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生活中,請遠離那些從不發脾氣的人,他們很“危險”

作者:航天器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大部分人都有趨利避害的心理,雖然我們深知不同的人性格存在着差異,但我們仍然更願意選擇與那些性格友善的人接觸,同時會盡可能遠離那些有暴力傾向的人。但很少有人能夠意識到,那些不經常發脾氣的人,才是不值得我們深交的人。

喜怒哀樂是人類的正常情緒,在遇到某些我們難以接受的事情時,大部分人都會出現明顯的情緒波動,做出高興或憤怒的反應。

負面情緒有時候會影響到其他人的心情,是以我們都會盡可能遠離這類喜歡發脾氣的人,有一部分人會将暴躁易怒當成某種性格缺陷。

心理學:生活中,請遠離那些從不發脾氣的人,他們很“危險”

但心理學家卻提出了與之相反的理論,并且認為那些不喜歡發脾氣的人,才是不值得我們交往的人。在心理學概念中,情緒主要是指一個人在受到外部刺激後,内部思維的一種變化。

那些我們覺得脾氣比較好的人,通常能夠在大多數情況下,表現出較為平和穩定的情緒。

當然每個個體都存在差異,是以在同樣的環境中,不同的個體也會做出不同的反應。有一些人的思維比較敏感,遇到極其微小的變化也會反應強烈。

心理學:生活中,請遠離那些從不發脾氣的人,他們很“危險”

我們常常說這類人過于情緒化,這是因為他們的思維狀态很容易受到自身情緒的影響,在情緒變化較為強烈的時間段,他們甚至有可能會失去正常的理智,或是長時間陷入到某種較為消極的思想狀态中,給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帶來困擾。

但是我們并不能淺顯地認為情緒化是一種錯誤的表現,畢竟人都是有血有肉的,而不是冷冰冰的程式或機器,正是因為我們擁有不同的情緒,才能夠和其他人進行有效的社交。

情緒的變化帶給我們強大的共情能力,以至于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内和一個陌生人産生心靈上的共鳴。

心理學:生活中,請遠離那些從不發脾氣的人,他們很“危險”

仔細觀察我們和朋友的交往模式,就可以很快地發現這個問題。我們最初與朋友相識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客客氣氣的,無論是說話還是分享物品,都會盡可能保持一定的距離,擔心自己的行為會給其他人帶來困擾。

但當我們與朋友的關系逐漸親近後,我們反而會變得更加随意,有時甚至會刻意打趣開朋友的玩笑。

這也就是說我們在遇到陌生人時,會盡可能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實想法,這是一種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

心理學上将這種現象稱為人格面具(Personality mask),因為我們不敢在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真實想法,隻好以這種方式幫自己樹立起一個較為和善的形象。

心理學:生活中,請遠離那些從不發脾氣的人,他們很“危險”

從某些角度來說,這時的我們都是虛僞且謹慎的,但相對的,這種行為可以更好地保護我們,不讓我們輕易将弱點暴露在其他人面前。

從社會層面來看,這種看似虛僞的行為,反而是我們作為一個個體,适應周圍環境的結果。

為了能夠讓我們作為一個集體共同生活,每個人都不得不隐藏一部分自己的真實性格,與其他人進行磨合。

當然無論是哪種情況,大部分人都會選擇較為友善和諧的人格面具,隻要其他人能夠取得他們的信任,他們就可以迅速向對方敞開胸懷,分享自己内心的真實想法。但有一些人卻異常謹慎,從來不願意展示自己的真實人格。

心理學:生活中,請遠離那些從不發脾氣的人,他們很“危險”

這類人總是在他人面前維持一個較為良好的形象,卻喜歡在背地裡使用手段為自己争取利益。

在進行埃裡克森人格調查問卷時,這一類人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出他們往往具有較高的掩飾性。簡單來說就是他們具有很強的情緒控制能力,不會輕易将喜怒哀樂表現在臉上。

換句話來說,我們也可以用有城府,或善于僞裝這樣的詞來形容這類人,因為他們在面對自己厭惡的認識,也能夠表現出友善的一面,甚至讓對方根本意識不到這一點。

對于普通人來說,和這樣的人深交是極具危險性的,因為我們并不清楚對方的真實想法。

心理學:生活中,請遠離那些從不發脾氣的人,他們很“危險”

或許在你看來你們已經成為了無話不談的朋友,但在他心中你隻是一個暫時有利用價值的對象罷了,當某一天你徹底失去可以利用的價值時,他們就會毫不猶豫的将你抛棄。

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經剖析過人類的心理,并将其分為自我(self)、本我(ID)、超我(superego)三個部分。

其中本我的概念就是指一個人内心深處的欲望,結合這個理論來看,那些不輕易發脾氣的人更像是将内心中的本我壓制了起來。

但這些被積累起來的情緒并不會輕易消散,如果長時間無法得到釋放,負面情緒便會對人産生影響,并在未來的某一天出現井噴式的爆發。

簡單來說就是那些看起來不會輕易發脾氣的人,很有可能會在某一天做出非常極端的行為。

心理學:生活中,請遠離那些從不發脾氣的人,他們很“危險”

其實我們應該以更加客觀的态度看待發脾氣這件事情,壓制負面情緒并不是最佳選擇。

而在進行人際交往時,我們也應該盡可能遠離這類人,避免對方因為情緒的波動而對我們産生傷害。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衆号: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