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再不聽話,媽媽就要生氣了!

經常看到這樣的小視訊:孩子坐在餐椅上準備開飯,家長先來一段“殺雞儆猴”的表演,拿個毛絨玩具假裝喂它吃飯,玩具不吃就對玩具一通拳打腳踢,餐椅上的孩子看得目瞪口呆。

看到了毛絨玩具的悲慘遭遇,輪到自己吃飯的時候乖乖配合,大口吃飯。

小視訊配上搞笑的音樂,确實讓人輕松愉悅,如果純粹搞笑,倒也是不錯的消遣。但坐在餐椅上的孩子是真的,眼神裡的驚恐也是真的。

日常生活中,這種“恐吓式育兒”是很常見的。不睡覺大灰狼抓走你,不聽話警察把你抓走,不好好吃飯醫生給你打針,類似的恐吓常常充斥在孩子的耳邊。

我18歲的外甥女直到現在都不敢關燈睡覺,因為小時候奶奶吓唬她,天黑了不睡覺,魔鬼就把她抓走。

害怕天黑看到魔鬼,她從小到大都開燈睡覺,屋裡是亮的,魔鬼就不敢來了。

你再不聽話,媽媽就要生氣了!

科學在進步,“恐吓式育兒”也在與時俱進。

年輕媽媽已經從“不睡覺大灰狼抓你”進化成了“不聽話媽媽就不高興”,從妖魔鬼怪的恐吓進步成感情上的恐吓。但不管怎麼變,恐吓的本質都沒變。

為什麼從上一輩到現在的媽媽,都這麼喜歡“恐吓式育兒”呢?

01

“恐吓式育兒”是劑猛藥

最重要的一點,“恐吓式育兒”見效快。不管是大灰狼,還是“媽媽不高興”,都是讓孩子害怕的,都能起到讓孩子乖乖聽

話的目的。俗話說知子莫若母,孩子怕啥,媽媽都門兒清,“恐吓式育兒”用起來得心應手,百試不爽。

“恐吓式育兒”長盛不衰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省事。不用學什麼溝通技巧,不用了解前因後果,直接用孩子最害怕的東西搞定,省時省力,何樂而不為呢?

你再不聽話,媽媽就要生氣了!

猛藥往往副作用大,“恐吓式育兒”的副作用也非常大。

就像我身高1米7,年滿18歲的外甥女,就因為小時候奶奶的恐吓,現在都不敢關燈睡覺。很多被“吓大”的孩子,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02

“恐吓式育兒”副作用大

被“吓大”的孩子容易缺失安全感

我們都知道,人的行為動機有内因,也有外因。而恐吓,絕對是一種負面的外因。

如果要給人吃飯,上學,寫作業,彈鋼琴都是因為害怕妖魔鬼怪,害怕失去媽媽的愛才做的,那就沒有什麼享受和樂趣可言了。

一直生活在戰戰兢兢中,又哪裡來的安全感呢?

被“吓大”的孩子是非觀模糊

“恐吓”跟事實是沒有因果關系的。不睡覺魔鬼不會來,不寫作業媽媽也會愛你,但孩子會相信,他們把媽媽說的話當成“聖旨”。

孩子相信,不寫作業媽媽就不愛他了,他不聽話警察就會來抓他,這些都會混淆孩子的是非觀。

曾經有孩子走丢了,遇到警察就嚎啕大哭。警察叔叔表明身份,說自己是好人,是警察,孩子哭得更厲害了。

好在孩子父母發現孩子丢了報了警,這才全家團圓。警察叔叔也是哭笑不得,明明是人民的警察,卻和大灰狼一樣,是吓唬孩子用的。

你再不聽話,媽媽就要生氣了!

