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卡诺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尔大教堂(德)

作者:老马啸岗

欧洲经典教堂(中欧·4)

入选理由:欧洲最大的罗马风格的教堂,世界文化遗产。

位于莱茵河西岸(左岸)的小镇施佩耶尔(Speyer,也称为斯派尔)在海德堡西南50公里处,这里的施佩耶尔大教堂是继德国排名第一的亚琛大教堂之后,排名第二的德国世界文化遗产(1981年入选)。

“卡诺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尔大教堂(德)

施佩耶尔大教堂。

施佩耶尔大教堂(德文Speyerer Dom,即施佩耶尔主教座堂,或Kaiserdom zu Speyer 施佩耶尔皇帝座堂/英文Speyer Cathedral)是欧洲最大的罗马(也称罗曼)风格的教堂,1030年由康拉德二世下令建造。

“卡诺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尔大教堂(德)

施佩耶尔(斯派尔)的地理位置。

康拉德二世 Konrad II(约990~1039年)是“罗马人民的国王”(1024年—1039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027年加冕)。1039年康拉德二世没能看见施佩耶尔大教堂的建成,病逝于乌德勒支(在今天的荷兰境内),他的独子,国王亨利三世护送皇帝的遗体到施佩耶尔,安葬在施佩耶尔大教堂墓穴里。

“卡诺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尔大教堂(德)

当初建造时,施佩耶尔大教堂是皇族的私人教堂和墓地。康拉德二世下令建造施佩耶尔大教堂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该建筑成为最大的教堂,以此光宗耀组。因此,施佩耶尔大教堂虽不华丽,但具有皇家建筑的威严。

“卡诺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尔大教堂(德)

康拉德二世的孙子亨利四世(又称海因里希四世,德语:Heinrich IV,1050~1106年)在大教堂动工将近20年后,下令推倒了其中一半的建筑,为的是能够实现比原先设计规模更大的教堂。新教堂在亨利四世去世的1106年终于竣工,该教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建筑。

“卡诺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尔大教堂(德)

请注意,这个亨利四世是个有故事的人物,我们往下看。

施佩耶尔当时仅有500个居民,为什么亨利四世会在这么小的一个城市里建造那么大的教堂呢?

“卡诺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尔大教堂(德)

因为亨利四世有特别的雄心壮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不仅是世俗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他认为自己也是宗教世界的领袖,施佩耶尔大教堂的规模和气势就是为了彰显皇帝的权力和抱负。但也由此导致他与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在继位权纷争中激烈的矛盾。

“卡诺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尔大教堂(德)

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七世。

1073年新任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刚一登基,便颁布了著名的《教皇训令》(Dictatus papae),该训令的宗旨是教皇永无谬误,他宣称“罗马教会从未犯过错误,也永远不会犯错误”,其中“他可以罢免皇帝”一条使得世俗与宗教权力的界限被打破,亨利四世与教会的冲突表面化。

“卡诺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尔大教堂(德)

亨利四世是个类似中国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式的人物,绝非等闲之辈。这位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气焰日盛的教会势力不断发出挑战。

“卡诺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尔大教堂(德)

1076年1月24日,亨利四世召集26位德意志和北意大利的主教在沃尔姆斯(Worms,今德国境内)举行宗教会议,宣称格里高利七世是一个伪僧侣,宣布废黜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亨利四世居然对格里高利七世宣称:“朕,亨利,神授的皇帝。朕暨全体主教告诉你:滚蛋!滚蛋!”

“卡诺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尔大教堂(德)

主祭坛如此简洁,似乎该教堂属于新教。

作为报复式的回应,格里高利七世于1076年2月22日对亨利四世处以绝罚:开除教籍、废黜和放逐亨利四世。类似于今天的法庭判处罪犯死刑,缓期一年一样,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宣称被绝罚者如果不在一年之内获得教皇的宽恕,他的臣民都要对他解除效忠宣誓。

“卡诺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尔大教堂(德)

