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女子出上聯:銀槍雖利,難破千年草地,一男子出下聯,女子臉紅古時有不少人可以通過特殊的方式找到心儀的人生伴侶,而“對聯招親

作者:攀今覽古

女子出上聯:銀槍雖利,難破千年草地,一男子出下聯,女子臉紅

古時有不少人可以通過特殊的方式找到心儀的人生伴侶,而“對聯招親”就是女性常用的方式之一。

對聯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特産,與漢語漢字交相輝映、相得益彰,是一種形制短小精悍、布局整齊對稱、節律音韻和諧的文體藝術,也是集文學性、趣味性、欣賞性、實用性于一體的語言模式,具有用途廣泛、内涵豐富、便于覽誦等特點,并以雅俗共賞的人緣,莊諧并舉的風格,曾在曆史上留下了極為輝煌的篇章,而且直到今天仍有極大的影響力,被譽為中國的文化國粹之一。

至于對聯的起源問題,各界衆說紛纭,至今沒有統一的共識。但基本上可以确定:對聯作為一種語言方式和修辭方法,發展到唐代時已經趨于完善。宋代時受朝廷重文輕武思潮的影響,對聯在内容、形式、風格及使用範圍等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甚至還出現了一些飽讀詩書、擅長書法的對聯大家,将對聯與詩詞、書藝融為一體,豐富了對聯的審美功能和實用功能。

明清兩朝是對聯發展的鼎盛時期。明太祖朱元璋曾極力提倡春聯,并使之成為一種制度,是以他也被後世稱為“對聯天子”。發展至清代時,更是四時八節,無時不聯;慶吊題詠,無事不聯;宮廷溷廁,無處不聯;天地蟲芥,無物不聯,對聯藝術滲透到了整個社會的各個階層。曾有學者說:“清朝上至帝王貴族、中至百工商賈、下至市井小民,可能不通詩書不識字,但卻沒有不知道對聯的。”

值得一提的是,對聯在清代已經發展到了純熟完美的境界,而且在表現形式上更是突破了五字、七字的傳統格局,出現了數十字、上百字、超千字的超長聯。比如,号稱“古今第一長聯”的昆明大觀樓長聯有180個字,而被稱為“長聯之最”的鐘雲舫拟題江津臨江樓長聯,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612個字。古代才女通過對聯招親的方式選擇人生伴侶的故事,也大多都發生在清代。

所謂“對聯招親”,準确地說應該是“比聯招親”,是對聯文化體系中的一支,又稱“對句”或“應對”,是一種口語形式的對聯,一般由兩人聯袂創作,一人出句,一人對句。

清康熙年間,江蘇揚州有位姓張的大家閨秀,麗質天成、才藝雙絕,是揚州城遠近聞名的才女。她的祖上世代為官,但到他父親這一代時,因不喜歡官場上的迎來送往,甘心守着偌大家業過平靜的生活。而難能可貴的是,這位張員外是位開明人士,不僅重視女兒的教育,在女兒的婚姻上也采取了包容的态度,給了女兒很大自主選擇的空間。

可是眼看女兒到了婚嫁的年齡,上門提親的都快踩破門檻了,可女兒硬是一個都沒看上,身為人父的張員外也不免有些着急。一天,父女二人坐在一起談論婚姻大事時,張姑娘說:“爹爹,我想找一個有‘才’的丈夫。我準備了兩個上聯,能對出下聯的人就是女兒的如意郎君。”張員外聽後大驚,“婚姻大事豈能如此兒戲,這可關系到你一生的幸福啊!”

怎奈,張員外擱不住女兒的軟磨硬泡,最終還是同意了女兒的想法,在大宅門前搭起紗帳、擺下擂台,隻等有緣人前來應對。城裡未婚的書生秀才們聽說張家姑娘比聯招親,從四面八方湧向張家大宅,場面十分壯觀。張員外和女兒坐在紗帳内,看着人頭顫動的景象不免滿是歡喜,張姑娘随即讓丫頭挂出了第一聯:月朗星稀,今夜怎能有雨。

衆人看到上聯後,頓時安靜下來,絞盡腦汁思考下聯該如何應對。少頃,人群中忽有一人高喊:山呼海嘯,明朝豈會無風。衆人聽到下聯對得如此工整、應時、應景,不免紛紛叫好,就連張員外和張姑娘也不住地暗暗地稱贊。随即張姑娘又讓丫頭挂出第二聯:銀槍雖利,難破千年草地。隻消片刻,相同的聲音再度喊出:燈火本微,能燒萬裡江山。

人們聽到下聯後再次齊聲叫好,這次就連一向溫潤恬靜的張姑娘也沒忍住,叫了一聲:“好對!”這一聲驚得張員外嘴裡猶如含了一枚鴨蛋,眼珠子都差點蹦出來。張姑娘看到父親的樣子才猛然反應過來,急忙用雙手捂住了因嬌羞而紅得發燙的小臉。張員外看着失态的女兒,臉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當即走出紗帳,将對出下聯的書生叫到跟前親自審驗。

這一看不要緊,張員外的心裡頓時樂開了花,躲在紗帳裡偷看的張姑娘看到書生後,一絲羞怯再次襲上臉頰。原來這位書生不僅對聯對的好,人長得更是相貌堂堂、才氣逼人,張家父女别提多滿意了。張員外隻是對書生的家庭身世稍加詢問,當時就為女兒和書生定下了婚期,不久後兩人舉行了婚禮,而這一對才子佳人通過對聯結為夫妻的故事也被後世傳為佳話。

無獨有偶,據說清朝中後期的名臣左宗棠在青年落魄時,參加了湖南湘潭大戶周家的比聯招親,最終以三幅絕對征服了周家母女,成就了一段百年姻緣。不過,比聯招親是古代社會才有的特色,如果按照現代人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活躍度,再采用這種方式就有些不合時宜了。

女子出上聯:銀槍雖利,難破千年草地,一男子出下聯,女子臉紅古時有不少人可以通過特殊的方式找到心儀的人生伴侶,而“對聯招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