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閩派古琴琴譜彙編》前言

【編者按】《閩派古琴琴譜彙編——浦城縣圖書館藏》,福建省蒲城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編,中國書店出版,一套七冊。本文為該書前言,由陳長林先生撰寫。

《閩派古琴琴譜彙編》前言

前 言

由福建省浦城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編纂縣圖書館珍藏古琴文獻而成的《閩派古琴琴譜彙編——浦城縣圖書館藏》,将由中國書店出版。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對古琴文化藝術的傳承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什麼是“閩派古琴”?可以從《中國音樂詞典》中得到它的定義:

閩派:近代琴派。以祝鳳喈為代表,他是福建浦城人,著有《與古齋琴譜》,繼其學者有編《琴學入門》的張鶴,編《琴學初津》的陳世骥等人。

另外,一九八三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放《風格多樣的古琴音樂流派》“著名琴史專家許健先生(一九二三-二〇一七)編寫”,介紹有八個流派:廣陵派、吳派、川派、浙派、九嶷派、梅庵派、嶺南派、浦城派。其中對浦城派的介紹是:

近代的祝桐君是福建浦城人,他開創的琴派算浦城派,也叫閩派。他著有《與古齋琴譜》一書。在琴學理論方面提出不少新的見解,《琴學入門》就是根據他的意見,在琴譜中加了工尺譜,這對初學者非常友善也很受歡迎。《琴學入門》中刊載的《陽關三疊》,對流傳的歌曲做了比較完美的加工,進而勝過了其他版本的《陽關》,流傳到當代,成為人們最為熟識的一首琴歌。

《閩派古琴琴譜彙編》前言

這次出版的《閩派古琴琴譜彙編——浦城縣圖書館館藏》即閩派古琴有關琴譜的彙編,共收五種琴譜,現在簡要介紹如下。

《與古齋琴譜》。本書為清鹹豐五年(一八五五)刻本,四卷,分裝四冊,清祝鳳喈撰。内封署“高伯平先生鑒定 與古齋琴譜”,有牌記“鹹豐五年三月 浦城祝氏刊版”。

著名琴家許健編著的《琴史新編》對《與古齋琴譜》的介紹有:“它是祝桐君的論述專集。從打譜、制曲、演奏幾個方面分析了琴曲音樂的基本要素,同時也談到了一些具體的方法。”筆者認為,《與古齋琴譜》中《按譜鼓曲奧義》一節,雖篇幅不太長,但已表述了閩派的一些主要琴學理念和見解,也是可供其他琴派參考的重要文獻。《與古齋琴譜》中還有制琴技術的詳細内容,這是其他琴譜所缺少的。現代大陸台灣著名琴家孫毓芹(一九一五-一九九〇)在台灣有許多學生,但是缺少老琴。為了教學,必須制作新琴,他就設法得到一本《與古齋琴譜》,依其法制作新琴,并把制琴方法傳授給學生。是以,《與古齋琴譜》對台灣地區的古琴傳承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也促使當時在台灣學琴的美國畢克禮先生(James Binkley,現任美國波特蘭大學教授)于一九七五年開始把《與古齋琴譜》翻譯成英文,終于二〇〇七年在美國出版了英譯本Abiding with Antiquity,浦城圖書館也藏有此書。他在美國宣揚了古琴文化藝術,并推廣了古琴制作技術。

《琴學入門》。本書為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刻本,三卷,分裝三冊,清張鶴輯,内封署“琴學 入門 柘浦祝桐君先生鑒定滬渎心向往齋藏闆”,有牌記“同治六年 嘉平刊成”。一冊封面有李葆珊題“琴學入門上冊”“曾守之兄贈”“酌海樓葆珊存”钤“葆珊”朱文印章。二冊封面有李葆珊題“琴學入門中冊”。三冊封面有李葆珊題“琴學入門下冊”。

