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卡諾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爾大教堂(德)

作者:老馬嘯崗

歐洲經典教堂(中歐·4)

入選理由:歐洲最大的羅馬風格的教堂,世界文化遺産。

位于萊茵河西岸(左岸)的小鎮施佩耶爾(Speyer,也稱為斯派爾)在海德堡西南50公裡處,這裡的施佩耶爾大教堂是繼德國排名第一的亞琛大教堂之後,排名第二的德國世界文化遺産(1981年入選)。

“卡諾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爾大教堂(德)

施佩耶爾大教堂。

施佩耶爾大教堂(德文Speyerer Dom,即施佩耶爾主教座堂,或Kaiserdom zu Speyer 施佩耶爾皇帝座堂/英文Speyer Cathedral)是歐洲最大的羅馬(也稱羅曼)風格的教堂,1030年由康拉德二世下令建造。

“卡諾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爾大教堂(德)

施佩耶爾(斯派爾)的地理位置。

康拉德二世 Konrad II(約990~1039年)是“羅馬人民的國王”(1024年—1039年在位)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027年加冕)。1039年康拉德二世沒能看見施佩耶爾大教堂的建成,病逝于烏德勒支(在今天的荷蘭境内),他的獨子,國王亨利三世護送皇帝的遺體到施佩耶爾,安葬在施佩耶爾大教堂墓穴裡。

“卡諾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爾大教堂(德)

當初建造時,施佩耶爾大教堂是皇族的私人教堂和墓地。康拉德二世下令建造施佩耶爾大教堂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該建築成為最大的教堂,以此光宗耀組。是以,施佩耶爾大教堂雖不華麗,但具有皇家建築的威嚴。

“卡諾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爾大教堂(德)

康拉德二世的孫子亨利四世(又稱海因裡希四世,德語:Heinrich IV,1050~1106年)在大教堂動工将近20年後,下令推倒了其中一半的建築,為的是能夠實作比原先設計規模更大的教堂。新教堂在亨利四世去世的1106年終于竣工,該教堂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建築。

“卡諾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爾大教堂(德)

請注意,這個亨利四世是個有故事的人物,我們往下看。

施佩耶爾當時僅有500個居民,為什麼亨利四世會在這麼小的一個城市裡建造那麼大的教堂呢?

“卡諾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爾大教堂(德)

因為亨利四世有特别的雄心壯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不僅是世俗世界的最高統治者,他認為自己也是宗教世界的領袖,施佩耶爾大教堂的規模和氣勢就是為了彰顯皇帝的權力和抱負。但也由此導緻他與羅馬教皇格裡高利七世在繼位權紛争中激烈的沖突。

“卡諾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爾大教堂(德)

羅馬教皇格裡高利七世。

1073年新任教皇格裡高利七世剛一登基,便頒布了著名的《教皇訓令》(Dictatus papae),該訓令的宗旨是教皇永無謬誤,他宣稱“羅馬教會從未犯過錯誤,也永遠不會犯錯誤”,其中“他可以罷免皇帝”一條使得世俗與宗教權力的界限被打破,亨利四世與教會的沖突表面化。

“卡諾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爾大教堂(德)

亨利四世是個類似中國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式的人物,絕非等閑之輩。這位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對氣焰日盛的教會勢力不斷發出挑戰。

“卡諾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爾大教堂(德)

1076年1月24日,亨利四世召集26位德意志和北意大利的主教在沃爾姆斯(Worms,今德國境内)舉行宗教會議,宣稱格裡高利七世是一個僞僧侶,宣布廢黜教皇格裡高利七世。亨利四世居然對格裡高利七世宣稱:“朕,亨利,神授的皇帝。朕暨全體主教告訴你:滾蛋!滾蛋!”

