心之中就會有一種犯了滔天大錯的感覺。在幫助别人的時候,他們會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甚至超過了自己的能力範圍。

這類人被心理學家稱作是“讨好型人格”,為了讓别人滿足,得到别人的喜愛,他們會不斷地迎合他人,讨好他人,完全不顧及自己的真實感受。

這類人特别在意别人的評價以及眼光,一個根本不會引起别人注意的錯誤,也會導緻他們糾結很長時間,是以,他們在生活中總是畏首畏尾,通過常保持着一種不自信的狀态,在他人面前也不會透露任何自己的真實想法。

無形之中,讨好型人格的人會将自己的地位放得極低,哪怕心有不滿,受到傷害也會選擇忍耐,害怕自己的訴求引起身邊人的不滿。

心理學上的“登門檻效應(Threshold effect)”指出,一個人在接受了旁人無關緊要的要求之後,就難免會接受更難、更複雜的要求。

同時,對于那些心裡善良的人來說,在生活中幫助他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就是這樣的“正常事情”會導緻他們經常承受極大的煎熬,直至難以忍受為止。

心理學家愛默生很早就表示過,你的善良,需要一點鋒芒,否則就是無底線的善良,而這種無底線的善良最後隻會害了你自己。

善良是人性之中最為閃光的一面,但毫無底線的善良不是,毫無底線的善良更類似于一種示弱,這隻會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傷害。

把自己的善良用在值得的人和事上,不要為了他人的眼光而不斷地浪費自己的善良。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