《琴學入門》是閩派古琴的重要曲譜集,由祝桐君的學生張鶴(字靜芗)編輯。其中收有祝桐君鑒定過的二十首琴曲,其中《風雲際會》《漁樵問答》《平沙落雁》《石上流泉》《陽關三疊》《古琴吟》六曲是祝桐君家傳秘譜。書中并摘要轉錄《與古齋琴譜》的部分重要内容,如《按譜鼓曲奧義》。此文在《與古齋琴譜》中是原則性的叙述,而在《琴學入門》中,則可對具體琴曲的彈奏和打譜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例如:“若奏此譜之曲,而用彼譜字母取音,則于其異義、用法不同者,勢必音節相悖而不合。”“切勿因一時未得其音節,或畏難而半途中止,或欲速而妄為增減。”這些都是重要的原則。另外,此文還提出閩派古琴非常重要的概念和方法“重視節奏”和“依永和聲”。這些原則和方法不但對閩派本派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也很值得其他各琴派參考。

據著名琴家查阜西(一八九五-一九七六)在《琴曲內建》中的介紹,《琴學入門》最早刊印于清同治六年,即這次中國書店出版的版本。此本有重要的曆史意義。本譜還附有工尺譜,并有《安弦次第》一節,實際是“純律調弦法”,這是其他琴譜所未見的。筆者除了彈奏祝桐君家傳的秘譜六曲外,也彈奏了《琴學入門》中的其他曲子。相信這次出版之後,會有更多的琴友來打譜或彈奏《琴學入門》中的更多琴曲,為傳承古琴文化藝術起更好的作用。

《酉山琴譜》。本書為鈔本,八卷,分裝八冊,共收錄九十二曲。一卷目錄頁注明《酉山琴譜》。本書的編輯者及手抄者有待考證。

這部琴譜的編輯者及手抄者的詳情雖尚有待考證,但這是由浦城人手抄,又收藏在浦城,應是閩派古琴的琴譜。其中的琴曲諸如《大悲咒》《曉角吟》等還是孤本,其曲名未見于資料豐富的《存見古琴曲譜輯覽》中。其中的《風雲會》曲譜絕大部分和《琴學入門》中的《風雲際會》曲譜相同。手抄者在《風雲會》譜中有注,認為該譜某處有誤,但在《風雲際會》譜中已得到更正。由此可知,《風雲會》的記譜應在《風雲際會》之前,有很高的版本價值。另外,筆者的古琴老師吳子美傳授給我浦城吳基西(一八六九-一九二六)傳譜的閩派《平沙落雁》一曲配有歌詞。此有歌詞的《平沙落雁》琴譜在“文革”期間散失,不過筆者還能記得,其中大部分歌詞和《酉山琴譜》中的《平沙落雁》歌詞基本相同,這也說明了《酉山琴譜》是閩派古琴的琴譜。吳子美老師最擅長的琴曲是吳基西傳授的《風雲際會》和《漢宮秋》,可惜我還未學到此二曲,她就于一九四七年去了台灣,以後就沒有聯系了。《風雲際會》收錄于《琴學入門》,我已打譜出來并公開演奏。可是《漢宮秋》的版本一直未能确定,好在《酉山琴譜》中也有《漢宮秋》一曲,我想這很可能就是吳基西所采用的版本,是以我也完成了該版本琴曲的打譜。這樣,我已完成《酉山琴譜》中五首琴曲《風雲會》《大悲咒》《曉角吟》《聽泉吟》和《漢宮秋》的打譜,覺得都是好曲。此次《酉山琴譜》出版之後,相信會有更多人打譜彈奏該譜的琴曲,将對閩派古琴起到很好的傳承作用。

《春草堂琴譜》。本書為清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刻本,六卷,分裝三冊,清蘇璟、曹尚絅、戴源合編。内封署“同治丙寅重刊 春草堂琴譜 人月雙清館藏闆”,無牌記。