吓唬孩子還有更可怕的後果。作業沒寫完,考試沒考好,本是人生中的小波浪,卻成為孩子心中過不去的坎兒。

因為孩子一直被灌輸的是,考不好就會失去媽媽的愛。媽媽圖省心的一句話,卻成為孩子沉甸甸的負擔。

醫學上很多見效快副作用大的猛藥,都逐漸被藥效溫和副作用小的新藥代替了,“恐吓式育兒”也該徹底更新換代了。

不用“恐吓”的方式照樣能讓孩子配合父母。

03

遠離恐吓,才能教出好孩子

歸根結底,恐吓是一種暴力的溝通方式,是傷害孩子更深的冷暴力。

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要用“非暴力”的溝通方式,即使存在沖突,也能讓孩子體會到愛的力量。

你再不聽話,媽媽就要生氣了!

非暴力溝通:和諧親子關系的主旋律

非暴力溝通又稱為“愛的語言”,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來的。非暴力溝通幫助世界各地無數的人們獲得了愛、和諧和幸福,自然也非常适合和孩子溝通。

非暴力溝通方式有4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觀察,就是冷靜客觀地看待發生的事情,不摻雜個人情感和評論。

感受,是準确識别和表達身體的感覺和情感狀态,純粹的感受,沒有指責,沒有批判。擔心,害怕,恐懼,焦慮,喜悅,興奮,都是真實的感受。

需要,是發掘内心深處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滿足,需要的類型有:信任、安全感、了解、被接納等等。

請求,理清了事實,感受和需要之後,提出具體、明确的請求。

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時刻提醒我們,要以事實和真實感受和需求為出發點,提出明确具體的請求。

比如,孩子一直看電視不睡覺。“恐吓式育兒”的慣用術語是,“再不睡覺,你就不長個了,再看電視,你眼就瞎了。”

讓孩子即使看電視,也都在提心吊膽中,無法真正享受樂趣。

你再不聽話,媽媽就要生氣了!

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你可以這樣說,“你已經連續看了40分鐘,遠超過我們約定的20分鐘(觀察),媽媽擔心(感受)你睡覺太晚,明天起不來床。讓媽媽相信你,你要說話算話(需要),再看2分鐘就關電視睡覺(請求)。”

非暴力溝通的方式,明确告訴孩子前因後果,以及具體的行動方案,因為說的都是客觀事實,孩子也很難有抵賴的理由。

明确告訴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被“吓大”的孩子,會産生模糊的是非觀。他判斷一件事該不該做的标準,不是這件事本身的對錯,而是怎麼做不會受到懲罰。這個懲罰,還是父母給指定的懲罰。

江西上饒有個22歲的男子,用鑰匙劃破了一輛新寶馬車,他的本意是逼迫爸爸把這輛車買下來。

也許他經常用脅迫的手段實作自己的目的,但這次他沒有如願,他爸爸沒有來買車,他被關進了拘留所。

22歲的男子,做出這麼幼稚的舉動,大概從小到大沒人告訴過他毀壞别人的财物是犯法的。

孩子在遊樂場推倒了别人搭的積木,媽媽告訴他,“你再推别人的積木,遊樂場的叔叔就不讓你玩了”。

媽媽這樣跟孩子說,孩子想的不是改正自己的錯誤,而是我下次推别人積木的時候,要躲着點那個叔叔,不讓他發現我就沒事了。

這個邏輯本身就是錯的。孩子不能推倒别人的積木,不是因為這樣做遊樂場的叔叔不讓你玩,而是這樣做本身是錯的。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明确告訴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不能用恐吓作為理由。

你再不聽話,媽媽就要生氣了!

“殺雞儆猴”式的哄騙孩子吃飯,用不睡覺就被抓走這樣的話來吓唬孩子,在大人看來是搞笑的存在,對孩子來說卻是可怕的噩夢。

我們都不希望孩子在戰戰兢兢中長大,我們更願意看到孩子天真無邪的笑容。

遠離“恐吓式育兒”,告訴孩子,警察叔叔是保障我們安全的保護傘,醫生護士是幫我們趕走疾病的好朋友。

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情不能做,是因為這些事情觸犯了法律,碰觸了道德底線。做了這些壞事,妖魔鬼怪不會抓走你,但會受到法律的懲罰,道德的譴責,更無法逃脫的是被自己的良心折磨。

點贊+在看,願我們的孩子都開心快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