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除了冰墩墩 冬奧中這些公共藝術也值得被關注!

谷愛淩的一句想學藝術史,但又擔心不好找工作,讓藝術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

其實,在本屆冬奧會中充斥着衆多藝術元素,也被人們津津樂道,比如開幕式的舞台設計、火炬台設計、冬奧會會徽設計、火炬設計、獎牌設計、頒獎禮服的設計等等,當然還有吉祥物冰墩墩,現在已經一“墩”難求。

除了在這些人們熱議的藝術元素之外,藝術也展現在冬奧會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冬奧會的場館和賽區還分布着衆多公共藝術作品,這些作品你都知道在哪裡嗎?它們也都非常值得被關注。

七件公共藝術作品:留給北京這座“雙奧之城”的長久奧運印記

在首鋼園區-三号高爐東南側綠地,有一個全身閃耀着藍色的新新人類,他好像來另一個平行宇宙,腳下的蒸汽爐就是傳送機器,跨越時空讓他“穿越”到冬奧會的賽場。

除了冰墩墩 冬奧中這些公共藝術也值得被關注!

作品名稱:《NO.3來自另一個平行宇宙的單闆滑雪運動員》

作者:肖鵬(中國)

這是藝術家肖鵬《No.3來自另一個平行宇宙的單闆滑雪運動員》,2020年10月,遠在深圳的藝術家肖鵬看到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公共藝術作品全球征集的公告,他一眼就認準了首鋼園區這個點位。在肖鵬眼中,首鋼園區很“酷”,是以他采用了二次元蒸汽朋克的人物造型,打造出電影版的質感。

作品利用油蒸汽的原理,蒸汽爐每隔兩三分鐘就冒出升騰的白霧,即使氣溫驟降也不會當機。第一次設計戶外大型公共藝術作品的肖鵬将真情實感融入作品之中,呈現出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

在國家速滑館西北角,衆多金屬塑造的雪花在迎風飄舞,非常的浪漫和具有詩意,這是藝術家景育民創作的公共藝術作品《雪舞·2022》,以“飛舞的雪花”為造型,它差別于傳統雕塑的類型化表現方式,以空氣動力學結合“雪花”的意象造型,在靜谧的環境空間中婉轉運作,呈現曼妙抒情的視覺感受。

除了冰墩墩 冬奧中這些公共藝術也值得被關注!

作品名稱:《雪舞·2022》

作者:景育民(中國)

《雪舞·2022》的靈感來自于景育民童年時代對測風儀的有趣記憶,此次他将測風儀的原理與美學形态相結合。在創作中,如要實作“雪花”的運動,必須借助風力原理和機械動能嚴格測算、設計并反複修正,其過程可以說是一次實體實驗。

在景育民看來,冬奧會不隻是激烈的競技比賽,也是浪漫的國際性體育文化盛會。他說:“在冬季,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以冰雪的名義激越共舞,這樣思考就會非常浪漫,也符合中國人的詩意情懷。”

《一路風景·生命的律動》位于北京冬(殘)奧村-下沉廣場入口,這件作品由藝術家鄧樂創作,這同樣是一件動态雕塑,鄧樂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為了創作這件作品,他對冬奧村升旗廣場的空間環境進行了細緻的考察。“這件作品給觀衆的感受,主要靠它旋轉折射産生的畫面,是以對環境的要求格外高。比如說太陽從哪個方位升起,照射在雕塑上的角度多少,旗杆的位置在哪裡,都需要考慮到。”

除了冰墩墩 冬奧中這些公共藝術也值得被關注!

作品名稱:《一路風景·生命的律動》

作者:鄧樂(中國)

他将每一塊鏡面的彎曲角度設定為25度,這樣映在鏡面上的旗幟恰好能夠随着裝置旋轉産生上升的視覺效果。雕塑中包含十多個高逾5米的鏡面裝置,它們錯落地形成陣列式布局,以每分鐘轉一圈的速度緩慢轉動。為了達到最好的視覺效果,鄧樂使用計算機軟體進行模拟。“這是一件與環境共融、共振、共鳴的作品,它表達着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對體育的熱愛,也傳達着奧運精神的不朽。”

在延慶賽區主入口廣場上,有一棵8米高的“吉祥樹”格外顯眼,紅彤彤的樹冠,流線型的樹幹,遠遠看去像是一個飄動的中國如意結。

這是由藝術家塗啦啦創作的《張燈結彩》,作品上半部分是藝術化處理的冰壺;下半部分則由兩塊滑雪闆組成。塗啦啦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起初設想的是一個中國結造型,後來了解到延慶盛産油松,他便結合當地特色,将上半部分調整為由多個球體組成的樹冠。“每個球體代表不同國家的運動員,串聯起來好比全人類緊緊連在一起。”

除了冰墩墩 冬奧中這些公共藝術也值得被關注!

作品名稱:《張燈結彩》

作者:塗啦啦(中國)

他還把滑雪闆處理成流線型,一是與旁邊的國家雪車雪橇中心“雪遊龍”主線條相呼應,二是顯得更加靈動飄逸。

塗啦啦稱,從構思到創作完成,曆時2周。最緊張的階段,“連續30多個小時沒合眼。”

在通州區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中,呈現的是由藝術家張冕、郅敏創作的作品《舟》,這件作品的創作曆時一年多時間,由數千片陶瓷單體顆粒一顆顆安裝完成,每一片都是經過1350攝氏度的高溫手工燒制而成。

《舟》的陶瓷單體顆粒運用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色彩系統,以天霁藍主色、冰藍間色等藍色的漸變,作為不同顆粒的顔色來穿插、排布,用色共計19種。

除了冰墩墩 冬奧中這些公共藝術也值得被關注!