《琴史新編》中說道:“祝桐君緻力于琴譜的搜求,經過多年,彙集了明、清刊傳的譜集三十多種。他一一加以比較之後,認為以公元一七四四年蘇璟編輯的《春草堂琴譜》為最優,于是詳加校訂,寫有評語。”祝桐君對《潇湘水雲》一曲的評語:“是曲音節極幽淡靜潔。”“學琴者能按彈此曲譜得其節奏,則諸曲之音皆易成奏,無不能得之曲矣。”這是對《潇湘水雲》一曲非常高的評價。我們知道“查潇湘”,這是對浦東三傑之一、擅彈《潇湘水雲》的查阜西的美稱,也是對查阜西所演繹的《潇湘水雲》版本的稱謂。本人覺得這個版本的《潇湘水雲》正是符合祝桐君“是曲音節極幽淡靜潔”的意境。欣賞查阜西彈奏的《潇湘水雲》,也意味着能體會祝桐君的高深見解和藝術魅力。《春草堂琴譜》早在清乾隆時期就已出版,并不完全是閩派琴譜,但是祝桐君對其高度重視并有重要評語,故而在清同治五年再版了這部琴譜。這部有祝桐君評注的重刊《春草堂琴譜》刻本是“閩派古琴”重要的有關琴譜,收入《閩派古琴琴譜彙編》是非常必要的。

《自遠堂琴譜》本書為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刻本,十二卷,分裝八冊,清吳灴輯。内封署“嘉慶六年十月新镌琴譜 自遠堂藏版”,無牌記。一冊封面有李葆珊題“自遠堂琴譜”,并題“海内琴師祝桐君先生評點舊藏”“李酌海補訂于芝城”。此書卷首自下而上钤“桐君”朱文、“鳳喈”朱文、“閑雲”朱文。“酌海”朱文印各一,書總目自下而上钤“陶門弟子”白文方印、“子九氏”朱文圓印。八冊卷末有跋文:“自遠琴譜十二卷,凡九十操曲”“李甯圃先生序三頁,張古餘先生序二頁,喬鷗村跋二頁,總目二頁,凡例三頁,卷一皇極定聲卅六頁,卷二上琴旨要錄六十頁,卷二下琴旨要錄六十五頁,卷三指法廿一頁,卷四曲操五十九頁,卷五曲操四十四頁,卷六曲操四十四頁,卷七曲操四十七頁,卷八曲操五十四頁,卷九曲操七十七頁,卷十曲操卅六頁,卷十一曲操七十八頁,卷十二曲操九十三頁,訂成八本,查過無失,統共刊得七百廿六頁。”钤“中子九氏”白文方印。又有跋文:“無文曲六十操,有文曲三十操。”另有李葆珊自識跋文:“此自遠堂琴譜為海内琴師浦城祝桐君先生所舊藏,加以評點,頗稱精核,殊堪珍貴。後歸季哲夫。近始由哲夫乃嗣東初贈予。為蠹蝕破碎不堪,有數十頁竟粉爛不能成張、不能湊合者,癸亥七月攜來芝城,費六七日之力,細心補輯,竟成完書,可謂幸矣。全部皆以白芨研成糊漿所粘,防再蠹蛀也。癸亥七月廿四日葆珊自識。”《自遠堂琴譜》十二卷,收集琴曲九十首,是流傳甚廣的重要琴譜。此次出版的刻本卷未有浦城閩派著名琴家李葆珊(一八七四-一九五二)自識,談及此本《自遠堂琴譜》是祝桐君舊藏并加以評點。這是非常難得的重要文獻,這次能夠出版,很有意義。其實除了《琴學入門》《酉山琴譜》所收琴譜之外,還有其他琴曲琴譜需要閩派琴人學習,祝桐君大力推薦的《潇湘水雲》,就是一個例子。筆者認為《潇湘水雲》可以選擇《春草堂琴譜》的版本,也可以選擇《自遠堂琴譜》的版本。“查潇湘”就是使用《自遠堂琴譜》的版本,并有錄音可聽,便于學習。《自遠堂琴譜》中的《歸去來辭》也有程獨清(一八九四-?)的唱片可聽,也便于學習。另外《自遠堂琴譜》中的《潇湘水雲》及另外十多首曲子都用了非三分損益律的徽位“九徽八分”,值得研究。這部有祝桐君評點的《自遠堂琴譜》刻本,也是“閩派古琴”的重要相關琴譜,收入《閩派古琴琴譜彙編》也是十分必要的。

