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傳統的算法,今年我已經40歲了,之前一直以中年人自居,從未想到這一天終于到來的時候,心中會是如此的惶恐,因為我感覺我還沒有準備好。
什麼叫沒準備好呢,面對四十歲,到底什麼叫準備好呢,之是以沒有準備好,完全就賴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嗝屁的一個古人,他叫孔子。
你可以不知道孔子,甚至不知道論語,但你一定知道一句話叫,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什麼叫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孔子就是個典型,他這句話就像魔咒一樣,緊緊套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頭上。
無數三十歲的人,面對那句像魔咒一樣的三十而立,惶惶不可終日,現實的情況是,大多數三十歲的人,都沒能立得起來。
如果你三十歲沒有立起來,或許問題還不大,畢竟看看周圍,然後再給自己一個自我安慰,可能事情也就過去了,畢竟能不能立起來,有時候也要看時運,并非是百分之百由自己決定。
但等到下一個十年,可就比較可怕了,四十不惑,這可就是許多人都邁不過去的坎了,說好的四十不惑呢,但為什麼四十歲的我,心中的疑惑卻依然很多。
第一個疑惑就是,為什麼要設定一個标準,難道三十歲就一定要立起來,四十歲就一定要不惑嗎,可這明明就是孔子的标準,為什麼要把他放到所有人頭上呢?
孔子在中國的地位非常高,古代科舉,考的也都是儒學的内容,孔子被尊奉為聖人,是以他說的話,很多都被當成了格言警句,甚至是人生信條,前些年講論語的非常火爆,硬是把裡面很多話,當做是人生最高的理想,仿佛孔子随口說上一句,就能成為我們畢生所要追求的目标。
但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這句話,真的就是非常平常的一句話呀,他明明就是孔子用來給自己的人生階段做的一個總結,為什麼要把他擴大成每個中國國人的标準呢,而且還要被強迫接受。
很多時候,他人即地獄,當我們陷入非要給他人比較的狀态是,你收獲的大機率将是無盡的失望和焦慮。
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别人眼中更好的人,或是是人到中年不得不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畢竟歲月從不回頭。
更好的自己,當然是跟過去的自己相比,變得比過去的自己更好,努力解除心中的疑惑,找到日後自己的人生目标,是這一年非常重要的事情。
四十歲之前,或許心中有很多疑惑,等到這一年,這些疑惑依然在,他不會自己消失,除非自己想得明白,否則隻能是突增歲數,其他的依然是原地踏步。
今天是個陰天,今年的冬天特别冷,陰天特别多,就像這兩年的經濟一樣,總是給人陰沉沉的感覺,所有人都在等着春天,都知道春天一定會來,但漫長的冬天依然是很難熬。
忘掉孔子的标準的,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标準,這句話看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卻根本不可能忘掉,當一句話變得深入人心之後,不管你是贊成它還是反對它,實際上都已經落入了他的窠臼裡。
那這個是不是就是無解了呢,記住吧,那就是拿别人的标準要求自己,忘記吧,根本忘不掉不說,就算是忘掉,那也是強行忘掉,實際上心裡還是會想起,那什麼時候才不能不惑呢?
這也許就是個無解的問題,人生很多問題,本來就沒有答案,又或者是答案本身就是沖突的,自相沖突卻又互相共存,這或許才是真實的人生。
2022年2月14日 星期一 陰天
中年人日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