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組高樁故事是2017年正月十六在河南省魯山縣瓦屋街拍攝的。近兩年來,随着疫情的影響,所有娛樂活動春節幾乎沒有舉辦過,尤其是農村一些傳統的廟會、民俗表演等按下了暫停鍵。
據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瓦屋高樁故事傳承人馬公路介紹,瓦屋高樁故事自明朝開始到現在已經有四百多年的曆史。據有資料記載,到現在馬公路是瓦屋高樁故事第十代傳承人。
近年來,這一民間傳統文化項目表演難度越來越大,首先是資金和安全問題。
随着申遺的成功,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引導扶持和支援,馬公路對于高樁故事的發揚光大很有信心,目前正在培養這一傳統文化項目傳承人。
馬公路是文藝世家。他負責高樁故事設計、策劃和總指揮,老伴負責化妝,老兩口今年都已經七十歲了。從策劃到演出馬公路大概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
“高樁故事,又稱高裝古飾,起源于魯山縣的背孜、瓦屋,流傳寶豐、許昌、洛陽、南陽、平頂山等周邊區域。高樁故事系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融入力學、美學、戲曲、魔術、雜技等藝術元素,集神秘、刺激、驚險、有趣為一體,自明清至今,曆經數代民間藝人的藝術創新,形成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
高樁故事的主要看點在于上樁。由于是在高達十二米的高空表演,是以表演者體重嚴格控制在十五公斤以内,表演者一般是男扮女裝的兒童,以喜劇人物為主。表演時小演員依靠巧妙的道具依撐,站在中樁演員手中的紙傘、弓箭或花朵之上,讓觀衆得到驚險奇特的視覺享受。
當天兩萬名觀衆把兩公裡長的瓦屋街圍得水洩不通,鄉政府從業人員加上公安民警全部到場維持秩序。演出從上午九點半開始持續兩個半小時。
聲明:本平台所刊發圖檔、文字未經香山視覺微信公衆号書面許可,嚴禁任何機關和個人帶有商業性質的轉載和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