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押寶4680電池,特斯拉能否維持電動車霸主地位?

距離特斯拉“電池日”一年半時間後,4680電池的大規模量産正漸行漸近。

據南韓媒體 《Business Korea》2月14日報道,甯德時代、億緯锂能、比克電池等中國動力電池廠商今年将投入量産特斯拉4680電池,目前億緯锂能與比克電池正積極擴建廠房。該報道還提到,松下的4680電池研發正處于最後階段,該公司最快将于今年在日本實作量産。

對特斯拉來說,4680電池将是公司沖擊2000萬産能的制勝關鍵。在2020年9月舉行的“電池日”活動上,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就表示,目前電動車的市場佔有率不斷增長,但電動汽車價格仍然較貴,并不是人人都能買到。

是以,特斯拉希望将電池成本減半——4680電池成本減半的實作路徑分别從提高新電池的制造效率、提高電池陽極和陰極材料的使用效率以及電動車的內建度等五方面入手,最終實作續航裡程提升54%但電池成本下降56%,同時電池每度電投資成本下降69%。

今年特斯拉因為電池、晶片等供應鍊限制而不推出新車型,随着4680電池的大規模量産,公司有望在明年推出電動皮卡車Cybertruck、電動貨車Semi和全新跑車Roadster等新車型,甚至有望将售價僅2.5萬美元的中低端車型納入生産時間表。

成本減半但續航裡程提升54%,4680電池最快第一季度傳遞

所謂的“4680”電池,即直徑為46mm,高度為80mm的新型電池,2020年特斯拉舉行“電池日”活動,馬斯克當時宣布這款新電池的能量密度将增加5倍,續航裡程增加16%,電池功率輸出提高6倍,能夠使得特斯拉的車型續航裡程提升54%但電池成本下降56%,進而使得特斯拉的車型存在降價的空間。

近年來特斯拉多次調低旗下車型的售價,但公司的淨利潤卻連年高速增長,正是得益于生産成本的把控。特斯拉表示,在2021年第三季度,公司實作了所有批量OEM中最高的營運利潤率,每輛車的成本(COGS)在2021年第三和四季度下降至約36000美元。

有别于過去選擇與動力電池供應商合作生産的方式,此次在4680電池上,特斯拉嘗試自産電池。據公開資訊顯示,特斯拉分别在美國加州工廠、加拿大安大略省萬錦市以及德國柏林工廠等地開展4680電池的量産工作。

特斯拉在2020年年封包件中表示,目前特斯拉的動力電池供應商包括松下、LG和甯德時代,但公司認為符合其需求的電池供應商相當有限,公司有必要開創和大規模生産新型電池提高車輛性能和降低生産成本。

這裡指的“符合需求”,正是指4680電池。由于生産工藝不成熟,從釋出至今4680電池一直未能實作大規模量産,馬斯克表示,外界可能還不了解擴大新技術生産規模的極端困難性,“它比制造一些原型産品要困難10倍到100倍,而制造機器的機器也要比機器本身複雜困難得多。”

不過特斯拉正在克服這一困難。在1月的電話财報會議上,馬斯克就透露去年四季度位于美國得州的奧斯汀工廠已經開始生産配備4680電池的Model Y,預計将在今年第一季度開始傳遞。

松下領跑4680電池生産,2.5萬美元新車型未有時間表

不過,對于特斯拉龐大的動力電池需求,自研生産4680電池顯然無法滿足其需求,于是馬斯克希望引入更多供應商生産這款新型電池,除了松下、LG能源和甯德時代外,億緯锂能、比克電池等也加入到4680電池的生産中。

松下是目前4680電池中研發最快的供應商,這個與特斯拉若即若離的電池巨頭再次回歸馬斯克的視野中。松下和特斯拉的合作始于2016年,六年前雙方決定成立合資公司,松下生産的動力電池将向特斯拉的純電動車提供。不過,特斯拉和松下的合作關系在近年出現裂痕,特斯拉的上海超級工廠在2019年10月完工後,松下并未繼續成為其動力電池的獨家供應商,LG能源和甯德時代入圍特斯拉供應鍊,由後者向上海超級工廠供貨。

如今随着4680電池的生産需要,特斯拉與松下的合作關系再度緊密。松下首席财務官梅田博和(Hirokazu Umeda)在公司季度财報會議上表示,松下将于今年年初在公司大阪總部附近的和歌山縣工廠開始試生産4680電池,一旦能夠傳遞4680電池,松下将首先優先供應特斯拉。按照松下的生産計劃,公司預計将在日本投入約800億日元(約7億美元)生産4680電池,年産量在10GWh左右。

馬斯克和特斯拉均對4680寄予厚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公司希望在2023年左右推出售價隻有2.5萬美元的中低端車型。馬斯克曾在去年的股東大會上表示,預計公司在2030年的銷量将達到2000萬輛,投資者認為這一銷售目标的主要增長動力将來自售價更低的新車型。但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全球汽車産業供應鍊出現嚴重短缺,特斯拉已經取消電動皮卡車Cybertruck、電動貨車Semi和全新跑車Roadster等新車型在今年傳遞,而2.5萬美元的新車型更是未有具體的時間表。

新京報貝殼财經記者 林子 編輯 方靜怡 校對 李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