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太空與您相伴的【第1393期】
長空萬裡,群星燦爛。
他站在那裡,久久地仰望着星空。此時的星空,已不僅僅是一張關于星星和月亮的圖景。日月星辰都在他的腦海中重新組合、排列、運作……
元旦過後一天晚上,我撥通孫家棟院士的電話。因為已經彼此熟悉,一開口我就說:“孫老,您又在仰望星空了?”
“仰望星空?仰望星空!”孫家棟笑了。
2019年,于敏、申紀蘭、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國勳章”。正是一批又一批的英雄模範,挺立起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梁。
▲ 習近平與孫家棟合影
或許是因為對孫家棟院士欽佩已久,是以,當一家出版社邀約我創作一部關于孫家棟的長篇報告文學時,我充滿着一種渴望和期待。
2020年1月6日,我冒雪前往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開始了第一波采訪。在研究院辦公樓門廳裡,我第一次見到科學巨匠錢學森的塑像。他目光炯炯,右手指向前方,仿佛依然在帶領中國航天人向太空挺進。
然而,為遵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我調整了創作節奏。恰在此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給我寄來一整箱圖書資料,包括《山高水長——回憶父親聶榮臻》《錢學森的航天歲月》和四位航天元老任新民、屠守锷、黃緯祿、梁守槃的傳記。
當我穿越時間隧道,走進中國航天初創時期,我被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深深觸動了。如同後來采訪孫家棟時他所說的那樣: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六七十年代我們國家的工業基礎和科研儲備,是根本不具備搞“兩彈一星”最基本條件的。正是由于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下了鐵一般的決心,錢學森等一批科學家殚精竭慮的奮鬥,和第一代航天人的攻堅克難,才有了飛彈升空、衛星上天。
我在研讀航天元老們的傳記時,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之處:都是不約而同地放棄國外優裕的條件,曆盡艱辛,甚至是沖破種種阻撓,毅然回到祖國。以身許國,壯懷激烈!
孫家棟留學歸國,一參加工作,最強烈的感受便是這種愛國主義情懷和奉獻犧牲精神。正是有了前輩們的言傳身教,才有了孫家棟豐富多彩、輝煌燦爛的人生。他後來常常說的“國家需要,我就去做”,便是由此升華的。
2020年6月,我開始了新一輪采訪。歐陽自遠、範本堯、葉培建、楊長風、吳偉仁、李祖洪、謝軍、張榮橋、孫澤洲等航天界的翹楚,工作都非常繁忙,不輕易接受采訪,但一聽說我要寫孫家棟,沒有一人推辭。
這些仰望星空的航天人,給我講“東方紅一号”、講“嫦娥”、講“北鬥”、講“天問”。精彩的細節,飛揚的激情,一次次打動了我。于是,一個孜孜不倦、腳踏實地的孫家棟,一個勇挑重擔、奮發圖強的孫家棟,一個無怨無悔、航天報國的孫家棟,在我的腦海中慢慢變得豐滿、生動起來。
坐在我面前的“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孫家棟,樸素,謙虛,慈祥。他一再說,航天事業是集體創造的事業,首先是黨中央正确決策,全國人民大力支援,你一定要多寫寫航天群體,多反映航天精神。至于我個人,不過是一名普通的科技工作者。
我想起了一個細節:2020年7月31日上午,北鬥三号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暨開通儀式在北京舉行。當孫家棟坐着輪椅來到會場時,北鬥工程的功臣們都圍了過來,向工程首任總設計師緻敬。
2022年已經到來。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計劃,2022年将有40次以上航天發射任務,包括載人航天6次重大任務。在今年,中國空間站将全面建成。此外,還将完成長征六号甲運載火箭首飛等多個重點火箭型号的發射。
電話裡,孫家棟問我:“聽說了今年的航天發射計劃嗎?”
我說:“知道了,非常振奮!”
我想,這份航天2022年的任務書,一定會使孫家棟感慨萬分:他或許想起了研制“東方紅一号”的艱難歲月,或許想起了迢迢萬裡“奔月”路,或許想起了“天問一号”承載的重托,或許想起了“最難的”“最累的”北鬥工程……他的航天人生,一直伴随着人民共和國的航天事業,勇于挑戰,追求卓越!
孫家棟話音厚重、充滿憧憬:“星空浩瀚,探索無限!遙遠的宇宙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我仿佛看到,電話另一頭,那雙睿智的眼睛,又在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