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曉波:2022年推薦的第一本書,新加坡外交官視角的中美關系

作者:吳曉波頻道

當森林失火時,兩個部落還為争奪領地而打鬥是愚蠢的。

口述 / 吳曉波

01

2001年對于中美來說,都是一個具有轉折性意義的年份:美國在那一年發生了9·11事件,來自伊斯蘭世界的極端思想對美國的霸權構成了意外的挑戰;而中國在曆經曲折後,在當年末加入了WTO。

2001年,美國的GDP總量接近中國的8倍,是以大多數美國人當時并不把中國視作未來最大的假想敵。

但過了二十年,2021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達到美國的77%,中美關系成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再過8到10年,中國就将替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是以無論是美國的政治家、企業家、知識分子,還是每個普通國民,他們内心因中國崛起而産生的陌生、不安和恐懼是可以想象的。

國際上關于中美關系的争論混亂而充滿偏執,值得慶幸的是,我們還能聽到一些學者難得的、客觀理性的聲音,其中就包括馬凱碩,我最近剛讀完他的新書《中國的選擇:中美博弈與戰略抉擇》。

吳曉波:2022年推薦的第一本書,新加坡外交官視角的中美關系

馬凱碩

馬凱碩是印度裔新加坡人,他有一個中文名字,長了一張印度人的臉,其實出生和成長在“文化熔爐”新加坡。

他做了30多年的職業外交官,是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智囊,還曾擔任新加坡駐聯合國大使和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

那麼由這樣一個既熟悉西方政治經濟體系,也了解東方傳統文化的“旁觀者”來讨論中美關系,他所提供的視角和觀點就具有難得的客觀性和包容性了。

02

在《中國的選擇》中,馬凱碩很少進行道德上的判斷,而是從利益和戰略兩個角度來分析中美博弈。

他最核心的一個觀點是,中美在戰略博弈過程中都存在着重大的戰略失誤。

在馬凱碩看來,中國最大的戰略失誤是什麼?他的答案是,中國疏遠了它在美國的支援群體。

在美國,最有可能支援中國經濟發展的龐大群體是誰呢?就是美國的商界。因為中國是美國最重要的生意夥伴和貿易市場,很多美國企業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從中國賺取了巨額利潤,是以它們在過去很長時間裡都對中國保持友善的态度,并呼籲中美建立積極的雙邊關系。

吳曉波:2022年推薦的第一本書,新加坡外交官視角的中美關系

中美貿易摩擦三年後,雙邊貿易額創下新高

大家知道,在美國的政治格局中,有一股力量叫做院外集團,它們常常以智庫或者研究所的名義出現,背後站着很多财團,其中主要就是一些大型企業。财團提供大量資金給這些智庫,進而影響美國參衆兩院的決策以及輿論的走向。

在2015年之前,美國絕大多數的院外勢力是支援中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進行良性競争的,對中國進行全面遏制是屬于極少數人的聲音。

但到2018年以後,尤其是過去的兩年,遏制中國卻成為了美國政壇的一個共識,甚至在美國民間也形成了很大的一股力量。2018年,特朗普突然挑起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時,竟然沒有任何一家大型美國企業公開發聲去制止他,這究竟是為什麼?

馬凱碩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過去20年裡,中國在市場公平競争的法制化建設上腳步邁得慢了。

在商貿領域,中國還存在對合資企業的各類要求和股權比例限制,以及技術轉讓、政府補貼等各種形式的非關稅壁壘和對本土企業的偏袒行為,這就導緻美國商界産生了對華态度的分裂。

雖然很多外國企業仍然在中國謀求發展,也接受了一些條件,以犧牲未來的競争力為代價,在限制條件下進行發展,但這并不意味着這些企業樂于如此。

是以當特朗普挑起中美貿易摩擦時,它們發覺這未必是件壞事,是以很多企業,包括那些在中國獲得了巨大利益的美國企業,采取了作壁上觀的态度。

2018年的時候,美國商會釋出了一個《2018中國商業報告》,報告中的一些資料就表達了美國商界的不滿。

報告寫到,“54.5%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政府的政策傾向于本土企業;60%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的監管環境缺乏透明度,與過去幾年相比沒有改善;62%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的知識産權保護和執法不力”。這些數字反映出美國商人對中國營商環境的信心缺失。

對此,馬凱碩在書中給中國提出了兩個主要建議:

第一,美國越是試圖通過中美經濟的脫鈎來減緩中國的經濟增長,中國就越要和世界挂鈎,為更多國家在中國的投資和貿易創造條件,并加速為外商建立更有利的營商環境,這最終将給中國帶來巨大的戰略優勢。

第二,中國可以向新加坡學習,建立類似新加坡經濟發展局這樣的一站式投資管理機構,這個機構在吸引外商投資、為外商提供便利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績。

03

接着再來看,美國最大的戰略失誤是什麼?

