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謝岚 李雯珊
昔日備受市場青睐的蘋果電子産業鍊闆塊因為業務環境的變化,似乎光環不再,紛紛轉型。前有長盈精密大力布局動力電池結構件,後有藍思科技開辟光伏新戰場,如今立訊精密也坐不住了。
2月12日,立訊精密一口氣向市場釋出了兩則合計投資總額約110億元的交易。一是立訊精密控股股東立訊有限拟以100.54億元購買青島五道口持有的奇瑞控股19.88%股權、奇瑞股份7.87%股權和奇瑞新能源6.24%等“奇瑞系”股權;二是通過境外全資子公司以11.04億元港元收購港股彙聚科技74.67%的股權。
早有計劃跨界新能源造車領域?
根據立訊精密釋出的公告,除簽訂上述購買相關“奇瑞系”股權的《股權轉讓架構協定》外,立訊精密還将與奇瑞新能源共同組建合資公司,專業從事新能源汽車的整車研發及制造,為該公司汽車核心零部件業務提供前沿的研發設計、量産平台及出海口,緻力于實作公司成為汽車零部件Tier1上司廠商的中長期目标。
其中,立訊精密拟認繳5億元持有合作子公司注冊資本的30%、奇瑞新能源認繳11.67億元并持有注冊資本的70%的股權。雙方之間的合作具有排他性,即奇瑞集團不能與其他汽車代工企業合作代工造車業務,但可以獨立代工業務或與汽車品牌企業合作代工業務等。
“立訊精密在此前一直在尋找合适的汽車廠商布局新能源汽車領域,奇瑞汽車與立訊在業務上有着不少往來,此次官宣合作并不意外,實質上兩家合作的計劃早已排在議程上。同時,在市場上可供立訊精密選擇投資合作的汽車廠其實并不多,有的合作成本比較高,有的則是協同效應較弱。”一家廣州本土券商消費電子研究員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根據立訊精密近年來的年報顯示,該公司在汽車領域,專注于整車“血管和神經系統”,具體産品包括整車及特種線束、新能源車高壓線束和連接配接器、車載通訊單元(TCU)及中央網關等功能。根據該公司2021年半年報顯示,汽車互聯産品及精密元件占公司營業收入的3.68%,約為17.7億元。
“這次該公司最終達成與奇瑞的合作,主要是想盡快深入邁進汽車領域。消費電子因受到市場環境的影響早已不如前幾年,主要業務略顯疲态,對于立訊精密而言急需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維持企業的快速發展。”上述研究員表示。
“立訊精密除了在消費電子代工領域是龍頭外,本身早已布局汽車領域,和國内國際整車品牌也早有合作。消費電子巨頭進軍汽車産業的布局可以使它在舊有産業和核心能力上布局新的增長飛輪,這對每個公司的業績和市值增長是很重要的,其在原有的研發、生産、制造、代工、管理方面的積累也有助于快速進軍産品秉性相近的汽車電子領域。”錦華基金總經理秦若涵向記者如是說。
據悉,奇瑞集團在今年1月初釋出了2021年年度銷量資料,其2021年累計銷售汽車達到曆史性的96.19萬輛,同比增長31.7%。其中,出口26.92萬輛,同比增長136.3%;新能源汽車銷量10.9萬輛,同比增長144.6%。2022年,奇瑞集團提出了確定年銷量150萬輛、力争200萬輛,年營業收入2000億元的目标。
同時,立訊精密投拟資11億港元收購港股彙聚科技74.76%股權。彙聚科技是一家定制電線互連方案供貨商,主要産品應用于資料中心、工業及醫療裝置、通訊等領域。立訊精密表示,與彙聚科技有較強的互補性,從産品、客戶、市場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公司在通信、醫療、汽車、工業等領域的互聯産品戰略布局。2020年彙聚科技共實作營業收入30.08億港元,淨利潤2.26億港元。
果鍊巨頭瞄準新能源業務
實際上,在果鍊巨頭的朋友圈中,立訊精密并不是第一個要縱深跨界經營以謀求發展的公司。
長盈精密在2021年初釋出公告稱,拟以總額約88億元投資動力電池結構件自動化産線項目,擴建項目的選址與甯德時代擴産項目選址一緻,将目标直接瞄準“甯王”。
藍思科技在去年底宣布與光伏原片龍頭企業凱盛科技簽訂戰略合作協定,并設立全資子公司湖南藍思新能源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光伏項目等業務,注冊資本10億元。這意味着藍思科技光伏産業将正式拉開帷幕。同時,該公司早前還表示對新能源汽車業務增長有信心,力争2022年實作較高增長。上海臨港的汽車項目也會積極推進,内部正在做布局的規劃,同時公司還會對全球範圍布局進行規劃。
“由于手機換機周期變長,從原來的2年到現在的3年多,總體需求下滑,手機産業鍊并不如從前景氣,有部分産業鍊公司業績會變化明顯。目前階段會相對平穩,未來會類似于家電行業。”上海景領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研究總監王勝向記者表示。
他還認為,汽車行業正處在由傳統制造向科技制造的過程中,汽車逐漸由單純的代步工具發展為集娛樂、辦公、消費等一體的互聯空間,汽車在未來10年将會類似于功能手機向智能手機終端的過渡更新,汽車電子的需求會被高度激發。
早前,藍思科技預計2021年淨利潤為20億元-23億元,同比下降51%-59%,主要面臨疫情反複、用電受限、供應鍊缺芯等新的困難和挑戰。長盈精密則預計2021年淨利潤虧損4.9億元-6.9億元,公司解釋出現大幅虧損主要是因為疫情、客戶晶片短缺,原材料銅、鋁等大幅漲價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