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佛山祖廟的曆史

佛山祖廟的曆史:

佛山祖廟始建于北宋元豐年間,當時的名稱叫祖堂,其實就是北帝廟,當時珠三角地區多為水鄉,水患多,而北帝恰是傳說中治水的神,于是北帝作為禅城人的保護神被供奉起來。

但在明代,祖廟遭到破壞。

明洪武五年,祖廟得到重建。

正統十四年,朝廷封祖堂為靈應祠,并建了靈應牌坊。

自此,祖廟由民間祭祀之地變成官方祭祀之地。

1451年,成為官方祭祀之地的祖廟得到朝廷的支援擴建,塑北帝銅像。

自此,祖廟初具規模。

光緒二十五年,富裕的禅城人捐錢捐物對祖廟進行首次大修。

祖廟至今仍保持着百年前的藝術建築風貌,當時,各行各業人士都拿出自己最好的東西捐給祖廟,禅城當時手工最出名的石灣瓦也被放在了祖廟的屋脊上。

上個世紀70年代初,靈應祠大堂後面慶真樓的磚木結構改成了混泥土結構。

據當時參加了修繕工作的梁詩裕先生說,當時動用了100多人共花了一年多時間才完成修繕工作。

擴充資料:

佛山祖廟是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玄天大帝的神廟,名為北帝廟。

原建築于元代末年被焚毀,明朝洪武五年重建。

之是以稱之為祖廟,據載是因為曆歲久遠,且為佛山諸廟的緣故。

明初重建祖廟時,規模“不過數楹,此後随着佛山城鎮經濟的日漸發展。

祖廟不斷擴建,至清代初年,成為一座體系完整,結構嚴謹,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廟宇建築,并完好儲存至今。

現存前殿、正殿、慶真樓、錦香池、萬福台等五部分,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多為明清建築。

設計巧妙,技藝精湛,是我國獨具特點的建築群之一。

尤以裝飾工藝精巧華麗而著稱。

瓦脊上密布石灣陶塑,院壁上點綴磚雕和灰塑,構思奇特,刻畫細緻。

富有濃郁的地方民間工藝色彩,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1958年劃定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機關,由佛山市博物館管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佛山祖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