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反工作”思潮席卷美國,我都驚呆了

作者:格隆彙

2月4号,美國公布1月份非農就業人口資料。

今年1月,美國非農就業人口46.7萬人,遠超預期的15萬。此前12月份的新增非農就業人口數量20萬,也被上調至51萬。

“反工作”思潮席卷美國,我都驚呆了

同時,美國去年4季度GDP增速攀升至5.7%,比三季度的4.7%增長了1個點。這些都表明,美國的就業繁榮,經濟複蘇強勁。

然而社交媒體上,美國人的職場生活,卻是完全另一幅樣子。

01

大辭職潮(Great Resignation)

記錄顯示,美國去年11月份有450萬人辭職,占美國總人口的1.5%,占美國勞動人口的3%。創2000年以來最高水準。

“反工作”思潮席卷美國,我都驚呆了

管理學家Anthony Cruz創造一個新名詞——大辭職潮(Great Resignation)形容這一現象。請注意,這裡的“Great Resignation”與曾經的“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讀音很押韻。

有一個叫Doreen Ford的女生在波士頓一家餐館工作了10年,她煩透了,于是開始自己養狗狗,并開始在部落格和直播上講遊戲來賺取收入。

Ford是反工作的鼻祖。早在2013年,Ford在reddit上建立了r/antiwork闆塊,鼓勵人們減少單調乏味的傳統工作,為自己工作。

Ford說,工作沒有意義,是剝削,侮辱人格。

對于Ford的言論和做法見仁見智。但r/antiwork卻成為了美國年輕人吐槽職場生活的一個大學營。

r/antiwork上面最經典的莫過于這段“請假對話”——

一位版友請假稱:“我的父親昨天去世了,我周一要去參加追悼會,很抱歉不能趕去工作。”

老闆回應道:“老子的叔叔前幾天去世了,我也失去了奶奶,别把自己裝成受害者!”

“反工作”思潮席卷美國,我都驚呆了

于是,這段對話一po出來,就在r/antiwork上面反響熱烈。

還有這個“讨薪對話”——

老闆要求員工加班,員工要求給3倍的工資。老闆不給。

“反工作”思潮席卷美國,我都驚呆了

于是這位版友決定優雅地“辭職”——

I quit.

在r/antiwork上面,吐槽剝削也成了固定操作。

例如這種,我幫老闆賺1元,我賺1分——

“反工作”思潮席卷美國,我都驚呆了

一旦提到馬斯克、紮克伯格等人,永遠是Sh*t、F**k等字眼——

“反工作”思潮席卷美國,我都驚呆了

當一些版友遭遇不公正待遇的時候,r/antiwork也會号召人們一起聲援。

去年10月份1400名家樂氏勞工與公司的工會談判陷入僵局,開始罷工後,家樂氏宣布将這些罷工員工辭退。而r/antiwork版友向家樂氏招聘郵箱釋出垃圾郵件來支援勞工,并抵制家樂氏生産的商品。

02

反工作(Antiwork)

當然,除了“優雅地”辭職和吐槽老闆吐槽富豪之外,r/antiwork正在朝着有組織的真正的勞工平台發展。同時,反工作(Antiwork)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美國年輕人中間悄然興起。

很多版友以一種黑色幽默的方式鼓勵更多的人們讨論工作制、薪資、假期、勞動的意義等問題。

一些碼農高手會“攻入”部分大型企業的列印機,列印出來帶有“antiwork”理念的文字。例如這種,“時間才是你最珍貴的資産”。

“反工作”思潮席卷美國,我都驚呆了

這些種種操作,使得r/antiwork從一個郁悶吐槽的平台,變成了一個積極行動的大學營。

此外,antiworkd也在走出Reddit,目前TikTok、Youtube和Twitter上有關antiwork的談論也在激增。

無獨有偶,勞資關系事件不止美國,也在中國上演着。

春節前的最後一周,某T開頭的網際網路大廠,以為00後員工拒絕加班,并在公司内部郵箱系統發了一封“怒怼過度加班”的郵件——

“反工作”思潮席卷美國,我都驚呆了

當然,這個大廠畢竟非常識趣地回複了八個字:認真反思,盡快整改。

但這隻是中國勞資關系的冰山一角。去年網傳許多大廠都進行了慘烈的裁員。但中國人普遍比較忍讓,無非是發幾份履歷再找新的工作呗。哪裡不是打工。

不僅美國,許多其它國家也有這種思潮。也許表現形式不同,但本質是一緻的。

就像中國,不少企業的管理層這些年都在吐槽,說“90後不好管”、“00後不好管”、“一言不合就辭職”之類的。這與美國的“反工作”文化,或多或少有那麼一點相似性。甚至日本年輕人的“躺平主義”也是與此同出一源。

