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5點理由,道盡煮茶與悶泡的本質差別,太詳細了,收藏備用

作者:小陳茶事
5點理由,道盡煮茶與悶泡的本質差別,太詳細了,收藏備用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号: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這是名句,運用在茶具圈,同樣适用。

翻開飲茶的曆史書,你會發現,茶具同樣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講究。

古人喝茶,注重“配色”差異。

唐朝的主流是喝蒸青團茶,茶湯是綠的。

綠色的茶湯配上青瓷的茶具,更能相得益彰。

宋朝是團茶點茶,追求茶湯表面要有一層白色的乳沫。

素潔的白色,剛好與黑色形成反差。

是以宋代人在喝茶時,愛用建窯黑瓷。

用建盞端着一碗茶水,連茶帶沫一齊吃下,是當時的“高配”喝茶姿勢。

5點理由,道盡煮茶與悶泡的本質差別,太詳細了,收藏備用

等到明朝,在朱元璋廢團茶興散茶後,為了友善觀察葉底和明辨茶湯狀态,白瓷逐漸成為茶具圈的主流。

至此唐朝的煎茶,宋人的點茶,逐漸成為曆史。

在散茶興起後,直接燒水泡茶轟轟烈烈普及開來,延續至今。

雖說泡茶是喝茶主流,但在早春、深秋、寒冬之際,天氣較冷,煮上一壺茶,感受古色古香的煮茶魅力,不失為極好的飲茶調劑。

提到泡茶和煮茶的差別,在很長時間裡,不少茶客都會存在一個疑惑。

煮茶和悶泡不是一回事嗎?

為什麼說老白茶可以煮,但又不能悶泡?

其實,悶泡和煮茶之間,方方面面都存在差距。

5點理由,道盡煮茶與悶泡的本質差別,太詳細了,收藏備用

《2》

第一,茶具不同

煮茶時,少不了各式煮茶壺。

現代生活裡,煮茶壺以玻璃壺為主,友善又簡單。

茶壺的容量大小不一,從400毫升,到600毫升,直至超過1L的壺,比比皆是。

和古代流行的風爐煮茶不同,現代生活裡,用電陶爐煮茶更友善。

但為了追求古風,用炭火爐加熱,未嘗不可。

泡茶時,茶具選擇更豐富。

玻璃杯、馬克杯、飄逸杯、快客杯、保溫杯、蓋碗、茶壺等,任君所選。

5點理由,道盡煮茶與悶泡的本質差別,太詳細了,收藏備用

廣義上,隻要是能裝水的杯子,就可以用于泡茶。

但按照用法的不同,上述茶具可分兩大類。

一是支援茶水分離的,比如蓋碗、茶壺、快客杯。

一是不支援茶水分離的,比如玻璃杯、馬克杯、保溫杯。

通常,使用“茶水分離式”茶具沖泡時,不建議悶泡。

以蓋碗泡茶為例,直接快出水便是,在茶味沒有泡淡前,都不需要坐杯悶泡。

而使用玻璃杯等“茶水不分離式”工具泡茶,投茶量不宜多。

并且,要注意盡早喝完,以免泡出來的茶湯滋味過分濃郁!

5點理由,道盡煮茶與悶泡的本質差別,太詳細了,收藏備用

《3》

第二, 茶水比例不同

閑來無事時,煮一壺茶喝。

很多時候,煮茶是一種比較省茶的喝茶方式。

僅需少量幹茶,便能煮出一大壺茶湯。

投茶太多反而不妥,會将茶味煮濃。

煮老白茶時,适宜的茶水比例如下:

往壺内加300-400毫升純淨水,投茶2-2.5克,綽綽有餘!

而泡茶不同。

玻璃杯、馬克杯、保溫杯泡茶時,前文已經提到,投茶量宜少不宜多。

5點理由,道盡煮茶與悶泡的本質差別,太詳細了,收藏備用

在辦公場合,簡單用玻璃杯泡一杯壽眉新茶提神,僅需一小撮幹茶即可。

玻璃杯泡白茶的适宜茶水比,大約是200毫升水,配1-1.5克幹茶。

蓋碗沖泡時,黃金茶水比例是1:20。

用标準110毫升蓋碗泡茶,投茶5克是标準。

為了精準投茶,建議在茶桌旁備一把克秤,更為實用。

對比(蓋碗)泡茶和煮茶,它們之間的茶水搭配,大有文章。

煮茶時,茶少,水多。

泡茶時,茶多,水少。

适用的茶水比例不同,決定白茶可以煮,但不适合悶泡!

5點理由,道盡煮茶與悶泡的本質差別,太詳細了,收藏備用

《4》

第三,水溫變化不同

煮茶時,離不開加熱源。

可以用電陶爐。

可以用适合戶外的酒精爐。

可以用複古風的炭爐。

亦或者,選擇爐和壺二合一的養生壺。

5點理由,道盡煮茶與悶泡的本質差別,太詳細了,收藏備用

但不論如何,在啟動熱源,開始煮茶後,壺内的水溫會呈現逐漸上升趨勢。

燒沸後,在沒有關火前,會處于熱騰騰的保溫狀态,利于深層次的茶味釋放。

但泡茶時,水溫變化趨勢不同。

将水燒沸後,用沸水泡茶,往下注水刹那,沸水的熱量就在不斷失散、降溫。

注水完畢後,若是沒有及時倒出茶湯。

那麼,悶在蓋碗内的熱茶,溫度會不斷下降。

長時間悶泡後,面對一杯悶濃的、涼透的苦茶,根本讓人提不起喝茶興趣!