作品名稱:《舟》

作者:張冕、郅敏(中國)

郅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道:“陶瓷是中國傳統工藝,數千年來我們希望為冬奧會創作這樣的藝術作品:它既有着國際語言,也包含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

北京石景山遊樂園南廣場放置的作品是《新ET》,作品由意大利藝術家裡卡多·科德羅創作,把極少主義雕塑傳統和具象符号實作了完美的融合,藝術語言高度洗練,與周圍區域形成鮮明對比。

除了冰墩墩 冬奧中這些公共藝術也值得被關注!

作品名稱:《新ET》

作者:裡卡多·科德羅(意大利)

國家速滑館的内部也有一件作品,是藝術家任哲創作的《赤韌》,作品主體的東方武士周身為紅色,昂首目視前方。展現了不斷突破、挑戰自我的勇氣,身後不斷綿延的絲帶象征烈焰般燃燒的熱情與奧運進取精神的傳承。

觀衆可以把《赤韌》的作品結構分為兩部分來看:第一部分,是矗立在前的武士,名為“脊梁“。蛟龍藏匿,遊弋四海;伏龍奮躍,淩駕九天。武士昂然挺立,微微颔首呈蓄勢待發的姿态,身後則背負着重重龍影,無畏江山萬裡蒼莽,仍舊迎難而上;動靜之間,緩緩叙說一段忍辱負重的過去、和一種精神的覺醒:海納百川,當為國之胸懷,是四海之内皆兄弟;自強不息,當為國之脊梁,是為天地而立心。

除了冰墩墩 冬奧中這些公共藝術也值得被關注!

作品名稱:《赤韌》

作者:任哲(中國)

第二部分是武士身後的“絲帶”。武士的通體紅色,象征烈焰般的熱情;而“絲帶”則展現奧運的進取精神綿延不斷、傳承至今。将内心的堅韌與背後的汗水融于“冰絲帶“,兼具柔軟與剛毅,通過視覺語言向世界展現中華民族剛柔并濟的智慧以及冬季運動速度與激情之美。

藝術家期望觀衆在感受到冬季運動速度與激情之美的同時,永遠懷有一顆如“赤韌”般熱情、堅韌的赤子之心。

讓藝術為曆史留下最生動的形象記憶

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為冬奧會公共藝術委員會委員、策劃委員會主任,在接受《美術觀察》采訪時,他講到自己曾參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公共藝術作品征集,那時他還是團隊中的年輕一輩。

當時從全球征集的作品中挑選了100件雕塑作品,安置在奧林匹克中心區、朝陽公園等重要地點。其中有很多優秀的作品,能夠向大衆傳達奧運精神,表達北京“人文奧運”的理念,也展現了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對北京奧運會的關注和支援。在這當中積累了很多比較落地的經驗:比如,公共藝術項目從方案征集、學術研讨到作品創作、加工安放,是一個很龐大、綜合的工程。做雕塑就像建房子一樣,需要涉及類似打地基等很多具體的工作。

吳洪亮講到:公共藝術的基本特點是“為此地而作”,我們期待的與冬奧會有關的藝術作品,不僅能充分展現北京冬奧會願景和奧林匹克精神,也可以表達人與空間、建築與環境的關系。同時,冬奧會本身是一個全球性的大平台。在公共藝術征集活動中,我們也是想建構一個激發全球藝術家創作熱情、讓藝術家才華有充分展現機會的平台,讓藝術為曆史留下最生動的形象記憶。同時,也是想借此形成新的思考場域,讓中國公共藝術得到進一步的推進和創新。

是以在征集作品時強化了作品和具體地點的關系,突出在地性,注重思考作品的主題、風格、形象、尺度與人及曆史文脈的銜接。例如,《舟》這件作品用陶瓷單體元件組合成一葉方舟的結構,象征個體凝聚成更大的共同體。陶瓷制品原本大多在室内陳設,鮮少有放置在室外公共空間的大型瓷材料雕塑。其預選點位原本在北京冬(殘)奧村廣場區中心綠地,但後期選擇了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的瀕水環境,以适應該作品的形态和意象。同時,作品本身也做了相應調整,其整體形态更趨于平緩,與水面更吻合。

此外,如首鋼園區三号高爐東南側綠地的《No.3來自另一個平行宇宙的單闆滑雪運動員》,由廣州的年輕藝術家肖鵬創作,二次元形象的單闆滑雪運動員從天而降,其背後是一隻沉寂已久的鋼鐵巨獸,腳下的蒸汽爐仿佛一個時光傳送機,彰顯着曆史,也連接配接着未來。任哲的《赤韌》塑造了一個拿着冰刃的武士形象,武士一向是他創作的關注點。這件作品的武士背後布滿用光纖做成的“冰絲帶”,整個作品呈現一種具有光感的、烈焰般的紅色,很有科技感。

在吳洪亮看來,公共藝術是公共資源,它也是一種進行情感交流的方式,會在潛移默化中将審美意識融入生活,其實對體育運動意識的推動也是一樣的道理。很有可能一個表現滑雪的雕塑,未來就會影響、帶動一個熱愛滑雪運動的小孩子。這就是一個城市給人帶來興趣感很重要的方面,也可以視作是城市總體精神化訴求的目标。

更為重要的是想讓冬奧會的公共藝術能面向更廣泛的群體,不僅在此地,與中國人交流,同時也能與全世界接觸。在這當中,我們不必刻意去塑造中國人的樣子、刻意運用中國的符号。因為你是中國人,帶有中國人的基因,或者說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在一個特殊的時間點,做了這些事情,做得夠優秀,那就是在傳播國家形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