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1日,壬寅正月十一。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裡,年農曆十二月廿三、廿四的祭竈日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夜,甚至二月初二“龍擡頭”的時候才真正結束。這實際上是與大自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相關。對的敬畏是中國人傳統文化觀念中最根深蒂固的因素。
但是,随着時代的發展,尤其是現代化手段對生存規律的諸多改變,再加上其它的一些因素,很多傳統文化習俗無皮可附,附着與此的各種傳承的命運可想而知。
今天有朋友講,進入秀容書院博物館對展品感興趣的以兩類人居多,一是年齡偏大者,一是青少年,中年人往往興趣不大,或者會說“沒有意思”。
這是事實,也是普遍現象。我們不必太過追究,更不必大驚小怪。
其實不隻是博物館,在其他行業也存在一樣的現象。如果我們認真追究曆史文化的傳承就應該發現,不論是中國曆史還是世界曆史,曆史并不是全部,而隻是片斷、局部、零星的,有時期甚至可能是面目全非的。但是,總會有一些東西留下來,這些留下來的東西就會成為曆史的組成,它們總會在不同時期或場合發揮不同的作用。
這兩天,與前幾天有一個明顯不同的現象就是,前幾天進入秀容書院博物館的多數是因為進入了忻州古城,然後走到了秀容書院博物館的門前,然後就順便走進博物館的人居多。但是,這幾天,因為了解到秀容書院博物館正式開館,專門要來觀賞的人多。而且,多數人會提前打招呼。
上午,忻州市收藏協會副會長郭海燕先生打電話講,從省城太原有幾位收藏界的朋友要專門來秀容書院博物館。他們來到秀容書院博物館後,并不像其他的遊客一樣無目地觀賞,而是直奔他們要看的展品。一是“秀容弦歌”裡時任民國山西省政府秘書長甯超武寫給同鄉西北教養院院長智鏡如贈詩的書法作品;一是“前賢遺珍”裡徐繼畬就應其叔父徐騰蛟之囑,臨顔真卿《争座位貼》其中的一段,共八條屏。通過交流,了解到劉永傑先生雖然在省人民醫院工作,但是收藏頗豐,很多東西都如數家珍。還有一位是太原理工大學從事文物修複與保護的專家王恩朋,在他們各自的藏品中均有與博物館藏品同類的物件。他們對每一件展品的欣賞不僅僅是看熱鬧,而是從每一件藏品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來判斷和評說。而且,從他們所講的很多方面,反過來會給博物館提供更多的參考和補充。
下午,忻州市文聯主席、忻州市書法協會主席王利民陪同作家籍滿田,中醫名家馮明先生前來,同時,忻州燈具收藏人高世偉等人也專程來秀容書院博物館。
籍滿田先生在觀看了“九原文脈”的展品後,提出希望将自己收藏多年的一件藏品提供給秀容書院博物館展出。他說,“這些東西放在博物館才能發揮更大作用,放在我家裡就隻是一件物品。”
其實上午的藏家劉永傑、王恩朋先生,以及高世偉都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們一緻認為,秀容書院博物館的建立和對外開放就是讓藏品面向社會發揮出了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