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過完春節後,我退出了親友群”

“過完春節後,我退出了親友群”

文|鄭思博(富書作者)

聊不來的親戚,就别瞎湊合。

春節過後,關于“走親戚”的話題引起了熱議。

其中“像極了串親戚尬聊時的你”的話題,更是沖上了熱搜。

視訊下,網友們紛紛留言:

“小時候走親戚問成績,長大後走親戚問收入。”

“不知何時,親戚們變得愛攀比,愛管閑事。”

“圈子不同,又何必強融。”

……

“過完春節後,我退出了親友群”

對于年輕人來說,春節最怕的恐怕就是走親戚。

中國社科院有項調查顯示:超過80%的年輕人,與父輩親戚隻聯系1到2次,而21.6%的人“基本不走動”。

曾在網上看到一個熱門話題:"春節過後,第一件事情你會做什麼?"

其中有一個高贊的回答:退出親友群。

“過完春節後,我退出了親友群”

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古語有雲:“畫眉麻雀不同嗓,金雞烏雞不同窩。”

明明是兩個世界的人,大家追求不同,就 很難融入對方的圈子。

自媒體作者青山分享過自己的經曆:

他自小與幾位表哥們水火不容。平日裡,一年到頭,都不會通一次電話。

逢年過節,青山會拜訪表哥們,卻很少交流,氣氛十分尴尬。

時間久了,雙方的關系似乎在逐漸變淡,甚至連對方的生日,都隻能從冰冷的微信朋友圈獲知。

“過完春節後,我退出了親友群”

今年春節,青山主動約表哥們打麻将、喝酒,借此加深雙方的感情。

剛倒出麻将,因為賭注金額,青山就和表哥們出現争執。

當他提出,打麻将玩玩就好,别玩太大。

聽完他說,幾位表哥不停地嚷嚷:

“居然還玩一塊錢的麻将!”

“好歹過年了,不能玩大一點。”

“真夠小氣的,還不如别玩。”

意見不合,麻将最終也打不成。

此時,為了化解聚會的尴尬,青山拿出一瓶陳年紅酒。

貪杯的表哥們,提出玩猜拳骰子,輸了就幹完一大杯。

日常習慣慢慢品酒的青山,從不拼酒、貪杯,酒量很是一般,結果沒喝幾口就倒下了。

表哥們,看着爛醉如泥的青山,覺得很無趣。

聚會,最終鬧的是不歡而散。

在生活中,親戚是一種不可否認的關系,而走親戚是我們的心理需求。

隻是,與聊不來的親戚強行相融,往往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甚至會吃力不讨好。

著名學者儲殷所說的:“走親戚,說白了,就是要滿足情感價值和社交需求,但是需要付出較大的成本。”

與親戚相處,除了考慮雙方的血緣親情,還要考慮大家的三觀。

明明是不同的圈子,再親的兄弟,也抵不過雙方認知的差異。

三觀不同,容易白費唇舌。

隻有與三觀一緻的人在一起,才能看到更好的風景。

“過完春節後,我退出了親友群”
“過完春節後,我退出了親友群”

聊不來的人,隻會消費你的善意

著名企業家李嘉誠先生曾說:“我老是在說一句話,親人并不一定是親信。”

親戚能否成為信任的人,看的不是血緣基礎,看的雙方的認知、三觀。

我和堂弟,每逢相聚,都聊不來。

當我提出要泡茶閑聊,他卻嚷嚷要喝洋酒、不醉不歸。

當我買了二手樓梯房,他會譏諷“這麼舊的房子,住着也不怎麼舒服哦。”

參加親戚宴席時,我習慣搭公車地鐵赴宴,他甯可花高價租一輛奔馳。

我倆的關系,可謂:話不投緣半句多。

很顯然,他比較好體面,追求的是高品質的生活;而我迫于現實,則享受的是日子的儉樸。

換句話來說:彼此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都是截然不同。

我嘗試改進雙方關系,畢竟從血緣上,這一層親戚關系是不可選擇的。

偶然一次,得知他想買筆記本,我給他介紹了一位開電腦的朋友,享受友情折扣優惠,貨到付款。

當他收了筆記本後,卻一直不付款,并告知我:“哥,最近手頭有點緊,麻煩你跟你朋友講一下,緩幾天。”

這邊剛說完,他就發了一條朋友圈:“剛換了新車,有空約玩。”

