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登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身閑不睹中興剩,羞逐鄉人賽紫姑。”這是李商隐的《觀燈樂行》,描繪了唐時長安城中元宵佳節的燈會盛況。
春節的燈火尚未隐去,壬寅虎年的第一輪滿月即将升起。在元宵佳節即将到來之際,飒姐團隊想和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元宵節的知識與記憶,願大家在此佳節都能邂逅一場燈火闌珊的浪漫。

01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是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元宵節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于民間開燈祈福古俗。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全國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
與元宵節有關的傳統習俗也有很多,由于大陸幅員遼闊,曆史悠久,關于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這些習俗中,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賞花燈。
元宵節賞花燈的習俗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于民間開燈祈福古俗。開燈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開始“試燈”,十五日夜為“正燈”,民間要點燈盞,又稱“送燈盞”,以進行祭神祈福活動。
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習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是以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随着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充開來。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于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02
筆者幼年成長于一個中原地區的小村莊,長大後外出求學走向城市,但是關于元宵節的記憶卻始終停留在那片小小的村中裡,而記憶中最濃墨重彩的不是香甜可口的元宵,不是熱鬧的舞龍舞獅,而是一盞盞閃爍的花燈。
記憶中的第一盞花燈,是爺爺親手糊的。現在看來那其實不能成為嚴格意義上的花燈,因為那不過是在一個白酒的外包裝紙盒上糊上兩層紅紙,挖幾個洞,裡面固定半截紅蠟燭,再用鐵絲擰在一根竹竿上。但是對于那雙用來犁地、播種、收割的雙手來說,這樣的做工已經可以用“精緻”來形容了。
正月十五的夜裡,筆者便提着這盞燈與小夥伴們聚集,他們的手裡也都會有同樣的自制花燈,隻不過會因使用了不同的紙盒子而形狀各異。大家一起提着燈在路上笑着鬧着,竄街過巷,蠟燭的火光會随着風和腳步搖晃,閃閃爍爍的。
直到蠟燭将要燃盡,玩興也得到滿足之後,聚在一起的花燈便慢慢向各自的家散去。村中的夜裡沒有太多明亮的燈火,夜色濃稠如水從四面包裹而來,但筆者始終記得僅僅手裡的那點燭光,便足以照亮腳下的路,即使獨自走在小巷裡,也不會感到害怕。
03
記不清過了幾年後,這種家庭手工工藝的花燈不再流行了,取而代之的是從鎮上買來的現代工業花燈。這些花燈有讓人眼花缭亂的形狀,從各種花卉到十二生肖,從神話人物到地标建築,甚至還會有當年的“頂流”卡通人物,再塗上五顔六色的色彩,打開開關還會有節奏一緻的音樂和燈光。這樣精緻的花燈,誰拿在手裡都會成為人群中最閃耀的星。
筆者當然也有一盞,同樣來自爺爺。盡管時隔多年,筆者依然記得拿到花燈那瞬間的喜悅,荷花的形狀,打開時紅色和綠色的燈光交替,在黑暗裡真的很像一朵荷花。之後的幾年裡,每年元宵節爺爺都會從鎮上買回一盞花燈,直至筆者外出求學,不在老家村莊裡過元宵節了。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唐寅的這首《元宵》中,“燈”與“月”不可分離,就像筆者的元宵節記憶裡也無法缺少花燈。
當然,相信每一位讀者心中也有關于元宵節的“獨家記憶”。在又一年元宵佳節即将到來之際,希望我們都能保有這份回憶,在現實裡度過又一個融融喜樂的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