5點理由,道盡煮茶與悶泡的本質差別,太詳細了,收藏備用

《5》

第四,茶葉選擇不同

對廚房小白來說,做一頓飯吃,隻要将各式食材煮熟、加點調味就可以出鍋。

但專業烹饪方式裡,炒、焖、燴、蒸、炸、烤、涮……

此中門道,大有文章。

喝茶也是如此,泡和煮擁有本質差别。

泡茶,水溫遞減。

煮茶在沒有停止加熱前,水溫遞增或者保持滾沸。

水溫變化不同,決定它們的茶味呈現大不相同。

泡茶喝,在不同沖泡次數下,茶香茶味呈現更為有序、全面。

而大壺煮茶時,茶味更像“一鍋出”的大鍋菜,在友善之餘,缺少了細膩的茶味層次。

為此,要參考大廚做菜的心得。

一塊肉該切薄且厚,一條魚該紅燒還是清蒸,在下鍋前要有所準備。

5點理由,道盡煮茶與悶泡的本質差別,太詳細了,收藏備用

而喝茶時,有的茶适合煮,有的茶适合泡,有的茶既适合煮又适合泡。

要選對最佳烹饪方式,才能得到更好的風味。

市面上常見的茶類裡,綠茶、黃茶、茉莉花茶、清香型鐵觀音等,直接泡茶便是,不适合煮茶,不然會白白浪費它們的清新、清香風味。

即便是白茶,也不是所有茶都适合煮。

新白茶就不推薦煮茶。

另外,煮老白茶雖好,但面對品質出色、年份真實的優質老茶,在喝茶時更推薦用蓋碗沖泡。

等茶味泡淡後,再去煮葉底,将煮茶和泡茶綜合起來,不失為“一魚兩吃”的絕佳選擇。

最後,有的茶泡着喝,滋味平平,唯有高溫煮茶才能釋放出充足茶味。

比如,個别壓得特别緊、硬邦邦的磚茶、沱茶等。

按正常方式沖泡,滋味難以浸出,煮茶更能高效釋放茶味!

5點理由,道盡煮茶與悶泡的本質差別,太詳細了,收藏備用

《6》

第五,煮和泡的流程不同

煮茶的步驟,大緻可分解為:

煮水、投茶、繼續加熱、倒出茶湯飲用等。

為了合理控制煮茶時間,推薦用熱水煮茶。

等壺内的水,加熱到大量冒泡後,再投幹茶。

投入幹茶後,稍等片刻,大約不到一分鐘時間,連茶帶湯一齊滾沸,便可關火。

此時,等滾沸的茶湯稍稍平靜下來,就可倒出茶湯飲用。

剩餘在壺内的熱茶,繼續放在電陶爐上保溫。

随時想喝了,再倒出來,很是友善。

5點理由,道盡煮茶與悶泡的本質差別,太詳細了,收藏備用

而蓋碗沖泡時,大緻可以拆分為:

注水、浸泡、倒出茶湯。

快出水泡茶時,注水速度要快,合蓋出湯也要快。

倒出茶湯的過程要連貫、流暢、幹淨利落、徹底瀝幹。

嚴格算下來,從注水開始計時,到大部分茶湯倒出,不過短短7秒8秒。

内質豐富的老白茶,按快出水沖泡,至少可以泡出7、8沖濃淡适中、茶味豐富的茶湯。

而後還可以再坐杯,悶出幾泡尾水,徹底榨幹茶味。

5點理由,道盡煮茶與悶泡的本質差別,太詳細了,收藏備用

煮茶時,少量的茶+大量的水。

基本煮上一壺,便會大量消耗茶味。

等到下一壺再續水煮茶時,滋味會明顯淡一些(類似玻璃杯泡茶)。

是以,在一壺茶煮好後,即便茶水不分離,繼續放在爐子上保溫,也不必擔心茶湯被悶濃變味。

但蓋碗泡茶不同,如果一開始就悶泡,會将原本可以泡出十來沖的茶味,一次性濃縮起來。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既影響耐泡度,也會将茶味悶濃。

總結來看,老白茶可以煮,但直接悶着喝,實在太浪費!

5點理由,道盡煮茶與悶泡的本質差別,太詳細了,收藏備用

《7》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煮一壺熱茶,頗有風雅意境。

寒冷的天氣裡,圍爐煮茶,閑話家常。

這樣的畫面,特别暖心。

很多時候,煮茶适合慢生活,适合悠閑享受,适合慢慢打發時間。

而泡茶的運用範圍更廣。

時間匆忙,條件有限時,可以在辦公室随手泡上一杯,稍作放松。

5點理由,道盡煮茶與悶泡的本質差別,太詳細了,收藏備用

用玻璃杯泡茶,潤喉解渴,屬于快節奏喝茶。

而按功夫茶的泡茶方式,用蓋碗逐次沖泡,細細慢品。

相對而言,屬于慢節奏的飲茶享受。

通常,為了合理利用茶味,好茶不能悶。

快出水泡茶,才是關鍵。

等茶味被大量消耗泡淡後,才需要依次延長坐杯時間。

快慢有序,張弛有法。

更能欣賞一杯茶帶來的美妙風采!

更多關于泡茶、煮茶的知識

白茶應該怎麼泡?是悶泡,是快出水,還是“前快後慢”?

十年老茶客總結的泡茶訣竅,蓋碗與茶壺,哪個更适合泡茶?

泡白茶3大坑,第一溫水泡茶,第二泡茶坐杯,第三坑你知道嗎?

白茶怎麼煮更好喝?村姑陳總結4大煮茶誤區,煮茶一點都不難

煮茶時,幹茶和葉底分别怎麼煮,村姑陳出招了,這樣煮茶好喝百倍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