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治市博物館館藏殘損青銅器的修複

長治市博物館館藏殘損青銅器的修複

《長治學院學報》 2018年03期 王育梅(長治市博物館)

摘要:中國青銅器源遠流長,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聞名的象征。長治市60-70年代分水嶺出土的青銅器是曆史的見證,對當時發掘的破損的青銅器進行了修複,恢複其原貌,推出各種展覽讓廣大遊客了解長治曆史。

長治市博物館館藏殘損青銅器的修複

長治市博物館所收藏青銅器大多是上世紀60-70年代分水嶺出土的。這些青銅器原本儲存于古墓葬或窯穴中,在地下埋藏了千餘年或數千年之久。由于長期受地下水的侵蝕和堆積物的擠壓,器物出土時多數已破損或變形,有的甚至支離破碎,面目全非,好似一堆廢銅片。由于時代等諸多因素,對于出土的各類文物,僅按照當時的要求做了記錄、繪圖、照相、整理後,就将器物分别入藏。

館藏的幾百件青銅器中,有近兩百件是殘損器,其中90多件破損嚴重和殘缺。1993年我館成立文物修複室,才有針對性地對館藏和新進出土的殘破文物進行修複和保護。起初,我們隻是對破損較輕的青銅器進行了修複。後來,我館拟訂了一個與省考古研究所聯合整理分水嶺資料的意向,于是我們對90多件破損嚴重的青銅器逐一進行修複。通過幾年的努力,使館藏大部分沉睡了幾十年的殘損青銅器文物恢複了原貌,特别是原殘缺嚴重、視為廢銅片的部分器物,經過修複後大多數被國家和省鑒定為一、二級文物,使這些文物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充分利用。在此,對部分器物的修複情況做一介紹。

一、修複前的青銅器破損情況

(一)四獸耳銜環蟠螭鱗紋青銅鑑,分水嶺M269:33,1972年出土[1]340,口沿斷成三節,腹局部殘

破成大小不一的多塊碎片,且殘缺部分花紋已缺塊,底與腹分離,隻有三分之一的部位能和腹部拼接,4個獸耳銜環有3個脫落且缺失一環,其中三個獸耳的角有不同程度的殘缺,殘片最大的73﹡30厘米,最小的僅有3*5厘米,殘片共13片。

(二)斜角夔紋獸棉三妞蓋鼎[1]264,分水嶺M25:37,1962年出土,聯合脫落,口沿斷裂且足以下的底部分離,中腹部破碎成小塊且殘缺部分紋飾,一足與下腹分離且足蹄殘缺,蓋破成多塊且殘缺,殘片共計14塊。

(三)獸面三蹄足獸首扉棱立耳銅鼎,分水嶺M26:1,1962年出土,口沿斷成四節且缺失一耳,三足與腹分離且一足斷成兩節,底破碎成三塊,下腹部殘缺、沿下紋飾殘缺18*12厘米,殘片共計14塊。

蟠虺紋帶鍊銅爐,分水嶺M26:12,1962年出土,整器破碎成13塊,缺失一足,爐鍊有兩處斷裂。

(四)蟠虺紋折壁直緣雙獸耳銅簋簠,分水嶺M269:29,1972年出土,底蓋都已扭曲變形,有兩折壁破碎與器身分離,四獸耳脫落。

(五)蟠螭紋銅鐘,分水嶺M25:5,1962年出土,整器破碎成四塊且變形。

二、青銅器修複

(一)清洗

清洗青銅器是洗去青銅器外表的附着物,一般用蒸餾水或酸液洗去器物表面的泥土、礦物,石灰質沉積物等。清洗試劑采用對器物損害最小的試劑。一般使用5%—10%檸檬酸溶液浸泡除去土鏽[2]95。

(二)銅器的整形

我們在修複工作實踐中摸索了一套加溫整形的新方法,這種方法對出土的受損變形較大的古代青銅器尤為有效,變形青銅器在矯形過程中會産生加工應力和加工硬化。通過加溫可減少一定的應力,提高金屬的韌性和可塑性,可以避免運用傳統工藝所造成的破裂現象,最大限度地保持器物的完整性。分水嶺M269:29簋和分水嶺M25:5甬鐘就是采用加溫整形矯正後修複的。

由于我們條件有限,沒有烘烤箱,就用電爐對其進行加溫。先做一烘烤架,高度距爐面15厘米,把整形件放在爐架上烘烤加溫,溫度以眼睛觀察器物表面的顔色開始變化時,再将烘烤架擡高5-8厘米,繼續加溫半小時左右,然後根據不同器物的變形情況和部位,用事先與之配套的木質模具,采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工具進行嬌正,如頂壓、擠壓、支撐、抱打、絞壓等。青銅簋就是用絞壓法矯正的,即上下用合适的木闆夾住器物,兩木闆兩端之間用鐵絲捆紮,然後緩慢絞緊,直至器物回到極限,使其在壓力下保持一段時間,之後松壓繼續加溫,再用同樣的方法矯形,矯形過程需經常調整絞壓部位,如此反複幾次的加溫絞壓,直至規整為止。最後一兩次絞壓矯形要使變形部位向相反方向壓過一點、即過頭一點。待其松壓後便會自動彈回正常位置。青銅甬鐘是采用加溫後,用千斤頂頂壓矯正的。