可以想象,在中世纪基督教一统天下的时代,亨利四世所面临的困境。那些原本就厌恶亨利四世的贵族乘机反叛,以公爵鲁道夫(亨利四世的姐夫)为首闹独立的一些诸侯宣称,倘若亨利四世在一年之内不能得到教皇的宽恕,他们将不承认他的君主地位。同时民众也拒绝帮助国王,因为他已被逐出教门。

“卡诺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尔大教堂(德)

亨利四世在四面楚歌被逼无奈的情况下,为了向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告饶,1077年1月亨利四世从德国千里迢迢翻越阿尔卑斯山赴罗马请罪。

“卡诺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尔大教堂(德)

但格里高利七世不予理睬,在亨利四世到达罗马之前格里高利七世去了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亨利四世没有办法,只好又折返北上,前往卡诺莎拜见教皇。

“卡诺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尔大教堂(德)

但是教皇紧闭城堡大门,不让亨利进来。亨利四世只好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身披罪衣赤脚光头站在卡诺莎的冰天雪地里等了三天三夜,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才动了恻隐之心招见了亨利四世,恢复了他的教籍。

“卡诺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尔大教堂(德)

“卡诺莎之辱”。

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卡诺莎之辱”。堂堂一个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向一个出身卑微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屈膝告饶(传说格里高利七世出身于鞋匠之家),那种屈辱是不是有些摧筋折骨般的折磨? “卡诺莎之辱”有如中国的“胯下之辱”,成为西方世界的著名典故。

“卡诺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尔大教堂(德)

亨利四世的棺椁在左上角(红圈内)。

从上面这张图示中可以看到,上排居中者为康拉德二世,他的右边是他的皇后吉赛拉。亨利四世的棺椁在上排的最左侧。

后来亨利四世返回德国卧薪尝胆,3年后(1080年)他积蓄力量平息了反叛势力,随后挥戈南下,将矛头直指意大利,准备以武力血洗“卡诺莎之辱”。1084年,德皇大军攻陷罗马。格里高利七世匆忙出逃。次年,格里高利七世在孤独中客死在意大利南部小城萨莱诺(Salerno)。

“卡诺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尔大教堂(德)

教堂地下墓室。

施佩耶尔大教堂免费参观,但进入教堂地下墓室需要付费3.5欧元。

施佩耶尔大教堂的地下墓室里有康拉德二世以及亨利三世、四世、五世在内的许多中世纪的国王、王后的墓室,包括康拉德二世的皇后吉赛拉。这些棺椁均是在1039年至1309年之间下葬的。

但是,亨利四世最后的结局也比较悲哀。1106年亨利四世在列日(Liège,今比利时境内)去世。新任教皇帕斯卡尔二世下令不得为亨利四世举行葬礼。

“卡诺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尔大教堂(德)

亨利四世的棺椁在左上侧。

因此亨利四世去世时没有教会的仪式,只能葬在施佩耶尔大教堂内一个小礼拜堂里。最后,当亨利五世加冕时才得到教皇的允许,可以将父亲的遗体迁葬到家族的墓地。

“卡诺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尔大教堂(德)
“卡诺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尔大教堂(德)

在施佩耶尔大教堂安葬的8位国王。

欧洲诸国的国王灵柩一般都集中安放在教堂墓地,此与中国帝王占地巨大的陵寝有很大不同。

“卡诺莎之辱”的主角,亨利四世的安葬地,施佩耶尔大教堂(德)

教士保尔·约瑟夫·纳尔狄尼的遗骨(Paul Josef Nardini 1821~1862年)。

教士保尔·约瑟夫·纳尔狄尼的遗骨能够摆在施佩耶尔大教堂珍宝馆里最显赫的位置,说明纳尔狄尼的历史地位非常重要。纳尔狄尼是施佩耶尔的教区牧师和方济会姐妹会的宗教创始人,俗称纳尔迪尼姐妹。由于他救济穷人的善举,教皇本尼迪克十六世为纳尔狄尼的美德封圣。

自从1818年开始,施佩耶尔大教堂就一直被用作主教堂(Dom),但在法国大革命的混乱时期,大教堂曾经遭到攻击和亵渎。

能够在施佩耶尔大教堂与传奇皇帝亨利四世邂逅,也是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

下一篇将介绍德累斯顿·圣母教堂(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