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帝師的四世孫将數百件文物捐給美國,他說:中國無法保護文物

要想真正了解一個國家的曆史,除了研究文字資料之外,也不能放過珍貴的曆史文物。中國擁有幾千年的發展曆史,在漫長的中國文明發展史中,很多珍貴的東西都被保留下來。四大發明的存在證明了中國人的聰慧,造紙術更是造福了全世界,我們之是以能确定這些東西都是中國的,憑借的不是史書上的文字,而是考古學家們發現的證據,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各種文物。

清朝帝師的四世孫将數百件文物捐給美國,他說:中國無法保護文物

大陸現存的文物中,有些具有實際價值,比如說能證明中國人發明了各種東西的物件。還有的具備的是文化價值,比如中國唐代瓷,瓷器的形狀和上面的花紋都能展現當時唐代工匠們高超的技術和審美。

不管哪種文物,對于國家來說都十分珍貴。中國存留的文物數目十分可觀,但是有很多也在戰争中遺失。自新中國建立以來,黨中央一直在不留餘力地尋找這些遺落在外的文物。許多文物幾經輾轉流落到了國外,中方隻能嘗試用錢将其買回來。

清朝帝師的四世孫将數百件文物捐給美國,他說:中國無法保護文物

雖然要付錢買回本屬于大陸的文物這種事聽着很荒唐,但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很多文物中國用錢都沒辦法買回來,隻能眼睜睜看着它們在國外不斷展出。許多文物因為戰争原因流落國外,這是不可抗力,最讓人生氣的是,曾經有中國人将文物捐獻給了其他國家,還說中國保護不了這些文物。

清朝末期是中國近代史上政治最黑暗的一段時期,慈禧掌權專政大肆斂财,底下的官員有樣學樣,腐敗成為一種常态。這時候中國偏偏還面臨着強大的外敵,過慣了安穩日子的朝臣們可不想在這時候發生戰事,于是大部分人都支援“避戰自保”政策。隻有以禮部侍郎志銳和“南通才子”張謇為主的一批人提出要“以戰止戰”。

清朝帝師的四世孫将數百件文物捐給美國,他說:中國無法保護文物

這批人後來被稱為南派清流,上司人是光緒帝的師傅翁同龢,除了力主驅除外敵,他在朝堂上多次揭露當時清廷中存在的弊政,痛斥慈禧奢靡無度的生活習慣。不過翁同龢雖然有自己的政治志向,但自己也不是清官,他作為兩朝帝師,賣官鬻爵的事情沒少做,是以攢下了豐厚的家底。

他收集的這些文物一代代傳下去,最後落到了第五世孫的翁萬戈的手中。那麼這些文物中都有些什麼東西呢?唐開元年間精寫本《靈飛六甲經》就是翁萬戈家族收藏的最早的精品之一,除此之外,各種明清時期的書法字帖更是不計其數,随便拿出來一件都能在古玩界引起震動。

清朝帝師的四世孫将數百件文物捐給美國,他說:中國無法保護文物

這些家藏傳到了翁萬戈手中,他很早就加入了美國籍,一直在美國留學。他曾經在上海居住過,但因為當時正逢戰亂,為了保護好這些家藏,他離開中國去了紐約。對于他來說,家藏的安全比什麼都重要,而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确的。這些家藏被帶到紐約之後,避開了戰火,得以完好儲存,這一切都要多虧翁萬戈當時的果斷抉擇。

其實很多家中收藏了文物的人,最後都會選擇把文物捐獻個國家,原因無他,國家能為這些文物提供最好的保護。而早年的時候翁萬戈一點要将家藏捐獻的想法都沒有,從現實層面來說,他這種行為也是可以了解的。畢竟當時中國面臨着内憂外患,在文物保護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全國範圍内規模大一點的博物館都沒有幾座。

清朝帝師的四世孫将數百件文物捐給美國,他說:中國無法保護文物

但新中國成立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黨中央在全國各地找回那些遺失的文物,并且将所有被找回的文物平均配置設定到全國各地的博物館好好儲存。而翁萬戈做出了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決定,他将家藏捐贈給了波士頓博物館。這批捐贈文物一共有183件,其中有130幅畫作,31幅書法、18件拓片和4件織繡品。

這個消息傳回中國之後,舉國嘩然。對于翁萬戈來說,這個決定不是一時心血來潮,他在之後的十年中斷斷續續還捐贈了不少文物。當被問及為什麼做出這樣的選擇時,他表示守護家藏是自己一生的任務,而捐贈給波士頓博物館也是因為在那裡文物能得到很好的保護。

清朝帝師的四世孫将數百件文物捐給美國,他說:中國無法保護文物

他這番話雖然沒有明說,但大家都能聽出其中包含着他覺得中國保護不好這些文物的意思。之後中國試圖用錢買回這些文物,經過很長時間的遊說,總算以45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了542冊宋元明清的古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