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再讀《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一則詳解

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知己者。過,則勿憚改。”(楊伯峻《譯注》标點作“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似乎不夠流暢,是以此則标點依照程樹德《集釋》)

再讀《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一則詳解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這裡的“君子”一般了解為道德之君子,但宦懋庸在《論語稽》裡則說:“君子,謂在位之人也。春秋時世祿世官,或輕浮,或鄙陋,或詐僞,或狎昵小人,或怙惡飾非,皆列國卿大夫之通病。孔子以此戒勉之,較為合理。如訓成德之君子,則其德已成,于下文各節戒勉語氣不合。如謂君子之自修當如此,則‘君子’下宜加‘之道’二字。”

這種說法初讀覺得甚有道理,但就在《學而》裡,下文就有“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一則,與此則類似,也是對“君子”提出的“戒勉”,可“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之說,很難看作是針對在位貴族的“君子”。是以這裡解釋成道德之君子似乎更合理,孔子是在強調,君子就應該做到後面所說的這些。

關于這一句,《集解》說:“孔曰:‘固,蔽也。’一曰:‘言人不能敦重,既無威嚴,學又不能堅固識其義理。’”《集注》說:“重,厚重。威,威嚴。固,堅固也。輕乎外者,必不能堅乎内,故不厚重則無威嚴,而所學亦不堅固也。”清代陸隴其的《松陽講義》也說:“重即整齊嚴肅之意。”

“重”,就是厚重莊重;“威”就是威嚴。西漢揚雄《法言·修身篇》:“曰:‘何謂四重?’曰:‘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觀。’”可以說是對“不重則不威”的很好注解。但君子言行莊重,有了威嚴,難免就少了親和力,後世儒者給人的刻闆印象,從這裡或能找到一些原因。

“固”字,《集解》裡提出了兩種解釋:一種解釋為“蔽”,即蔽塞不通,“不固”,就是不緻蔽塞不通;另一種解釋為“堅固”。

了解為“蔽”,就把“學則不固”和前一句割裂開來了,意思是說“學習了,就不緻蔽塞無知”。楊逢彬贊同這種觀點,理由是“根據‘固’在《論語》時代的用法”(《新注新譯》)。但這種說法太籠統,“固”字的本義就是“堅固”,在先秦典籍裡,這種用法并不罕見,比如《詩·小雅·天保》的“亦孔之固”,《左傳·成公十六年》的“脩陳固列”等。

是以大部分人還是将“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貫通起來,把“固”了解為“堅固”。

“莊重”和為學有什麼關系呢?為什麼“不重”,就“學則不固”?陸隴其《松陽講義》說:“蓋學必深沈而後能固,不重則浮。學必鎮靜而後能固,不重則躁。”

這還是因為孔門的學問注重的是道德修養,就像李零在《喪家狗》裡所說的那樣:“修行習禮學道德,目标之一,就是有君子風度,如果沒有君子風度,莊重不足,輕浮有餘,當然說明,他沒學到家,‘學’自然‘不固’。”

是以楊伯峻把這一則的“學”翻譯為“讀書”,就難免有點狹隘了。

●“主忠信”,《集解》:“鄭玄曰:‘主,親也。’”親就是親近,這樣了解,就把“忠信”解釋成了“忠信之人”,意思就是親近忠信之人。

劉寶楠反對這種說法,他在《正義》裡說:“‘主’訓‘親’者,引申之義。《注》意謂人當親近有德,所謂勝己者也。然下文複言無友不如己,于意似重,或未必然。”

程樹德認為這種說法也能說得通,他在《集釋》按語裡說:“焦氏《補疏》曰:‘親忠信之人,無友不如己之人,兩相呼應。’鄭訓‘主’為‘親’,義亦可通。”

《皇疏》:“君子既須威重,又忠信為心,百行之主也。”《集注》:“人不忠信,則事皆無實,為惡則易,為善則難,故學者必以是為主焉。”這樣就把“主”解釋為“以……為主”,是說君子要以“忠信”這兩種道德行為為主。

楊伯峻和楊逢彬都贊成這種說法。楊逢彬批駁鄭玄說:“但先秦典籍中‘忠信’出現頻率較高,卻未見一例表示‘忠信之人’者,故不敢從此說。”(《新注新譯》)

●“無友不如知己者”,按照字面意思就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無”,通“毋”,意思是不要。“友”做謂語,意思是交朋友。《集注》:“友是以輔仁,不如己則無益而有損。”

《呂氏春秋·觀世》:“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與處,累我者也。與吾齊者吾不與處,無益我者也。’”《中論·貴驗》:“不如己者,須己而植也。然則扶人不暇,将誰相我哉?吾之偾也,亦無日矣。”《韓詩外傳》:“南假子曰:‘夫高比是以廣德也,下比是以狹行也。比于善者,自進之階。比于惡者,自退之原也。’”

