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了2021年大陸汽車出口資料。據統計2021年,大陸汽車出口201.5萬輛,占汽車銷售總量的比重為7.7%,創造汽車出口曆史新高,同比去年更是上漲超過1倍。

能夠在疫情反複,對外貿易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全球經濟進入動蕩變革期的2021年,創下汽車出口量的曆史新高。背後離不開一群緻力于“走出去”的國産車企所付出的努力。
上汽集團
去年上汽集團在海外市場共計銷售69.7萬輛,中國出口為59.8萬輛,海外基地産銷9.9萬輛。其中銷售主力的MG品牌海外銷量高達36萬輛,成為中國單一品牌海外銷量冠軍。
而旗下的上汽乘用車以“29.07萬輛、同比增長68%”的成績,獲得2021年中國汽車品牌海外銷量的冠軍寶座。據了解,現階段的名爵品牌其輻射範圍已包含全球60多個國家,并在全球17個國家進入單一品牌前十。
名爵品牌之是以能在海外市場取得好成績,一方面是源于其自帶英倫血統,海外市場接受度高。
另一方面則是抓住新能源發展機遇,同步在海外推出新能源産品,包括MG6 PHEV、純電動 MG EZS、MG 領航 PHEV 等車型,在硬體方面都得到當地權威機構的認可,其中純電動 MG EZS 更成為歐洲首款 E-NCAP 五星安全的純電動小型 SUV。
為了進一步鞏固國産車企出口的“霸主”地位,上汽集團已經确立了未來5年的海外業務目标:即2020年沖擊50萬輛;2022年實作60萬輛;到2025年,希望可以達成100萬輛的裡程碑。
前兩項目标已經達成,按照此趨勢2025年的100萬銷量也是很有希望。
奇瑞汽車
對比在國内市場的低調,奇瑞在海外市場可謂風生水起,其已是五次獲選“中國企業海外形象20強”的汽車企業。
在海外投資建立了10個生産基地,經銷商數量超過2000多家,實作對俄羅斯、伊朗等市場的布局,覆寫的範圍涵蓋亞、歐、非、拉丁美洲等80多個國家與地區。
除了銷量王牌瑞虎系列(瑞虎8還曾在海外的權威汽車評選軟體中,被評為年度 SUV 和最佳 SUV),旗下的捷途子品牌在2019年邁出了整車出口的第一步。星途子品牌的攬月和淩雲車型也順利打入俄羅斯高端市場。
而且有一點需要說明奇瑞海外車型的售價普遍比國内版本高,側面反應奇瑞走出去的政策獲得階段性成功。
此外針對海外出口,奇瑞還提出了“雙50”戰略,即計劃到2025年實作出口50萬輛,出口額50億美元。
長城汽車
長城在去年海外銷售突破 14 萬輛同比增長 103.7%。哈弗和長城皮卡兩個品牌是長城在海外市場的基石。
其中皮卡系列去年在海外累計銷量超4萬輛。并且旗下的長城炮在澳洲地區 A-NCAP 最新标準下獲得五星評級,成為首個在A-NCAP全新測試标準下獲得五星評級的中國汽車品牌。
長城也算得上是第一批走出去的自主車企,其出口史可以追溯至上世紀90年代。截至目前長城在海外累計銷售超90萬輛,累計出口超170個國家和地區。
此外,以保定總部為核心,長城已先後在法蘭克福、洛杉矶、橫濱等地建立了海外研發中心,形成國内13大全工藝整車生産基地、4大海外全工藝生産基地和5大海外KD工廠。
而在較早之前,長城汽車在巴西聖保羅州舉行“巴西工廠交接暨戰略釋出儀式”。按照計劃該工廠将于2023年投産,年産能10萬台。
并同步釋出了巴西市場戰略,未來3年将在巴西投放10款100%搭載新能源動力産品,包括4款純電動汽車和6款混動汽車;未來10年将投資超115億元,用于深化當地産業鍊,布局生态科技。
吉利汽車
至于吉利别看其去年隻有11萬輛的出口體量,但在可預見的将來其很有可能成為自主品牌在海外的支柱。
原因就在于其擁有豐厚的外資底子,先後“插足”瑞典沃爾沃汽車、英國倫敦計程車公司、英國路特斯汽車、馬來西亞寶騰汽車、德國戴姆勒集團。如此一來就能夠有助其快速在海外市場布局。
就正如身上有着沃爾沃基因的領克品牌,在2020年9月開啟了“歐洲計劃”;10月份,首家歐洲線下體驗店在阿姆斯特丹開業;2021年1月哥德堡線下體驗店亮相。2021年起,已有多批次全新領克01 PHEV整車出口歐洲。
的确出口量翻倍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也由此說明國産車在海外的競争力日益提升。
