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周年成果豐碩

作者:追趕小天才

長三角省一個城市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從2018年的24.1%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24.5%,進一步提升了對國民經濟的貢獻;

在25日舉行的上海市政府新聞釋出會上,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上海市發改委主任、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主任袁華介紹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三周年作為國家戰略。

華源表示,三年來,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司小組的直接上司下,上海積極發揮了引領作用,與江浙兩省上司攜手合作,推動長三角各方面融合發展整體提速, 任務的整體品質,各方的全力參與,不斷取得新的成果。

高層改革開放

為長三角注入動力和活力

今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作為國家戰略的三周年。三年來,從虹橋國際開放中心到浦東新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帶動區建設,從香港附近的新區到長三角生态綠色融合示範區,高水準的改革開放為長三角地區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和活力。

據介紹,目前,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整體方案分解的29項政策措施已落地23項,在虹橋國際中心商務區(以下簡稱商務區)适用的16項政策中,有80%已落地。深化服務業開放、促進金融與貿易深度融合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在加速政策紅利的釋放。

臨港新區,整體程式分解的78項任務大部分已經完成,基本形成了以"五自由一便"為核心的面向系統的開放系統架構。

"臨港新區在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創新,以楊山綜合保稅專用區封存和驗收為重要載體。臨港新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吳偉說,例如,臨港新區經濟管理一體化資訊系統的建立,該地區的企業不必設定電子書,外國商品不必向海關申報,這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内都是領先的。同時,新區還成立了中國第一家外資控股财務管理公司和外商投資金融科技公司。

創新鍊與産業鍊深度融合

為區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三年來,三省一市大力加強區域科技戰略布局和優勢協同,推動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盧敏表示,2018年以來,長三角協同創新指數提升22.4%,在創新合作、資源共享、成果共享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例如,近三年來,跨區域專利轉讓量翻了一番多,2020年三省一市之間技術合同産出超過14000項,技術交易金額達544億元。

盧敏表示,三省一市還齊心協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共同打造國家戰略性科技力量,推動張江、合肥國家綜合科創中心"兩心一意",啟動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在長三角2020年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長三角聯合開展的項目數量和數量超過80%。

在産業鍊協同方面,中芯國際、華虹、格科微等龍頭企業在南京、無錫、紹興、甯波、嘉興等地實作跨領域布局。長三角企業家聯盟推動形成九大産業鍊聯盟,共同開展長三角重點産業鍊協同研究,積極推進跨區域産業鍊供需對接、标準統一、政策協調。

其中,長三角G60支創走廊重點打造內建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先進制造業産業叢集,建立了"1加7+N"産業聯盟體系,現已發展成為14個産業聯盟和11個産業合作示範園區,共共1470家企業, 2020年産值超過3.2萬億元。

同時,區域金融協同發展持續推進。截至目前,上交所在長三角地區布局了32個上市服務基地和工作站,科技闆和試點登記制度順利推進。截至9月底,長三角省共有160家上市企業,占全國總數的47%。僅在長三角G60支創走廊,9家城市科委挂牌企業占全國的五分之一以上。

來源:上海證券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