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年讀一遍《論語》(2022.9)

《論語》十講

為原書每一段話備注标引,給每一個标引詞群集類分;

按照一定規則将大類排序,于是有了全新的《論語》。

第二講禮樂篇

“不知禮,無以立也”,做人,首先要自立,然後才能自強。

而自立,就要先知禮。

“立于禮,成于樂”,禮、樂不分家。

同時禮、樂又都随着曆史發展而發展,古時之禮于今已大都不适合,古時之樂于今也基本散佚。

但是禮、樂的精神、原則和作用,古今是一緻的。

【禮】【衣飾】

10.5 君子不以绀緅飾,紅紫不以亵服。當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亵裘長,短右袂。必有寝衣,長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喪,無所不佩。非帷裳,必殺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齊,必有明衣,布。

绀,gan,4聲,帶紅的黑色;緅,zou,1聲,帶紅的黑色。飾,領和袖的邊緣。君子不用绀、緅二色做領子和袖口(因為二者都是禮服的顔色)。

亵服,平常在家穿的便服。不要用紅、紫色做家居服(古人認為二者都是貴重的正服要用的顔色)。

袗,zhen,3聲,單衣叫袗。絺,chi,1聲,是細葛布。绤,xi,4聲,是粗葛布。夏天,以葛布做的單衣,不能直接見人,外出一定要罩上一層外衣。

缁,zi,1聲,黑色。素,白色。裘,翻毛的皮襖。羔裘,黑羊羔皮的裘衣。麑,ni,2聲,小鹿。

(冬天穿皮襖,外面也要有罩衣)罩衣的顔色要和皮襖的顔色相稱:缁衣(黑色)配羔裘,素衣(白色)配麑裘,黃衣(黃色)配狐裘。

袂,mei,4聲,衣袖。在家裡穿的皮襖比較長,但右邊的袖子比左邊短,便于做事。

寝衣,小憩時搭在身上的小被,類似于現在的毯子。長度要達到人的脖子以下身高的一倍半。

褥子,要用皮毛厚的狐貉之皮為之。貉,hao,2聲,類似犬科。居,居卧的意思。以居,用作坐褥。

喪服既滿之後,百無禁忌,什麼飾物都可以重新佩戴上。

帷裳,上朝和祭祀時穿的禮服,用整幅布做成,多餘的布不裁掉,折疊縫上。殺,sha,1聲,消減之義,這裡指裁剪。

吊喪要穿白,不能一身黑。“羔裘玄冠”是黑皮襖、黑帽子,古代去賀喜才穿。

“吉月”,農曆每月初一。朝見國君,要穿朝服。

齊,同“齋”,指齋戒。明衣,同浴衣。古代齋戒,一定要沐浴,沐浴完一定要穿浴衣。浴衣是布做的。

古無棉布,所謂布,是麻布或葛布。

10.17 疾,君視之,東首,加朝服,拖紳。

疾,指很重的病。國君探望重病人,病人應該腳沖西,頭沖東,把朝服蓋在身上,還要放上紳帶。紳,是束在腰間的帶子。意思是雖然不能穿衣,但也要擺上以示隆重。

病人東首而右卧,這樣君便可以坐北而面南。

【禮】【食】

10.6 齊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脍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齊,同“齋”,指齋戒。變食,改食。居,居卧的意思。遷,變換之義。齋戒期間,一定要把平常吃的某些食物和飲料換掉,比如蔥、蒜、韭和酒。居卧也要從内室搬到外室,不能跟妻妾做羞羞之事。

食,稻粱類的谷物,特指小米。精,形容詞,舂(chong,1聲)得很細。脍,kuai,4聲,生魚片或生肉片。細,切得很細。

食不厭精,脍不厭細,是強調食物加工要非常講究,越精細越好。厭,滿足的意思。

然後是講“七不食”:饐,yi,4聲,米飯受潮;餲,ai,4聲,馊臭;餒,nei,3聲,魚肉腐敗;敗,牛、羊或豬肉腐爛。色惡,顔色難看。臭惡,xiu,4聲,通“嗅”,氣味難聞。饪,ren,4聲,煮熟叫饪,不熟叫“失饪”。

不時,不到正常飯點?古人不吃零食的嗎?還是指不是應季的食物?不是應季,就是說還沒有成熟。

割不正,古人吃肉主要是大塊吃,分解牲肉有一定的法度,不合法度叫“不正”,不能吃。醬,有肉醬、芥醬等。吃魚吃肉配不同的醬很講究,搭配不當不能吃。醬的作用不僅是提味,還有養生治病之功效,特别是防止生魚生肉中的寄生蟲。

最後四條,也是禁忌。一是盡管美味的肉類再多,也不要超過主食的分量;二是喝酒不限量,但不能喝醉酒,胡言亂語,撒酒瘋。三是從外面買來的酒肉不能直接用;四是姜食留而不撤(姜通神明,可去口内腥味),但也不能多吃。

