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冬紅說:“我想給媽在村裡蓋個别墅,大概花30萬。”丈夫說:“媽養你不容易,這是應該的。”‘媽’是王冬紅的養母胡杏珍,一

作者:臨七月

王冬紅說:“我想給媽在村裡蓋個别墅,大概花30萬。”丈夫說:“媽養你不容易,這是應該的。”‘媽’是王冬紅的養母胡杏珍,一個70多歲的農村婦女。

90年代,安徽嶽西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還很嚴重,很多女嬰被生下來就被遺棄。王冬紅就是其中的一個被,她出生四十多天,被遺棄了六次,最後49歲的胡杏珍把她抱回家裡。

那時候胡杏珍兩口子非常困難,沒有自己的孩子,他們夫妻曾經收養過一個孩子,2歲半夭折了。對于收養這個女孩,丈夫開始并不太同意,但胡杏珍看到孩子很喜歡,堅決要留下來,丈夫也就妥協了。

兩人的生活條件很艱苦,根本買不起奶粉,胡杏珍就自己熬米湯,熬成米漿一口一口喂給孩子。他們給孩子取名叫王冬紅。

胡杏珍靠着撿破爛補貼一些家用,雖然日子過得艱苦,但一家三口兒也算有說有笑,充滿了歡樂。然而,王冬紅四歲時,養父在打工時,在一次施工中摔下來,導緻癱瘓,隻能卧床在家裡休養。

53歲的胡杏珍,沒有文化沒有技術沒有生活來源,還有一個四歲的孩子,再加上丈夫癱瘓,感覺天都塌了。她一邊照顧癱瘓的丈夫,一邊照顧四歲的孩子,面臨着巨大的生活壓力。那時候她天天夜裡哭泣,甚至想要尋短見,但是看到4歲的女兒,她放心不下,她隻能挺住,慢慢地熬過了那段時間。

丈夫癱瘓在床18個月後離世,家裡的生活更加困難。母女兩個沒有收入來源,胡杏珍就去撿破爛補貼家用,勉強維持母女倆人的生活。後來她把女兒送進學校,靠着種地和撿廢品,一點一滴給女兒攢學費,就這樣一直到女兒國中畢業。

女兒國中畢業後,就去餐館打工掙學費,直到開學她們還沒有湊齊學費。一天,王東紅國中的班主任到餐館去吃飯,遇到了王東紅。問她為什麼不去上學?她把自己的情況告訴老師。老師幫她申請了社會資助,湊齊了學費,王東紅再次回到高中校園。後來,女兒靠着勤工儉學和助學貸款,完成了自己的學業。

胡杏珍總是對女兒說,我們一定要記住幫助過我們的人。女兒也牢記在心,每年都會探望曾經幫助過他們的人。

王冬紅的人生越走越順利,在縣城結婚成家,做起了生意,在縣城買了房子安了家。她一直惦記着媽媽胡杏珍,幾次邀請媽媽跟他們一起生活。

可是,在農村生活習慣的胡杏珍,每次到了女兒家裡,都急匆匆地想要回家。偶爾在女兒家裡睡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也是要回家。她總是說“我住不慣縣城裡的房子,不如老家的房子睡得安穩。”

媽媽已經70多歲了,王東紅夫妻很不放心她,再說家裡的房子已經是幾十年的老舊房屋了,屬于危房。王東紅跟丈夫商量,“我們出錢給媽媽在村裡蓋個别墅吧,我們回家住的也友善,媽媽住着也放心。”丈夫表示同意。

于是夫妻兩個開始張羅着給媽媽建别墅。 一樓是客廳、廚房、卧室、廁所,二樓有五間寬敞的卧室,房子設計得既寬敞又氣派,胡杏珍老人樂得合不攏嘴。每天一大早,她都會來新房工地給勞工們燒水、收拾,忙得不亦樂乎。村裡的人看見,都誇胡杏珍有福氣,養女給蓋小别墅,比親閨女還親。胡杏珍老人說“自己從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住上别墅。”

他們總共花了30多萬,按照最高标準蓋成了二層别墅。 小别墅落成辦酒席那天,村裡人來了一大半。大家都誇贊胡杏珍養了一個好女兒。面對誇贊,王冬紅直言:“她養我小,我養她老,這是天經地義的事。”王冬紅說,老房子已經破敗,以前媽媽看别人家蓋新房都很羨慕,“她有這個心願,我就應該幫她實作。”

村裡人一說起胡杏珍的養女,都豎起大拇指。“這孩子很優秀,能幹,而且孝順,每天都回家看媽媽。”

如今,70歲的胡杏珍在家仍閑不住,每天去山上挑柴、種菜,還養了雞。她越來越粘女兒,偶爾還像小孩一樣耍性子。“她愛吃豬油,我買花生油她不吃,她說不吃豬油身上沒勁,我拗不過她。”王冬紅說,如果哪天她沒有回家,老人也會發脾氣。“她年齡大了,跟我們的觀念相差很大,我都盡量滿足她。她救了我一命,我就要照顧好她,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臨七月一個自己生活艱難的底層農村婦女,敢于從自己的嘴裡摳出一口食物養活了一個棄嬰,承擔起照顧一個生命的責任,胡杏珍了不起。“隻要有我一口吃的,就不會讓你餓死”,胡杏珍做到了。雖然她能力有限,不能給女兒好的生活條件和教育,但是給了女兒無價的愛。

在她的影響下,女兒知恩圖報,回報給媽媽更多,讓媽媽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胡杏珍值得,王冬紅好樣的。俗話說:生身之恩大于人,養育之恩大于天,不知道當初狠心遺棄王冬紅的親生父母,如今是否後悔呢?

王冬紅說:“我想給媽在村裡蓋個别墅,大概花30萬。”丈夫說:“媽養你不容易,這是應該的。”‘媽’是王冬紅的養母胡杏珍,一
王冬紅說:“我想給媽在村裡蓋個别墅,大概花30萬。”丈夫說:“媽養你不容易,這是應該的。”‘媽’是王冬紅的養母胡杏珍,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