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冬奧會|記者手記:風度、專注、沉澱——我們為何喜愛冰壺

作者:新華社用戶端

新華社北京2月12日電(記者馬思嘉)沒有淩空飛翔、傲視雪山的澎湃熱血,也沒有腳尖點冰、翩若遊龍的唯美夢幻,更沒有飛身搶奪、激烈碰撞的刺激過瘾——在北京冬奧會揭幕前就開始比賽直至冬奧會閉幕當日才收兵的冰壺,究竟有何看點?

北京冬奧會|記者手記:風度、專注、沉澱——我們為何喜愛冰壺

2月2日,北京冬奧會冰壺混雙循環賽在北京國家遊泳中心“冰立方”開賽。新華社記者王婧嫱攝

參與冰壺項目報道前,就收到一些“慰問”:“冰壺有啥看頭?”“從早到晚,沒意思。”“老年人看的。”就連中國混雙冰壺隊隊員淩智在推薦混雙項目時都半開玩笑地說:“混雙比賽好看,節奏快、大比分多,觀衆不遭罪。”言下之意,常見的四人組冰壺比賽耗時長,觀衆可能“遭罪”。

冰壺四人組比賽,每場10局,時長約150分鐘,每局都是競技雙方智慧與技巧的激烈博弈。看冰壺,如同看一場“冰上國際象棋”——沒有耐心,看不了冰壺;沒有專注,看不懂冰壺。如能全心投入,人在局中,内心必定波瀾起伏,看到着急處還會熱得脫下羽絨服。

據現有史料記載,冰壺運動起源于16世紀的蘇格蘭。想象中,應該是一群穿着花呢格子裙的人在冰上溜石頭,看誰能把對方的石頭打走,自己留在大學營。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通路蘇格蘭珀斯期間迷上了冰壺,成立了皇家蘇格蘭人冰壺俱樂部,這項運動便成為“貴族運動”。

北京冬奧會|記者手記:風度、專注、沉澱——我們為何喜愛冰壺

2月11日,中國隊選手許靜韬在與丹麥隊的比賽中執壺。新華社記者曹燦攝

“貴族”,首先得有風度。運動員們嚴格恪守“冰壺精神”,包括“為勝利而戰,但從不貶低對手”“甯願輸也不願不公平地赢”。冰壺賽場的裁判存在感最弱。我見到裁判亮相隻有一種情況,就是肉眼難以分辨出哪一隻壺更近圓心,需要裁判拿特制大圓規去測量。

每次在混采區詢問獲勝選手如何看待自己的勝利時,他們往往會說:對手打得非常好,自己不過是利用了對手的失誤而已;失利一方則會說:能和這樣厲害的對手比賽,深感榮幸。

總而言之,一名優秀的冰壺運動員首先要有崇高道德,既要有競争意識和奪冠信心,也要尊重競争對手,勝不驕,敗不餒。

在混雙比賽中過關斬将、以11連勝取得金牌的意大利混雙組合中,女将康斯坦丁尼在奪冠中起到更關鍵的作用,她的教練對她的評價是“聰慧、情緒穩定、人品好”;中國混雙組合淩智/範蘇圓敗給美國隊後,反而微笑恭喜對方,并贈予對方小禮物。

北京冬奧會|記者手記:風度、專注、沉澱——我們為何喜愛冰壺

2月5日,中國隊選手範蘇圓(左二)、淩智(左三)與美國隊選手克裡斯托弗·普利斯(左一)、維多利亞·珀辛格在賽後合影。新華社記者王婧嫱攝

看冰壺的人需要專注,打冰壺的人更需要專注。每當細看冰壺投手的眼神,我都情不自禁被吸引——目标專一,心無旁骛,完全進入“心流”狀态。“我很享受比賽”——這句話在混采區被各國選手用各種語言說了無數遍,無論輸赢。

是以,看冰壺常常讓我感到“治愈”——忘記外界壓力,努力專注并享受當下。

專注來自熱愛,熱愛促進專注。加拿大冰壺女隊傳奇隊長瓊斯以47歲高齡登上奧運舞台,她說:“我發自内心地熱愛冰壺,無論是這項運動本身,還是它帶給我的(東西)。打冰壺讓我感到永遠年輕。”是以,她在這項運動上才有了三十多年的堅持和舉世矚目的成就。

傷病、年齡對冰壺運動員來說不是問題。恰恰相反,年齡賦予冰壺運動員更多閱曆和沉澱,讓他們在賽場更加從容。中國冰壺女隊隊長韓雨說:“我們發揮不穩定,這是年輕隊伍最大的問題,每一場比賽對我們來說都是學習的機會,在奧運賽場我們都在成長。”

北京冬奧會|記者手記:風度、專注、沉澱——我們為何喜愛冰壺

2月10日,中國隊選手韓雨(後)、董子齊(前左)、王芮在與丹麥隊的比賽中。新華社記者周密攝

中國男隊隊長馬秀玥是典型的“在自律中沉澱自我”。很多次,他都夢想站上奧運舞台,于是堅持練書法、寫日記、健身、規律作息。在沉澱中,他變得更加優秀、堅韌,不僅參加奧運,還是以隊長身份。

加拿大男隊隊長古休在2006年都靈冬奧會以耀眼表現奪金,彼時二十多歲的他“感到世界就在自己指尖,一定會取得更多枚奧運金牌”。未曾想,下一次站上冬奧舞台,是在16年後。

“16年前,我做事沖動、缺乏耐心,更多憑着本能。如今,我在打冰壺時更加沉着、耐心,也明白能站在奧運舞台本身就是榮耀,不是拿不到金牌就世界末日了。”

編輯:劉陽、黃緒國、季嘉東、張雨萌(實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