《閩派古琴琴譜彙編》前言

在這裡,筆者想再次提出關于“琴派形成”的看法。我認為,一個琴派的形成要有幾個基本因素:其一,琴學理念見解(論述);其二,代表性的著作(琴譜);其三,代表性的琴曲;其四,代表性的琴人;其五,演奏的風格和特點;其六,一定的傳承群體。這幾個基本因素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琴派。閩派古琴完全具備了以上六個基本因素。琴學理念見解可見《與古齋琴譜》,代表性的著作和代表性的琴曲可見此次出版的《閩派古琴琴譜彙編——浦城縣圖書館館藏》,代表性的琴人有祝桐君、張鶴等。演奏的風格和特點反映在文獻、琴譜及音響資料中。一定的傳承群體可見于曆史及目前的資料。

琴派的傳承與發展,最重要的是琴學理念和琴曲。這就需要依靠琴譜的叙述和表達。這也正是此次中國書店出版《閩派古琴琴譜彙編——浦城縣圖書館館藏》的重要意義。此次浦城縣文化主管部門在北京的中國書店出版《閩派古琴琴譜彙編——浦城縣圖書館館藏》,使得筆者聯想起閩派古琴對北京古琴文化藝術的影響。

北京的古琴名家管平湖先生琴藝精湛,曾得九嶷派楊宗稷(時百)、武夷派悟澄老人及川派秦鶴鳴等琴家真傳,博取三派之長。其中武夷派就是閩派。

名琴“九霄環佩”原收藏者北京著名琴家葉鶴伏(葉詩夢,一八六三-一九三七)是北京著名琴家汪孟舒(一八八六-一九六八),和《琴道》(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一書作者荷蘭著名漢學家、古琴家高羅佩(一九一〇-一九六七)的古琴老師。通過葉詩夢所編《詩夢齋琴譜》中的有關記載可知,葉詩夢曾師從長期生活在北京的祝桐君侄孫祝慶年(祝安伯)學習古琴。另外有材料記載,由于葉詩夢父親瑞麟的作用,光緒七年(一八八一年)在北京再版閩派重要琴譜《琴學入門》。

閩派著名琴家吳基西參加了一九三三年在北京舉行的重要琴集“北京琴會嶽雲别業第四集”并演奏閩派琴曲《風雲際會》和《漁樵問答》。此次琴集由北京著名琴家楊宗稷主持,參加者還有李伯仁、楊幹齋、吳基西、張友鶴等著名琴家。

閩派的創始人是祝桐君,閩派的發源地是浦城。但通過上述簡單的例子也可知,閩派古琴對北京的琴學也有不小的影響力。閩派古琴可以在發源地浦城及附近的福建地區傳承,也可以在全國及至全世界傳承,當然也可以、也要在北京傳承。筆者于一九四六年二月開始在家鄉福州學習閩派古琴,不過在一九五一年就離開家鄉,而有幸來到《琴學入門》編輯者張鶴所在地上海(我就讀于上海交通大學),一九五六年我大學畢業後就一直工作在受到閩派古琴影響的北京(任職于中國科學院)。這次浦城縣出版《閩派古琴琴譜彙編——浦城縣圖書館館藏》,也促進了筆者要為閩派古琴的傳承盡一份力量的決心和信心,我就以自己的了解和見聞,寫了這篇前言供大家參考。歡迎指正是幸。

作者簡介

《閩派古琴琴譜彙編》前言

陳長林福建省福州市人,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琴學著作有《陳長林琴學文集》《陳長林古琴專輯》《陳長林古琴譜集》《閩江琴韻》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