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牛津学派创始人——赖尔

作者:雨轻有话说
牛津学派创始人——赖尔

紧接之前的哲学论述,在二十世纪,哲学实际上迎来了一次巨大的研究转变。这是近代向现代哲学过渡的必然结果;这是哲学遭受冲击后、遭到质疑以及诘难后必经的道路;这亦是哲学本身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寻找新的关注点以及落脚点的充分成果。这次的转变也就是向着“语言分析”的转变。

哲学整体研究方向的转变,不仅仅意味着阶段上的跃升。之前所言的诸如从古代哲学“本体论”的阶段向近代“认识论”研究阶段的改变,这些研究阶段只是说明哲学在不同时期主要关注的议题以及研究的核心对象。而哲学本身的转变却涉及了哲学的各方面,乃至于整个哲学研究的对象、主题、核心内容、研究方法方式以及风格都是要发生大的转变的。

牛津学派创始人——赖尔

并且当哲学的研究整体都发生一个巨大的转变时,与此相一致地还有哲学所影响的其他诸学科也受到了来自哲学基础转变所带来的地壳性的震动。无疑,其他学科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也开始或多或少地开始讨论语义、语言的词项以及重要的表达概念。在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都对这种改变进行了回应,就连哲学语言转向的内部,也纷纷出现了多个分支。

在生命哲学—现象学…存在哲学—诠释学一支中,语言哲学的转向大抵出现在哲学方法论以及前要基础上;而在实证—分析哲学之中,语言转向地就更为彻底。尤其是逻辑分析哲学以及日常语言分析哲学,前者以逻辑学派弗雷格、罗素以及早期的维特根斯坦为代表;而后者则以后期的维特根斯坦以及摩尔、赖尔为代表。维特根斯坦后期用“游戏语言”的方式让哲学回到了“地面”,而日常语言分析学派也逐步壮大,赖尔、奥斯汀以及斯特劳森成为主要成员。

牛津学派创始人——赖尔

日常语言的哲学分析,更可以将理论化的事物在平常生活中加以辨析、理清概念之间的各类关系以及功用,让语言得以清晰明了、让问题可以真正有所指、能有所答。这才让哲学得以回到真正的位置上,在我们常用的那些语句中将我们下意识去使用但实际上却依旧陌生的概念以及词项明确化、准确化。同时,还可以通过对于语言的元规范而让一切的研究具备合理的条件与基础。这一点,也被称为“主体间性”,即主体之间可以交流的能力。在信息为王的现代社会,这一点也给了我们极多的启示。

吉尔伯特·赖尔,英国著名分析哲学家,也就是逻辑日常语言分析牛津学派的创始人。其个人的经历便是求学以及研究的学术道路,从英国重要的高校以及承担《心》杂志的编辑职务,赖尔可谓一直为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日常语言学派而奋斗着。其主要的哲学思想反而是集中在“心—物二元”的传统形而上对子的区分中。

牛津学派创始人——赖尔

赖尔哲学——心(新)的概念

赖尔最具独创力的便是将“心”与“物”进行了重新的阐释,而且是基于赖尔所说的“概念地理图”的方式进行修改的。概念地理图是日常语言学派重要的哲学观点以及研究的目标——也就是将概念的使用以及地位进行确认,将范畴、词语、逻辑正确的归位。

而其中,赖尔所认为自笛卡尔以来,将心与物进行对立的方式是极为愚蠢且错误的,因为二者本身是无法同位而语的。赖尔的基本观点是:“心”这种精神实体不存在,物质世界之外无法肯定有精神世界。这样一来,站在了绝对的逻辑唯物论的立场上,“心”所代表的精神存在就自然被消灭了,以此,之前由心才能带来的情绪与意志,自然也就不归从于精神了。

牛津学派创始人——赖尔

心与物如果对立,那么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心与物的互动,赖尔认为传统地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即“心是物的先导”如思想在行动之前的观点是不恰当的。意志,不具备过程以及实体的属性,也不能说意志是心理阶段影响物理阶段的中介,从而让意志可以成为事物的先导;另一方面,情绪也就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物理反应,情绪情感可不是“心”的专属。

赖尔将心与物的地位以及范畴进行了重新的调整。开创了逻辑语言学派中的行为主义的先河。其对于哲学学科以及新生的自然科学进行了内容以及地位的划分,对于它们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赖尔带给我们的,无疑是一种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态度与精神。

牛津学派创始人——赖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