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周社主講人周東:杜甫用詩歌為成都描摹長卷,學阿來做杜詩傳播人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攝影報道

2月12日,杜甫誕辰1310周年這天,熱愛杜甫和杜詩的人在阿來書房與作家阿來相遇。由川觀新聞、封面新聞、上行文化主辦的“杜甫 成都 詩——阿來系列講座”在川報集團西部文化産業中心阿來書房亮相,阿來以一首《成都府》為線索,解讀杜甫與成都、與詩之間的關系,以及少陵詩與蜀山水之間如何互相成全。

東周社主講人周東:杜甫用詩歌為成都描摹長卷,學阿來做杜詩傳播人

周東在阿來書房

“什麼是資格的成都人?我覺得成都不僅有熊貓、火鍋和麻将,生活在成都的人們還應該去一趟杜甫草堂,了解杜甫在成都的生活狀态,閱讀一些杜詩,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了解這座城市的包容性。”聽完阿來先生的講座,著名主持人、東周社主講人周東受益匪淺。

2月7日,人日那天,周東與阿來在杜甫草堂相遇,在工部祠為杜甫獻上了一枝梅花。得知阿來即将開講“杜甫 成都 詩”,同為杜甫的粉絲,他今天中午早早來到阿來書房,期待阿來講解成都在這位作家眼中的模樣、杜甫在其心中的分量。周東祖籍河南,和杜甫一樣都是“蓉漂”,誦讀杜詩的時候,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

公元759年,杜甫幾經輾轉來到成都,将“蓉城初印象”寫作成一首《成都府》,開篇就是“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講座過程中,阿來詳細解讀了這首詩的遣詞造句、典故出處,幽默風趣的語言赢得觀衆陣陣掌聲。

周東從這首《成都府》中看到了這座城市的包容,“但逢新人民,未蔔見故鄉”,杜甫經曆了戰亂之後的颠沛流離,終于在成都落腳,并且感受到了這座城市帶來的溫暖。“杜甫在成都寫作了240多首詩歌,成都也用一座杜甫草堂表達了對詩聖的懷念。正如李長祥先生所言,少陵詩,得蜀山水吐氣;蜀山水,得少陵吐詩氣,杜甫與成都互相成就,千年文脈生生不息。”他對文化傳承的力量感慨不已。

東周社主講人周東:杜甫用詩歌為成都描摹長卷,學阿來做杜詩傳播人

周東也是杜詩傳播人

阿來用一系列的講座讓大家了解杜詩,周東也持續在做“讀讀杜詩”,像阿來一樣做杜詩的傳播人。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一項浩大的工程,将杜甫寫作的1400多首詩歌用朗誦和解讀多形式加以記錄,并用現代化的方式進行傳播。“除了誦讀杜詩,我希望向阿來先生學習,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解讀杜詩的創作背景、藝術造詣、帶給人們的精神享受,用聲音的力量傳播杜詩文化,向詩聖緻敬。”有趣的是,周東用河南方言朗誦、吟唱杜詩,發現了别樣的音韻美感。未來他将繼續用四川方言、河南方言朗誦杜詩,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欣聞阿來書房每月都将舉辦兩場講座,周東十分期待,“阿來做了一件善事,我要一場不落,享受文化饕餮”。在他看來,杜甫在成都客居3年零9個月,用240多首詩歌為成都勾勒了一幅長卷,用文墨留下了蜀山蜀水的市井煙火氣息。他還将專門研讀杜甫在成都寫作的詩歌,将個人的解讀形成文字,吸引更多人研讀這些成都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