而根據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委托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編制的《中國汽車貿易高品質發展報告(2019)》顯示,綜合國内市場規模、國内市場占有率、成本水準以及價格水準等名額來看,中國汽車産業國際競争力已超過南韓。
但必須認清一點就是與德國、日本和美國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而且出口的流向還是以亞非拉開發中國家為主,出口的車型大多是迎合開發中國家需求的中低端車型。而長期向開發中國家導入低端車型會導緻出口産品結構的不均衡。一旦低端車型在海外喪失成本效益優勢,很容易就會“敗走海外”。
是以合理且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出口模式應該是,同時兼顧開發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低端車型與高端車型兼而有之。
據統計,去年201.5萬輛的出口量中新能源汽車占比就超過15%,達到31萬輛,同比增長304.6%。
從内部來看,從“十三五”時期開始,新能源企業獲得空前發展,包括各種福利政策的出台直接激發了消費者對于新能源車型的購買欲望。
從2015年開始大陸新能源汽車銷量就是全球第一。雖然補貼逐漸退坡會對銷量造成一定影響,但車企也在通過提升車型的智能化水準,讓整車的附加價值提高以此彌補補貼退坡留下的價格空檔。
而《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2021-2035)》中提出的“2025年大陸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占比達到20%”的中期目标,也有望在今年提前實作。
從外部看,節能減排并非隻是大陸的目标,而是全球所有國家都要面對的,各國也在持續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的扶持力度。近年來也可以看到有越來越多的車企制定了全面停售燃油車計劃的時間表。是以新能源無異就是未來汽車市場當之無愧的主角。
而得益于前期的大力扶持,目前大陸已建立起較為完整的電動車産業鍊。與此同時,競争激烈的國内新能源汽車市場也拉高了新能源汽車的成熟度。
現階段的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無論是智能化、續航、安全性能都處于世界一流水準。
是以相比燃油車,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車型有更充足的底氣進入發達國家。目前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車型的足迹已經走過英國、挪威、德國、法國、比利時、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地。
并且除了有高端電動車型應對發達國家消費者的高質要求,還有滿足“一帶一路”沿線開發中國家消費者的低價需求的低速電動車。
是以整體而言,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車型比海外主流品牌的新能源車型更具競争力。而新能源汽車也将是未來自主品牌在海外成為一方之主的重要武器。
過去30年大陸企業在創新國際化過程中制定了三步走的計劃。最初的走出去,中期的走進去,後期的走上去。
走出去指的是通過鋪點式海外經營在海外站穩腳跟。
走進去是指通過連線式海外經營推動技術內建,并且要融入國際市場,按國際慣例辦事。
走上去指的是通過織網式跨國經營來促成技術引領,做海外市場的上司者。
而目前大陸自主車企在海外市場的步伐各不相同,有的還在謀劃如何走出去,有的在向走出去到走進去階段邁進,有的則在攻克最難的走上去階段。
但無論是處于哪種階段,隻要持續在海外市場耕耘,在海外市場獲得影響力,才能提升國産汽車的整體印象,真正将國産車的品牌推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