在上一代人身上,努力工作會更加接近成功,最不濟也能改善一下生活。而這一代人,本身生活在上一代人積累下的财富中,但成功對于他們來說,太遙遠,遠不可及。

90年代甚至21世紀第一個十年裡,對于中國人來講,買房子是努力夠一夠就能實作的事;而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房價一飛沖天,買房越來越遙不可及。

工作,對于上一代人是緻富的途徑;對于這一代人,隻能是糊口,頂多是養家。

03

通脹火上澆油

當下通脹肆虐,而“反工作”潮會使得通脹進一步加劇。

為什麼這樣講?

本周四(2月10日),美國公布1月份CPI與PPI資料。1月份CPI同比增長7.5%,PPI同比增長9.5%。其中PPI創11年新高,而CPI更是創了40年新高。

“反工作”思潮席卷美國,我都驚呆了

許多分析師都斷定美聯儲此前的鷹派表态,是“通過加息預期打敗通脹”;而通脹會在2022年回落。

現在2022年剛剛進行了第一個月,開門即打臉。

這一輪通脹的成因,令人捉摸不透。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放水,通脹起不來;疫情爆發美聯儲承諾“無限量”流動性,資産負債表激增了1倍,通脹也沒起來。偏偏是現在,加息在即,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經破2,反而通脹愈演愈烈。大有“添亂”的架勢。

按照人們的傳統了解,通脹是貨币超發引起的。然而這些年,貨币超發從未引起通脹,反而是現在貨币快要收了,通脹卻停不下來。為什麼傳統的分析通脹的邏輯全部失效呢?

通脹的定義是價格上漲。而價格受供求影響,價格上漲無非是需求增加或供給減少。傳統分析方法,貨币超發導緻需求增加;但是2008年之後,“量化寬松”的放水模式,使得多餘的貨币流向“資産蓄水池”——例如中國的房子和美國股票,而不會進入實體經濟。是以放水再多通脹也起不來。

而此次通脹為什麼蹭蹭蹭往上竄?根源在于供給。供給收縮是這次通脹的根源。而供給收縮的原因,并不是經濟原因,而是政治、社會、國際貿易、地緣政治等等。

2021年3月蘇伊士運河堵船,歐洲貿易阻斷,物價飛漲,揭開了此次全球供應鍊阻斷的“冰山一角”。2018年以來中美貿易争端,發展到科技領域,“晶片戰”使得許多行業遭遇“缺芯”囧境,晶片價格上漲,許多行業産能受阻。

這些林林總總,概括起來是與此前40年的經濟全球化相背離的趨勢,也就是“逆全球化”。或導緻供給收縮,或導緻供給阻斷,最終傳導到終端價格上,形成通脹。

而當下席卷美國的“反工作”思潮,也從屬于“逆全球化”的大趨勢之一。

對于“反工作”文化帶來的潛在風險,不少金融機構表示擔憂。例如高盛日前釋出研究報告,稱“反工作”文化會影響美國的勞動參與率,進而危害長期經濟增長。西方經濟有重新陷入“滞脹”的風險。

盡管如此,但在年輕人心裡,卻是另一盤賬:

反正經濟增長了也沒我的份兒,那我幹嘛還那麼苦逼地幹活?

04

結語

至此,邏輯是清晰的。不論是反工作思潮,還是通脹,其實都是經濟全球化發展到極緻之後難以為繼,增量減少,存量争奪愈演愈烈的必然結果。甚至包括大國之間外交上的龃龉,還有局部地緣政治危機——這些現象,都是同樣的邏輯。

那麼如果把“逆全球化”這個反轉的表針擰回到正轉的步調中去呢?

道理很簡單,需要經濟重回增長。如何促進經濟增長?隻有靠科技與創新。說來簡單,做起來不容易。

看來“反工作”這波思潮,不能僅僅怪這屆年輕人沒出息。畢竟他們的父輩太能幹,把他們的、甚至是他們的孩子的蛋糕都吃了,他們沒得吃,隻好不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