找他理論時,先是找理由搪塞,接着不耐煩說了句:“大家是兄弟,這麼計較。”最後幹脆不回複。

這時,我才知道被他耍了。

為了不讓朋友難做,我隻好自己掏腰包墊了這筆錢。

兄弟之間,墊錢是小事,失了信任才難受。

明明是想借次機會,拉近我們兄弟關系,沒想到我倆成了陌生人,自己卻惹了一身麻煩,甚是無奈。

聊不來的人,哪怕血緣關系再好,越是對他好,隻會消費你的同情。

在生活中,在與親戚相處中,絕不能僅考慮血緣親情,而忽視了雙方的三觀不同。

說不到一起,會非常痛苦。

與三觀不合的親戚走得太近,往往會讓自己心累。

《平凡的世界》裡的孫少平和表舅一起搬磚時,表舅不小心将血沾磚上,要求孫少平幫他隐瞞。

從不說謊的孫少平,向支書指認表舅。

表舅立刻翻臉,事後孫少平主動幫表舅家挑水。

沒想到,他的好心,表舅并不買賬,甚至将他身上的工錢都拿走了。

與聊不來的人相處,是一場災難。

三觀不合,終将漸行漸遠。

即使是再親的兄弟,也要擇三觀而交。

“過完春節後,我退出了親友群”

最好的關系,親疏有度

《增廣賢文·上集》有言: “久住令人賤,頻來親也疏。”

在生活中,與親戚的往來,過于太頻繁,會影響雙方的關系。

最好的親戚,應該是親疏有分寸。

“過完春節後,我退出了親友群”

《父母的愛情》中的安欣,在處理親情關系中,一直表現的高情商、有智慧。

當安傑鬧脾氣回娘家時,會做認真聽她的傾訴;

新婚不久的安傑,在處理婚姻和家庭沖突,總顯得力不從心,她會總給出中肯的建議;

安傑坐月子時,哥嫂忙不過來,她會親自精心照顧,伺候安傑的吃喝拉撒。

隻要這個妹妹有難,她這個當姐姐的,會第一時間出現,成了娘家最靠譜的“靠山”。

但是,安欣有時候也會選擇與安傑保持距離。

當自己丈夫被化為右派時,自己帶着兩個女兒在小黑島生活,丈夫做着日曬雨淋的苦工,那日子真的艱苦不堪,吃住的條件都很糟糕。

盡管她知道妹妹就住附近,妹夫擔任海軍司令,但她依然沒主動去靠近。

安欣很清楚,在自己家人身份比較敏感的時候,若跟妹妹走得太近,很可能會禍及對方,也會被他人輿論“走後門”。

于是,她甯可自己默默受苦,也不主動去打擾親戚,更不想去沾妹妹的光。

在親情上,一向對安傑特别包容、頗為照顧的她,也會表現得很有分寸。

她一直有自己的立場,有自己的脾氣和底線。

當聽到安傑把自己當保姆時,她會生氣;

表明自己的态度:自己不是保姆身份,是以姐姐的身份來照顧她;

她照顧安傑,是出于情義;

很顯然,同樣出身于富家,她不會像妹妹那樣愛顯擺,也不會有資本家小姐脾氣。

可知,安欣對安傑,可謂是做到了親疏有度。

顯然,在處理關系親疏時,安欣很有原則,她的分寸就是:不占他人便宜,也不降低自己身段。

西方有句諺語:“愛你的親戚,但不要住得離他們太近。”

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并不是越親密越舒服;

在很多場合,過于親近,反而會影響雙方的關系;

與親戚相處時,我們應該守住自己三觀和底線。

親友之間,親疏有分寸、進退有度,才是最佳的相處方式。

“過完春節後,我退出了親友群”
“過完春節後,我退出了親友群”

曾看到一句話:“凡是不可選擇的關系,都是可疑的。親戚就是最典型的一種。”

在我們身邊,有志同道合的親戚,也有話不投機的親兄弟。

血緣關系,不應成為一段關系親疏的唯一尺度。

很多時候,倘若沒了自己,明明在走親戚,最終卻導緻親戚關系無路可走。

與其将時間浪費在這些聊不來的關系上,不如珍惜那些與聊得來的人。

祝願我們所有的親戚,永不散席。

“過完春節後,我退出了親友群”

作者簡介:鄭思博,和500萬人一起更新生活認知,本文來源:富小書,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注:本文章圖檔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