“卡諾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爾大教堂(德)

主祭壇如此簡潔,似乎該教堂屬于新教。

作為報複式的回應,格裡高利七世于1076年2月22日對亨利四世處以絕罰:開除教籍、廢黜和放逐亨利四世。類似于今天的法庭判處罪犯死刑,緩期一年一樣,教皇格裡高利七世宣稱被絕罰者如果不在一年之内獲得教皇的寬恕,他的臣民都要對他解除效忠宣誓。

“卡諾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爾大教堂(德)

可以想象,在中世紀基督教一統天下的時代,亨利四世所面臨的困境。那些原本就厭惡亨利四世的貴族乘機反叛,以公爵魯道夫(亨利四世的姐夫)為首鬧獨立的一些諸侯宣稱,倘若亨利四世在一年之内不能得到教皇的寬恕,他們将不承認他的君主地位。同時群眾也拒絕幫助國王,因為他已被逐出教門。

“卡諾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爾大教堂(德)

亨利四世在四面楚歌被逼無奈的情況下,為了向教皇格裡高利七世告饒,1077年1月亨利四世從德國千裡迢迢翻越阿爾卑斯山赴羅馬請罪。

“卡諾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爾大教堂(德)

但格裡高利七世不予理睬,在亨利四世到達羅馬之前格裡高利七世去了意大利北部的卡諾莎城堡。亨利四世沒有辦法,隻好又折返北上,前往卡諾莎拜見教皇。

“卡諾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爾大教堂(德)

但是教皇緊閉城堡大門,不讓亨利進來。亨利四世隻好帶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身披罪衣赤腳光頭站在卡諾莎的冰天雪地裡等了三天三夜,教皇格裡高利七世才動了恻隐之心招見了亨利四世,恢複了他的教籍。

“卡諾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爾大教堂(德)

“卡諾莎之辱”。

這就是歐洲曆史上著名的“卡諾莎之辱”。堂堂一個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向一個出身卑微的教皇格裡高利七世屈膝告饒(傳說格裡高利七世出身于鞋匠之家),那種屈辱是不是有些摧筋折骨般的折磨? “卡諾莎之辱”有如中國的“胯下之辱”,成為西方世界的著名典故。

“卡諾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爾大教堂(德)

亨利四世的棺椁在左上角(紅圈内)。

從上面這張圖示中可以看到,上排居中者為康拉德二世,他的右邊是他的皇後吉賽拉。亨利四世的棺椁在上排的最左側。

後來亨利四世傳回德國卧薪嘗膽,3年後(1080年)他積蓄力量平息了反叛勢力,随後揮戈南下,将矛頭直指意大利,準備以武力血洗“卡諾莎之辱”。1084年,德皇大軍攻陷羅馬。格裡高利七世匆忙出逃。次年,格裡高利七世在孤獨中客死在意大利南部小城薩萊諾(Salerno)。

“卡諾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爾大教堂(德)

教堂地下墓室。

施佩耶爾大教堂免費參觀,但進入教堂地下墓室需要付費3.5歐元。

施佩耶爾大教堂的地下墓室裡有康拉德二世以及亨利三世、四世、五世在内的許多中世紀的國王、王後的墓室,包括康拉德二世的皇後吉賽拉。這些棺椁均是在1039年至1309年之間下葬的。

但是,亨利四世最後的結局也比較悲哀。1106年亨利四世在列日(Liège,今比利時境内)去世。新任教皇帕斯卡爾二世下令不得為亨利四世舉行葬禮。

“卡諾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爾大教堂(德)

亨利四世的棺椁在左上側。

是以亨利四世去世時沒有教會的儀式,隻能葬在施佩耶爾大教堂内一個小禮拜堂裡。最後,當亨利五世加冕時才得到教皇的允許,可以将父親的遺體遷葬到家族的墓地。

“卡諾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爾大教堂(德)
“卡諾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爾大教堂(德)

在施佩耶爾大教堂安葬的8位國王。

歐洲諸國的國王靈柩一般都集中安放在教堂墓地,此與中國帝王占地巨大的陵寝有很大不同。

“卡諾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爾大教堂(德)

教士保爾·約瑟夫·納爾狄尼的遺骨(Paul Josef Nardini 1821~1862年)。

教士保爾·約瑟夫·納爾狄尼的遺骨能夠擺在施佩耶爾大教堂珍寶館裡最顯赫的位置,說明納爾狄尼的曆史地位非常重要。納爾狄尼是施佩耶爾的教區牧師和方濟會姐妹會的宗教創始人,俗稱納爾迪尼姐妹。由于他救濟窮人的善舉,教皇本尼迪克十六世為納爾狄尼的美德封聖。

自從1818年開始,施佩耶爾大教堂就一直被用作主教堂(Dom),但在法國大革命的混亂時期,大教堂曾經遭到攻擊和亵渎。

能夠在施佩耶爾大教堂與傳奇皇帝亨利四世邂逅,也是一件比較有意思的事情。

下一篇将介紹德累斯頓·聖母教堂(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