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逐鼠、迎紫姑……這些元宵習俗你聽過嗎?|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随馬去,明月逐人來。”一千多年前,唐代詩人蘇味道寫下這首《正月十五夜》,将長安城裡元宵之夜的景色,将車馬喧嚣、火樹銀花的場面記錄在詩句中,讓後人仍能感受到那一夜的熱鬧和喜慶。

2月15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到來。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自古以來就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的民俗活動,這些民俗活動延續至今,讓元宵節成為了全民的歡樂慶典。但在元宵節,還有一些習俗随着時間逐漸淡化,不被當下的年輕人所知曉。

“在舊時成都,元宵之夜還有逐鼠、迎紫姑的習俗。”民俗專家劉孝昌說到,正月十五逐老鼠,這一習俗盛行于古代南方盛産桑蠶的廣大地區。同時,元宵之夜迎紫姑這一習俗,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上世紀40年代末期,才在成都及周邊地區逐漸消失。

逐鼠、迎紫姑……這些元宵習俗你聽過嗎?|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

成都博物館複原的三月蠶市場景

逐鼠 護蠶以祈求豐收

“逐鼠,就是驅逐老鼠。”劉孝昌說到,數千年來,蜀地的桑蠶業十分發達,成都周邊的溫、郫、崇、新諸縣曆代都是栽桑養蠶的地方,包括城南外的千年古鎮簇橋。對于養蠶人家來說,老鼠成為了天敵,辛辛苦苦把蠶子喂到有一寸多長,眼看就快結蠶繭,卻被老鼠吃掉,那真的是會讓蠶農痛心不已。而逐鼠的習俗,正是為了讓蠶不被老鼠所糟蹋。

那麼,怎樣驅逐老鼠呢?在農耕時代,蠶農們認為在正月十五這天晚上,煮鍋稀飯喂老鼠,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放在老鼠時常出沒的地方,這樣自己家養的蠶就不會被老鼠傷害。之是以選擇如此“溫和”的方式來驅逐老鼠,是因為古人認為老鼠是五谷神,不敢輕易得罪,是以隻能寄希望于讓老鼠吃飽後,就不要再來吃蠶寶寶。

“這日,蠶婦一大早起來就煮一大鍋菜稀飯,甚至在還把平時都舍不得吃的肉切一塊下來,剁細加到稀飯裡面去,放在老鼠經常出現的房頂、屋角、牆角、蠶架上。蠶婦在邊擺碗的時候,還要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小聲罵道:‘大老鼠、小老鼠,稀飯都吃了,你要是再吃我的蠶子,一窩大小都不得好死’。”

據南朝梁吳均所著的《續齊諧記》載:“世人正月半做粥糜禱之,加肉覆其上,登屋食之。咒曰:登高糜,挾鼠腦,欲來不來,待我三蠶老。則是為蠶逐鼠矣!”而在南北朝的古籍《荊楚歲時記》中,也有關于“逐鼠”這一習俗的記載:“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門戶。先以楊柳插門,随楊柳所指,仍以酒脯飲食乃至粥插箸而祭之。”其用意亦是以之逐鼠護蠶。

“是以說元宵之夜逐鼠的目的,給老鼠喂幾碗粥,其目的也是為了來年蠶寶寶好好成長,結成大個大個的蠶繭,祈求豐收。”劉孝昌說到。

逐鼠、迎紫姑……這些元宵習俗你聽過嗎?|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

《乾隆帝元宵行樂圖》軸,清,故宮博物院藏

迎紫姑 與“廁神”聊點貼心話

舊時在元宵這一日,成都城郊農村的主婦們格外忙碌,不僅要逐鼠,還要迎紫姑。相傳,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且在民間傳說中,紫姑是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友善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據悉,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于記載。

“因為紫姑死在廁所,是以被稱為廁神,迎紫姑又叫迎廁神。”劉孝昌解釋到,在舊時百姓的心中,紫姑是位命運悲慘的小妾,深受富家大婦人的淩辱迫害,是以引來人們特别是大姑娘、小媳婦們深切的同情懷念,是以在這一天晚上才有迎紫姑的習俗。

古時每到元宵佳節,家中婦女們早早起來,忙着用稻草紮制成真人大小的紫姑像,再用紙畫出的眉毛、眼睛、嘴,還用紅紙浸一點水把臉龐塗紅。随後,把紮繪好的紫姑很恭敬地立放在豬圈、廁所旁邊。或另外置新大掃把一支當成紫姑,飾以钗環、簪以花朵,還用銀钗一支插在掃帚頭上,為紫姑打扮一番,放廁所設供,等待到入夜時來迎接她。

“當剛到天黑時,婦女們恭恭敬敬地把紮好的紫姑迎放在竈頭、廁所或豬圈裡面,燒三根香、一對蠟燭、幾張紙錢,跟親姐妹一樣,還拉着紮繪紫姑的手,講些貼心的話。”劉孝昌還表示,迎紫姑前還要把竈門打掃幹淨,不能有柴灰,且凡火要熄滅,火鉗和吹火筒都不能放入竈前灰槽裡。此外,迎紫姑時必須安靜,因為紫姑怕羞。

“元宵之夜,不論男女老少,都在用各種不同形式的方式來度過元宵,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劉孝昌說到。

制圖 何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