這些說法與之類似,可以互相參照。但不和不如自己(主要指道德品質)的人交朋友,似乎有損孔子的“聖人”形象。于是就有許多為孔子辯解的說法。

《皇疏》引蔡谟的話說:“本言同志為友,此章所言謂慕其志而思與之同,……然則求友之道,固當見賢思齊,同志于勝己,是以進德修業,成天下之亹亹也。今言敵則為友,此直自論才同德等而相親友耳,非夫子勸教之本旨也。”他說孔子這句話表達的是“見賢思齊”的想法,就是向勝過自己的人看齊,并不是說隻有才能品德和自己相等的人才能親近,才能做朋友。

李澤厚的看法類似,他在《今讀》裡說,“無友不如己者”,隻是一種勸勉之辭,意思是自己應看到朋友的長處,即别人總有優于自己的地方,并非真正不去交結不如自己的朋友,或所交朋友都超過自己。

《四書辨疑》先引用蘇轼質疑的話:“世之陋者樂以不己若者為友,則自足而日損,故以此戒之。如必勝己而後友,則勝己者亦不與吾友矣。”然後辯解說:“‘如’字不可作‘勝’字說。如,似也。……如己者友之,勝于己者己當師之,何可望其為友耶?如己與勝己者既有分别,學者于此可無疑矣。”

這裡把“如”解釋成“似”,“不如知己者”就是不似自己的人,也就是不能志同道合的人。與此類似,黃式三《論語後案》也說:“不如己者,不類乎己,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

清華大學教授錢遜(錢穆之子)也認為把“如”解釋為“類似”較合孔子原意,是以這句應該譯為: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

還有一種解釋,就是把“主忠信”連上去,合起來解釋“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一句。如宋代邢昺《論語注疏》:“‘無友不如己’者,言無得以忠信不如己者為友也。”《論語後案》也說:“依舊注,承‘主忠信’反言之。不如己,謂不忠不信而違于道者也。義亦通。”

蕭民元的《論語辨惑》贊同這種觀點,認為這句話就是說,君子以忠信為重,不要與不重視忠信的人交朋友。在這裡,“不如”不是比自己差的意思,而是說不像自己一樣很重視忠信的人。

當然也有人認為孔子說的就是句子的字面意思。比如李零就說,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就是孔子的意思,“其實很清楚,用不着拐彎抹角”(《喪家狗》)。他還舉了《說苑·雜言》裡的例子:“丘死之後,商也日益,賜也日損。商也好與賢己者處,賜也好說(悅)不如己者。”子夏喜歡和勝過自己的人交往,是以每天有長進,子貢喜歡和不如自己的人相處,是以每天都退步。

事情的真實性不得而知,但說的正是“無友不如知己者”的道理。人往高處走,本也無可厚非,但這話是孔子說的,就顯得有些自私狹隘了。但我們不應是以就想方設法去“曲意”為“聖人”諱,孔子也是凡人,說過這樣的話也是很正常的。而且,一個人說話是要看語言環境的,無法知道孔子說這句話時的具體語境,隻能是衆說紛纭,莫衷一是了。

是以楊伯峻在《譯注》裡隻是從字面意思譯出了這一句,沒有做進一步解釋。

看看古今中外勢利者的交友行事,無不是以權勢地位金錢為标準,真是做到了絕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為之一歎!

再讀《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一則詳解

●“過,則勿憚改”,《集解》:“鄭曰:‘憚,難也。’”

對這一句,《皇疏》有幾種解釋,一種說:“友主切磋,若有過失者,當更相谏诤,莫難改也。”是說朋友互相勸谏,沒有什麼錯誤是難改的。一種說:“若結友過誤,不得善人,則改易之,莫難之也。”是說交錯了朋友要改正,不要怕難。又引用李充的話說:“若友失其人,改之為貴也。”意思是說如果交錯了朋友,改過來就是好事情。

這些都是和上一句合起來了解,把“過”看成是朋友之間可以互相糾正的錯誤或是交錯了朋友的錯誤。

《集注》則不同:“勿亦禁止之辭。憚,畏難也。自治不勇,則惡日長,故有過則當速改,不可畏難而苟安也。”有了錯誤要馬上改正,不要畏懼困難。這是把“過”是針對所有的錯誤而言。後人大多依從這種解釋。

錯誤人人都會犯,有時候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也不難,但要承認并改正錯誤就難了,或是囿于顔面,或是關乎利益,往往會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裡說:“過者,聖賢所不能無也。自以為無過,而過乃大矣。自以為有過,而過自寡矣。……聖賢之學,教人改過遷善而已矣。後之君子,高語性天,而恥言改過。有過且不自知,與聖賢克己之功遠矣。”

其實,許多時候,人并不是“有過不自知”,而是知道了也不願意改。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業也不會堅固。要以忠誠信實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