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牛津學派創始人——賴爾

作者:雨輕有話說
牛津學派創始人——賴爾

緊接之前的哲學論述,在二十世紀,哲學實際上迎來了一次巨大的研究轉變。這是近代向現代哲學過渡的必然結果;這是哲學遭受沖擊後、遭到質疑以及诘難後必經的道路;這亦是哲學本身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尋找新的關注點以及落腳點的充分成果。這次的轉變也就是向着“語言分析”的轉變。

哲學整體研究方向的轉變,不僅僅意味着階段上的躍升。之前所言的諸如從古代哲學“本體論”的階段向近代“認識論”研究階段的改變,這些研究階段隻是說明哲學在不同時期主要關注的議題以及研究的核心對象。而哲學本身的轉變卻涉及了哲學的各方面,乃至于整個哲學研究的對象、主題、核心内容、研究方法方式以及風格都是要發生大的轉變的。

牛津學派創始人——賴爾

并且當哲學的研究整體都發生一個巨大的轉變時,與此相一緻地還有哲學所影響的其他諸學科也受到了來自哲學基礎轉變所帶來的地殼性的震動。無疑,其他學科中的重要研究對象也開始或多或少地開始讨論語義、語言的詞項以及重要的表達概念。在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科學都對這種改變進行了回應,就連哲學語言轉向的内部,也紛紛出現了多個分支。

在生命哲學—現象學…存在哲學—诠釋學一支中,語言哲學的轉向大抵出現在哲學方法論以及前要基礎上;而在實證—分析哲學之中,語言轉向地就更為徹底。尤其是邏輯分析哲學以及日常語言分析哲學,前者以邏輯學派弗雷格、羅素以及早期的維特根斯坦為代表;而後者則以後期的維特根斯坦以及摩爾、賴爾為代表。維特根斯坦後期用“遊戲語言”的方式讓哲學回到了“地面”,而日常語言分析學派也逐漸壯大,賴爾、奧斯汀以及斯特勞森成為主要成員。

牛津學派創始人——賴爾

日常語言的哲學分析,更可以将理論化的事物在平常生活中加以辨析、理清概念之間的各類關系以及功用,讓語言得以清晰明了、讓問題可以真正有所指、能有所答。這才讓哲學得以回到真正的位置上,在我們常用的那些語句中将我們下意識去使用但實際上卻依舊陌生的概念以及詞項明确化、準确化。同時,還可以通過對于語言的元規範而讓一切的研究具備合理的條件與基礎。這一點,也被稱為“主體間性”,即主體之間可以交流的能力。在資訊為王的現代社會,這一點也給了我們極多的啟示。

吉爾伯特·賴爾,英國著名分析哲學家,也就是邏輯日常語言分析牛津學派的創始人。其個人的經曆便是求學以及研究的學術道路,從英國重要的高校以及承擔《心》雜志的編輯職務,賴爾可謂一直為邏輯實證主義以及日常語言學派而奮鬥着。其主要的哲學思想反而是集中在“心—物二進制”的傳統形而上對子的區分中。

牛津學派創始人——賴爾

賴爾哲學——心(新)的概念

賴爾最具獨創力的便是将“心”與“物”進行了重新的闡釋,而且是基于賴爾所說的“概念地理圖”的方式進行修改的。概念地理圖是日常語言學派重要的哲學觀點以及研究的目标——也就是将概念的使用以及地位進行确認,将範疇、詞語、邏輯正确的歸位。

而其中,賴爾所認為自笛卡爾以來,将心與物進行對立的方式是極為愚蠢且錯誤的,因為二者本身是無法同位而語的。賴爾的基本觀點是:“心”這種精神實體不存在,物質世界之外無法肯定有精神世界。這樣一來,站在了絕對的邏輯唯物論的立場上,“心”所代表的精神存在就自然被消滅了,以此,之前由心才能帶來的情緒與意志,自然也就不歸從于精神了。

牛津學派創始人——賴爾

心與物如果對立,那麼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是心與物的互動,賴爾認為傳統地對于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即“心是物的先導”如思想在行動之前的觀點是不恰當的。意志,不具備過程以及實體的屬性,也不能說意志是心理階段影響實體階段的中介,進而讓意志可以成為事物的先導;另一方面,情緒也就是中樞神經系統的實體反應,情緒情感可不是“心”的專屬。

賴爾将心與物的地位以及範疇進行了重新的調整。開創了邏輯語言學派中的行為主義的先河。其對于哲學學科以及新生的自然科學進行了内容以及地位的劃分,對于它們都有着不可磨滅的影響,賴爾帶給我們的,無疑是一種敢于質疑、敢于批判的态度與精神。

牛津學派創始人——賴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