氣,通“饩”,即糧食。大多文本寫作“不使勝食氣”,我意“食氣”應該是一個字,即“饩”。

沽,同“酤”,買東西叫賈,買酒叫酤;市,也是買。

脯,pu,2聲,幹肉。

講究的人自己釀酒,現盛;自家有豬牛羊,現宰。

10.16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飯。

食,是熟食,可以直接吃。國君賜食,必須把席子正一正,先嘗一口,然後回答“好吃”。

腥,是生肉,要煮熟了再吃。吃之前要先給祖宗上供(薦)。

生,是活物,一定要養起來。

陪國君吃飯,要在“君祭”後先為國君嘗飯。

家有家祭,君有君祭,就是人吃飯以前要先祭祀。

【禮】

10.19 入太廟,每事問。

〖3.15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孔子不是不懂禮,他問别人不是問應該怎麼辦,而是問這樣辦妥不妥?這種謙虛的态度,正是“禮”的要求。

太廟:古代開國之君太祖之廟。這裡的太廟指的是魯國的祖廟,即曲阜的周公廟。

鄹,zou,1聲,地名。孔子的父親叔梁纥曾做過鄹邑的邑大夫。

當時孔子已有知禮的名聲,但是晉谒太廟,還是每事請教于他人,以至于有人懷疑他到底是不是像傳說中的那樣深知禮儀?孔子聽說了,說這正是禮的精神實質呀。就是說我知道這事情按禮制、按原則應該怎麼做,但是也要同别人商量,多聽取别人的意見,具體問題也得具體分析,而不能獨斷專行,不能僵化固執,這正是禮的要求。

10.21 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車馬,從價值上而言,比祭肉要貴。

祭肉是人家祭祀用過的肉,沾着仙氣,代表着福澤,不是真正的自己人不給,這一點是車馬比不了的。

朋友的饋贈,如果是祭肉,要拜;如果不是祭肉,即使是車馬之重禮,也不用拜。

14.40 子張曰:“《書》雲,‘高宗諒陰,三年不言。’何謂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以聽于冢宰三年。”

薨:hōng,古代諸侯國君之死。

冢:zhǒng,在現代語境中,談及墳、墓、冢、陵,如不深究,皆為埋葬死者之處。然而,在講究禮制與等級的古代社會中,它們卻有着特定的含義,甚至存在着巨大差異。

冢宰:1.周官名。為六卿之首,亦稱太宰。2.稱吏部尚書為冢宰。

高宗,即殷高宗,即武丁。高宗得傅說而殷複興,是賢明的皇帝。

諒陰,古時天子守喪之稱。

子張所問,即三年之喪。孔子的解釋是,舊君死了,新君要服喪三年,三年不說話,不聽政。百官各司其職,聽命于冢宰。

【禮】【稱】

16.14 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

這段話講國君夫人的五種稱呼:國君管她叫“夫人”,她管自己叫“小童”,國内的人管她叫“君夫人”,其他國家的人管她也叫“君夫人”,她對國外的人自稱“寡小君”。

【樂】【品評】

3.25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謂:評論。

美:指樂曲的音調、舞蹈的形式而言。

善:指思想内容而言。

古代所謂“樂”既包括聲音,也包括器樂,還包括舞蹈,還有歌詞即所謂詩。

春秋時期,最有名的古典音樂有六種,其中《韶》《武》最有名。《韶》是虞舜的音樂,《武》是周武王的音樂。孔子是古典音樂迷,這兩種他都愛,但更喜歡《韶》。他在齊國聽《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評論《韶》盡美盡善,《武》雖好聽,但并不完美,可能是武王靠征伐取得天下,總不如“禅讓”那麼合禮制。

讀張恨水先生的《上下古今談》,其中有一篇“大雅雲亡”,原載1942年6月14日重慶《新民報》。開頭是這樣寫的:在我十歲左右的時候,在南昌趕上祀孔,我在孔廟裡,看到過佾舞,聽到過韶樂。我二十六歲時在北平趕上祀孔,卻隻看到禮樂祀器的陳列了。三十歲,繼續參觀先農壇孔廟、太廟各種禮樂品的陳列,已零落得十剩四五。甚至古琴不挂弦,古瑟不撐柱,連形态也不全。這樂器之無人能奏,自不待言。

雖然不知張先生聽的《韶》樂真不真,但總歸還能稱之為《韶》樂。這《韶》之失傳,原來也不是太久遠的事情。

【樂】

7.14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韶》是舜樂,是當時最高雅的古典藝術。齊國貴族有陳氏,據說是舜的後代。齊國演奏《韶》,水準很高。有幸在齊國聽到真正的韶之音,乃終極享受也!

古人吃肉多不易,隻有貴族和享受優待的老人才有得吃。

人的官能,一種官能因過度興奮而掩蓋另一種官能,也是常有的事。孔子因沉迷于韶之音而在幾個月的時間裡吃不出肉味,說明他聽懂了,也是真聽進去了。因而有感慨:“不料想音樂還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8.15 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

這是講孔子聽師摯演奏音樂時的感受。

“師摯之始”,是由師摯開始演奏。

師摯,師是他的官氏,摯是他的名。師,古代樂官之長。

“《關雎》之亂”,是演奏《關雎》作結束。

古代,樂凡四節。“始”是第一節,即樂曲的開始。“亂”是樂曲結尾的一種,由多種樂器合奏,故稱“亂”。

音樂的魅力在于,它會令聽者沉浸其中,無法自拔。過後很長時間,似乎還有樂聲萦繞于耳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