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奇慧:戰疫洗禮中綻放青春

■記者 馮麗妃

認識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微生物所)王奇慧的人能感受到她非凡的成長速度。作為病原微生物研究領域一名“80後”研究者,她從助理研究員走到“正進階”研究員隻用了6年時間。

兩年多的新冠戰疫,對于王奇慧來說是一次疾風驟雨式的成長洗禮。從病毒入侵跨種傳播機制研究到抗體研發,她都深度參與。“酸甜苦辣鹹都嘗到了。”她對《中國科學報》說,不過,每想到自己的工作能夠幫助到世界某個地方的患者,她就會覺得特别有意義、有成就感。

洗禮

“如果沒有這場新冠疫情的壓力,我的成長速度可能不會這麼快。”王奇慧坦言。

新冠疫情前,王奇慧的工作忙碌而充實,在實戰中不斷打磨着自己的科研能力。

2012年,王奇慧博士畢業後剛加入微生物所病原微生物領域研究團隊就參與了對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的科研攻關。針對這種冠狀病毒,他們鑒定出了其與受體結合的區域、感染細胞的分子機制,為特異性藥物設計提供了重要靶點和理論基礎。作為論文并列第一作者,王奇慧迎來了職業生涯中首個發表于《自然》的重磅成果。

2016年,寨卡疫情成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因其感染孕婦後可使嬰兒産生小頭症等不可逆的出生缺陷而廣受關注。彼時大陸也零星出現幾例相關輸入型病例。王奇慧被委以重任,從康複者血液中克隆人源性抗體。最終,她圓滿完成這一挑戰性任務。

2019年,王奇慧作為重要參與者又發現了人畜共患病裂谷熱病毒的治療性抗體。

通過一次次實戰練兵,8年的時間裡她逐漸完成了從博士後到研究員的“蛻變”。

新冠疫情發生後,基于此前的研究,王奇慧和同僚一起着手對新冠病毒受體結合位點、抗體等進行研究,尋找潛在應對方案。随着疫情形勢的變化,她所在團隊決定推進從檢測試劑開發、中和抗體研發、重組疫苗研制到臨床應用的整個鍊條的研究工作。

為了盡快得到最有效的抗體,王奇慧以實驗室為家,連續半個月晝夜不分地利用病毒結合受體的位點“釣”抗體。困極了,她就把兩把辦公椅并在一起睡兩三個小時,緩過勁兒後接着幹。

就在成果即将出爐時,連日的消耗下身體向她發出了“警告”:高頻失聰。“你的聽力已經損失了一半,第一次發病如果治療不及時,一生都會落下病根。”醫生的話讓王奇慧不得不暫停工作住進醫院。盡管醫生要求住院8天,但她隻住了5天就匆匆出院。

這樣的王奇慧成了很多年輕同僚眼裡的榜樣,鼓勵着他們加油幹……經過一年多的火線攻關和臨床試驗,如今他們研制的抗體已經在16個國家推廣使用,進入臨床救治系統。

“回想起那個時候的狀态就像在拼命一樣。”王奇慧說。

壓力就是動力。此次疫情中作為專家組成員之一參與中國—世衛組織新冠病毒溯源聯合研究、參加大大小小各種會議,讓曾經不太自信的她不再怯場。更重要的是,經過這場沒有硝煙的戰争的洗禮,她思考、凝練和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成長不必在意一時的高峰或者低谷,做好自己該做的,自然會有好的結果。”她說。

幸運

王奇慧在中科院院部參加某次活動時,看着報告廳中老一輩中國科學家的畫像,百感交集。

“那個時候他們面臨的是最艱苦的環境,卻做出了‘兩彈一星’那樣卓越的貢獻。我們這代人太幸福了,有這麼好的環境和條件,應該做出這個時代所需要的突破。”她說,作為“國家隊”“國家人”,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這是中科院的傳統,新一代科學家責無旁貸。

采訪中,王奇慧反複提及“幸運”二字。從讀博士到進入職業生涯,能在中科院跟着最優秀的科學家做研究,她感到十分幸運。

“這裡的實驗室有着國際一流的基礎和體系,這裡提出來的科學問題都是國際前沿和領先的,這裡回答的基礎科學問題是面向應用的基礎科學問題,直接指導、支撐和實作基礎科學的應用。”王奇慧說。

“有前輩科學家的引領和培養,我比其他人成長得會快一些。”她十分感謝一路走來師長們的培養和教誨。

王奇慧認為,作為一名黨員應該“自帶光環”——通過本職工作展現一名黨員的先進性。如今,作為科研團隊帶頭人的她有了更大的責任,要凝練和回答重要的科學問題,培養更優秀的青年人才。

挑戰很多,但她樂在其中。

樂途

在王奇慧看來,科研如果全身心投入,就會“越做越有意思”。

2021年,王奇慧把目光投向了一種有潛力提升肺部局部免疫的新政策——噴霧型納米抗體,用于新冠肺炎的預防和治療。

“宿主的免疫系統是一緻的。”王奇慧說,通過在mRNA疫苗、抗體等方面“雙管齊下”并行開展研究,她希望在新冠肺炎疫苗和藥物中取得的進步和成果,啟發流感等其他呼吸道疾病疫苗和藥物的研發,希望可以研發出防症狀,甚至是防感染、延長保護效果的新冠肺炎疫苗。

“生命健康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從艾滋病疫苗、肺結核疫苗到能夠徹底清除病毒基因組的B肝疫苗,這些都是傳染病研究領域尚待解決的問題,其背後要回答的是基礎免疫學問題。”王奇慧說,在抗疫實戰中感受到的正回報激勵、看到的色彩斑斓的病毒世界,都在吸引着她繼續沉入其中,和有志于此的病原學研究者一道做出實實在在有益于臨床的成果。

正如2021年2月9日王奇慧在參觀武漢方艙醫院改建的臨時紀念館後所寫到的那樣,“微如塵埃的一粒病毒/攪得世界天翻地覆/經曆、見證、創造抗疫曆史的你我/是自己的英雄、也是全世界的英雄/願在與病毒鬥争的路上/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來源: 中國科學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