三、青銅器的焊接

所修物件,首先進行拼對,畫上記号,如有變形的殘塊先整形矯正,然後根據器物和殘塊氧化的程度,制定不同的焊接方案,一般器物本身都有胎厚薄不均的現象,加之埋藏在周圍的堆積物有别,同是一件器物,不同的部位和殘片,氧化的程度都不一樣,有的地方銅質如新,有的隻剩一點銅芯,有的則完全氧化脫胎,是以,在同一件器物上采用不同的材料和方法進行焊接和粘接。焊接采用傳統的鉛錫焊接法焊接,一般是将小的殘片拼焊成大片,然後在焊接合攏,焊接時着重掌握整個器形的弧度和平整。稍有錯位的地方就用改刀、鋼锉當做壓杆,插入焊口内矯正進行點焊固定,然後再補焊。銅質差的地方改用電焊固定,而後再用502膠或AB膠粘牢,對于完全氧化脫胎的則采用502膠粘接。

對于體形較大、胎壁較厚的器物焊接時,務必要增加輔助焊接,因為器物大,吸熱及導熱快,烙鐵靠近焊口時,烙鐵上的熱量很快就被焊口周圍吸收導散了,所焊地方的熱量于焊錫達不到融合點,是以焊過的地方是虛焊。是以,焊接大型器物時用的是小型噴燈或AC-3型自動熔焊機,對着焊口與烙鐵同步焊接,焊口既牢靠又光又平。如四獸耳銜環蟠螭鱗紋青銅鑑、四扉棱鼎、蟠虺紋帶鍊銅爐、甬鐘等是用鉛錫焊接的,斜角夔紋獸棉三妞蓋鼎是焊接、粘接并用的。總之,根據器物的胎質好壞,采用不同的焊接技術,使他們複原。

四、青銅器的補配

一般青銅器通過整形、焊接、粘接等多種技術,不能達到預期目的,多數的器物還有殘缺的部位需要補配。補配的方法有三種:

(一)殘缺部位為素面無紋的,直接用與胎壁相當的紅銅闆退火後,按其尺寸的大小剪下來,照其補處的弧度捶打成形。

(二)殘缺處為紋飾的,殘缺部位小,胎質好,直接在器物上作出與殘缺部位紋飾相同的石膏範,然後用膏泥(雕塑用泥)擀成與胎壁相同厚度的泥片,貼在石膏範上再制另一範,待凝固後打開取出,修出澆口和汽口後合攏捆緊進行烘烤,烘烤架是由高到低,也就是說烘烤時的溫度是由低到高。開始烤架與爐距離30厘米烘烤一段時間,慢慢降至15厘米烘烤,這種由低溫到高溫的烘烤,既能把水徹底烘幹,又不至于使石膏範破裂。石膏範烘幹後,将熔化了的鉛錫料澆注到石膏範内,待冷卻後,加以修整,補配到器物的殘缺部位;殘缺部位大,胎質好,用以上所述的方法翻制出石膏範,不需烘烤,直接壓住石蠟,将蠟型取出,把紋飾修整清晰,再合配到殘缺部位,檢查蠟型上的紋飾、胎壁是否與器物吻合,何時取下,用現代工藝澆鑄成青銅質的補快,補配到器物的殘缺部位。獸面三蹄足獸首扉棱立耳銅鼎就采用了這種方法。

(三)對于胎質完全氧化脫胎且紋飾殘缺的,可直接用膏泥在器物相同處拓印出紋飾和形狀的泥範,用502膠把已配制好的填料在泥範上逐漸制作成與殘缺處胎壁相當的膠質補片,補配到器物的殘缺部位。補塊大的可分塊拼接,如怕強度不夠,可用0.3毫米的紅銅片退火後在殘缺部位補上一層,然後鑽一些4毫米大小的孔,便于與膠質補塊粘牢。四獸耳銜環蟠螭鱗紋青銅鑑、斜角夔紋獸棉三妞蓋鼎的殘缺部分,都是采用以上幾種方法,将它們一一複原的。

五、青銅器的着色

通過前面以上幾道工序,雖然造型完整了,但顔色尚不一緻,是以要着色。着色前,先将修複完整了的器物放入自來水中浸泡(焊接時焊口上塗上鹽酸)5-12小時,使焊縫周圍的鹽酸完全分解幹淨,用牙刷洗去焊縫上的氧化層、再修整锉平焊縫和補塊上不合适的地方,然後将焊縫和補塊咬舊(醋酸類)再洗淨。着色時,首先看準每件需着色器物原來表面上最底層的顔色,調配好後,先将焊縫和補配的部位抹平與器物一緻,待幹後用水砂紙打磨光滑平整,紋飾補塊部分刷上一遍相同的底色,然後再根據每件器物的各層顔色一層一層的往上刷,最後做到與部位周圍的顔色接近或一緻為止。

從1993年至今,二十幾年間我們克服經費和技術上的各種難關,不斷修繕我們館藏的青銅器,恢複其原貌,并不斷陳列展出各種修複好的器物,讓更多的人來欣賞曆史留給我們的這些青銅瑰寶,更多更直覺地了解我們長治的曆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