答案可能讓你吃驚。馬凱碩認為,美國最大的戰略失誤在于,它根本就缺乏一套全面的對華戰略。

從2018年特朗普挑起中美貿易摩擦開始到今天的拜登政府,美國聚焦于意識形态鬥争,用對抗蘇聯的舊戰略來應對來自中國的新挑戰,也就是“用昨天的戰略打明天的戰争”。而大多數美國人盲目地認為,無論情況怎麼變化,美國都将在中美競争中獲勝,是以他們大都支援對抗。

在這樣的思維下,美國人做了哪些事呢?

2018年7月,特朗普政府貿然開始對中國實施關稅制裁,而很多美國人,包括民主黨領袖都在為他歡呼;美國還相繼退出了包括跨太平洋夥伴關系(TPP)、伊核協定、巴黎協定在内的多邊組織和協定,讓全世界大驚失色;另外,美國時不時地利用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币地位對中國進行打擊。

吳曉波:2022年推薦的第一本書,新加坡外交官視角的中美關系

特朗普簽署美國退出TPP的行政令

那麼它的這些所作所為造成了怎樣的後果?

首先是損害了本國的經濟,“受特朗普征稅清單打擊的産品主要是美國公司使用的依賴于從中國進口的中間産品或資本裝置,對這些産品征稅隻會削弱美國公司的競争力,這顯然不是明智之舉”。

另外,特朗普聲稱中國一直在從美國賺取巨額的貿易順差,但實際上,美國一直在用紙印出的錢來買中國實實在在的産品。如果有一天美國無法再通過印鈔購買中國産品,美國人的生活水準大機率會出現倒退。

美國的做法還損害了全球對美國以及美元的信任,各國開始探索其他途徑來減少對美元的依賴。

用中國人的話來講,美國政府的做法很像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關鍵問題是什麼呢?是你有多少本錢,對手又有多少本錢。

如果你的本錢是十萬,對手的本錢是五千,那麼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賬是算得過來的。但如果你的本錢是一萬,對手的本錢是八千,那麼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就是兩敗俱傷了。

換言之,在二十多年前的2001年,美國政府用今天的辦法來對付當時的中國,效果恐怕是非常顯著的,因為在當時,中美的經濟總量差了七倍多。但是今天,兩國的經濟總量一個是100,另一個是77,恐怕你的懲罰性措施對對方的殺傷力未必很大,對自身的傷害卻不會小。

馬凱碩在書中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當世界其他國家在改變航向的時候,美國仍然一直在用自動駕駛儀直線行駛。但世界變了,中國變了,是以美國也必須轉向。

是以馬凱碩對美國的建議是,它需要重新開機戰略思維,從根本上改變戰略路線,以應對一個和過去完全不同的世界。而要實作這種轉變,關鍵就在于美國要意識到它不再是唯一的超級大國,它必須學會分享舞台。

04

在馬凱碩看來,這種分享舞台、共同繁榮發展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中美兩個大國間不存在根本的沖突。

第一,是兩國在根本利益上不沖突——都是提高人民福祉;第二,中美在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挑戰上不沖突;第三,中美在東西方文明之間不沖突;第四,是在意識形态和價值觀上也不存在根本沖突,隻有雙方都試圖向對方輸出自己的價值觀時,才會在這個領域産生根本性的沖突。

吳曉波:2022年推薦的第一本書,新加坡外交官視角的中美關系

中美共同釋出氣候合作宣言

如果中美都專注于改善本國的公民福祉,兩國将會有很大的合作空間,比如在基礎設施建設上進行合作,在打擊恐怖主義和應對伊斯蘭問題上進行合作等等。

但雙方進行合作的阻礙在于,自1890年前後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以來,美國世界第一的地位已經保持了一百多年。

為了守住這個位置,一百多年間,美國和英國、德國、蘇聯和日本都進行過一次又一次軍事和經濟上的博弈。到今天,美國碰到了曆史上的新對手——中國,而且從發展态勢看,至少在經濟總量的意義上,中國可能在10年内超過美國。

那麼你想,有哪一任美國總統願意看見,在他的任内,保持了一百多年的全球第一的地位,被另外一個國家所取代?這種恥辱性的記錄是誰都避之不及的。

是以,無論是在政治、軍事、文化還是現在正在進行的冬奧會體育競賽中,中美之間的博弈仍然會持續發生,關鍵在于,這種博弈是惡性的競争,還是一種良性的競合關系。

馬凱碩認為,中美的戰略選擇以及戰略競争的結果将主要取決于雙方是否有能力去了解和尊重各自文明的差異,并基于長期利益來制定發展戰略,進而把競争限制在良性範圍内,并為應對疫情、氣候變化等全球挑戰開拓合作空間,避免因為戰略誤判而走向兩敗俱傷,甚至危及人類命運的戰争局面。

當森林失火時,兩個部落還為争奪領地而打鬥是愚蠢的。是以,最終的問題不是美國赢還是中國赢,而是在急迫的全球挑戰面前,人類是否會勝利。

音頻策劃 | 畢冉

音頻營運 | 常秀娟 | 主編 | 鄭媛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