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号: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這是名句,運用在茶具圈,同樣适用。
翻開飲茶的曆史書,你會發現,茶具同樣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講究。
古人喝茶,注重“配色”差異。
唐朝的主流是喝蒸青團茶,茶湯是綠的。
綠色的茶湯配上青瓷的茶具,更能相得益彰。
宋朝是團茶點茶,追求茶湯表面要有一層白色的乳沫。
素潔的白色,剛好與黑色形成反差。
是以宋代人在喝茶時,愛用建窯黑瓷。
用建盞端着一碗茶水,連茶帶沫一齊吃下,是當時的“高配”喝茶姿勢。
等到明朝,在朱元璋廢團茶興散茶後,為了友善觀察葉底和明辨茶湯狀态,白瓷逐漸成為茶具圈的主流。
至此唐朝的煎茶,宋人的點茶,逐漸成為曆史。
在散茶興起後,直接燒水泡茶轟轟烈烈普及開來,延續至今。
雖說泡茶是喝茶主流,但在早春、深秋、寒冬之際,天氣較冷,煮上一壺茶,感受古色古香的煮茶魅力,不失為極好的飲茶調劑。
提到泡茶和煮茶的差別,在很長時間裡,不少茶客都會存在一個疑惑。
煮茶和悶泡不是一回事嗎?
為什麼說老白茶可以煮,但又不能悶泡?
其實,悶泡和煮茶之間,方方面面都存在差距。
《2》
第一,茶具不同
煮茶時,少不了各式煮茶壺。
現代生活裡,煮茶壺以玻璃壺為主,友善又簡單。
茶壺的容量大小不一,從400毫升,到600毫升,直至超過1L的壺,比比皆是。
和古代流行的風爐煮茶不同,現代生活裡,用電陶爐煮茶更友善。
但為了追求古風,用炭火爐加熱,未嘗不可。
泡茶時,茶具選擇更豐富。
玻璃杯、馬克杯、飄逸杯、快客杯、保溫杯、蓋碗、茶壺等,任君所選。
廣義上,隻要是能裝水的杯子,就可以用于泡茶。
但按照用法的不同,上述茶具可分兩大類。
一是支援茶水分離的,比如蓋碗、茶壺、快客杯。
一是不支援茶水分離的,比如玻璃杯、馬克杯、保溫杯。
通常,使用“茶水分離式”茶具沖泡時,不建議悶泡。
以蓋碗泡茶為例,直接快出水便是,在茶味沒有泡淡前,都不需要坐杯悶泡。
而使用玻璃杯等“茶水不分離式”工具泡茶,投茶量不宜多。
并且,要注意盡早喝完,以免泡出來的茶湯滋味過分濃郁!
《3》
第二, 茶水比例不同
閑來無事時,煮一壺茶喝。
很多時候,煮茶是一種比較省茶的喝茶方式。
僅需少量幹茶,便能煮出一大壺茶湯。
投茶太多反而不妥,會将茶味煮濃。
煮老白茶時,适宜的茶水比例如下:
往壺内加300-400毫升純淨水,投茶2-2.5克,綽綽有餘!
而泡茶不同。
玻璃杯、馬克杯、保溫杯泡茶時,前文已經提到,投茶量宜少不宜多。
在辦公場合,簡單用玻璃杯泡一杯壽眉新茶提神,僅需一小撮幹茶即可。
玻璃杯泡白茶的适宜茶水比,大約是200毫升水,配1-1.5克幹茶。
蓋碗沖泡時,黃金茶水比例是1:20。
用标準110毫升蓋碗泡茶,投茶5克是标準。
為了精準投茶,建議在茶桌旁備一把克秤,更為實用。
對比(蓋碗)泡茶和煮茶,它們之間的茶水搭配,大有文章。
煮茶時,茶少,水多。
泡茶時,茶多,水少。
适用的茶水比例不同,決定白茶可以煮,但不适合悶泡!
《4》
第三,水溫變化不同
煮茶時,離不開加熱源。
可以用電陶爐。
可以用适合戶外的酒精爐。
可以用複古風的炭爐。
亦或者,選擇爐和壺二合一的養生壺。
但不論如何,在啟動熱源,開始煮茶後,壺内的水溫會呈現逐漸上升趨勢。
燒沸後,在沒有關火前,會處于熱騰騰的保溫狀态,利于深層次的茶味釋放。
但泡茶時,水溫變化趨勢不同。
将水燒沸後,用沸水泡茶,往下注水刹那,沸水的熱量就在不斷失散、降溫。
注水完畢後,若是沒有及時倒出茶湯。
那麼,悶在蓋碗内的熱茶,溫度會不斷下降。
長時間悶泡後,面對一杯悶濃的、涼透的苦茶,根本讓人提不起喝茶興趣!
《5》
第四,茶葉選擇不同
對廚房小白來說,做一頓飯吃,隻要将各式食材煮熟、加點調味就可以出鍋。
但專業烹饪方式裡,炒、焖、燴、蒸、炸、烤、涮……
此中門道,大有文章。
喝茶也是如此,泡和煮擁有本質差别。
泡茶,水溫遞減。
煮茶在沒有停止加熱前,水溫遞增或者保持滾沸。
水溫變化不同,決定它們的茶味呈現大不相同。
泡茶喝,在不同沖泡次數下,茶香茶味呈現更為有序、全面。
而大壺煮茶時,茶味更像“一鍋出”的大鍋菜,在友善之餘,缺少了細膩的茶味層次。
為此,要參考大廚做菜的心得。
一塊肉該切薄且厚,一條魚該紅燒還是清蒸,在下鍋前要有所準備。
而喝茶時,有的茶适合煮,有的茶适合泡,有的茶既适合煮又适合泡。
要選對最佳烹饪方式,才能得到更好的風味。
市面上常見的茶類裡,綠茶、黃茶、茉莉花茶、清香型鐵觀音等,直接泡茶便是,不适合煮茶,不然會白白浪費它們的清新、清香風味。
即便是白茶,也不是所有茶都适合煮。
新白茶就不推薦煮茶。
另外,煮老白茶雖好,但面對品質出色、年份真實的優質老茶,在喝茶時更推薦用蓋碗沖泡。
等茶味泡淡後,再去煮葉底,将煮茶和泡茶綜合起來,不失為“一魚兩吃”的絕佳選擇。
最後,有的茶泡着喝,滋味平平,唯有高溫煮茶才能釋放出充足茶味。
比如,個别壓得特别緊、硬邦邦的磚茶、沱茶等。
按正常方式沖泡,滋味難以浸出,煮茶更能高效釋放茶味!
《6》
第五,煮和泡的流程不同
煮茶的步驟,大緻可分解為:
煮水、投茶、繼續加熱、倒出茶湯飲用等。
為了合理控制煮茶時間,推薦用熱水煮茶。
等壺内的水,加熱到大量冒泡後,再投幹茶。
投入幹茶後,稍等片刻,大約不到一分鐘時間,連茶帶湯一齊滾沸,便可關火。
此時,等滾沸的茶湯稍稍平靜下來,就可倒出茶湯飲用。
剩餘在壺内的熱茶,繼續放在電陶爐上保溫。
随時想喝了,再倒出來,很是友善。
而蓋碗沖泡時,大緻可以拆分為:
注水、浸泡、倒出茶湯。
快出水泡茶時,注水速度要快,合蓋出湯也要快。
倒出茶湯的過程要連貫、流暢、幹淨利落、徹底瀝幹。
嚴格算下來,從注水開始計時,到大部分茶湯倒出,不過短短7秒8秒。
内質豐富的老白茶,按快出水沖泡,至少可以泡出7、8沖濃淡适中、茶味豐富的茶湯。
而後還可以再坐杯,悶出幾泡尾水,徹底榨幹茶味。
煮茶時,少量的茶+大量的水。
基本煮上一壺,便會大量消耗茶味。
等到下一壺再續水煮茶時,滋味會明顯淡一些(類似玻璃杯泡茶)。
是以,在一壺茶煮好後,即便茶水不分離,繼續放在爐子上保溫,也不必擔心茶湯被悶濃變味。
但蓋碗泡茶不同,如果一開始就悶泡,會将原本可以泡出十來沖的茶味,一次性濃縮起來。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既影響耐泡度,也會将茶味悶濃。
總結來看,老白茶可以煮,但直接悶着喝,實在太浪費!
《7》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煮一壺熱茶,頗有風雅意境。
寒冷的天氣裡,圍爐煮茶,閑話家常。
這樣的畫面,特别暖心。
很多時候,煮茶适合慢生活,适合悠閑享受,适合慢慢打發時間。
而泡茶的運用範圍更廣。
時間匆忙,條件有限時,可以在辦公室随手泡上一杯,稍作放松。
用玻璃杯泡茶,潤喉解渴,屬于快節奏喝茶。
而按功夫茶的泡茶方式,用蓋碗逐次沖泡,細細慢品。
相對而言,屬于慢節奏的飲茶享受。
通常,為了合理利用茶味,好茶不能悶。
快出水泡茶,才是關鍵。
等茶味被大量消耗泡淡後,才需要依次延長坐杯時間。
快慢有序,張弛有法。
更能欣賞一杯茶帶來的美妙風采!
更多關于泡茶、煮茶的知識
白茶應該怎麼泡?是悶泡,是快出水,還是“前快後慢”?
十年老茶客總結的泡茶訣竅,蓋碗與茶壺,哪個更适合泡茶?
泡白茶3大坑,第一溫水泡茶,第二泡茶坐杯,第三坑你知道嗎?
白茶怎麼煮更好喝?村姑陳總結4大煮茶誤區,煮茶一點都不難
煮茶時,幹茶和葉底分别怎麼煮,村姑陳出招了,這樣煮茶好喝百倍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