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跑運動員常被人冠以“飛人”的名号,比如博爾特,速度能達到37.5千米/小時。這已經夠快的了,但是在冰刀的幫助下,速滑運動員們在賽場上能達到50千米/小時以上的高速。而橇車類項目,速度甚至能夠達到140千米/小時。

圖蟲創意
能達到這麼高的速度,除了運動員的艱苦訓練和研發人員的努力,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冰,它是滑的……乍一聽這是句廢話,但深究起來,卻會發現事情并不簡單,冰,它怎麼就滑了呢?
冰這麼滑,其實是因為水。
我們都學過一點實體學,知道所謂的“幹磨”摩擦力會更大,比如門上的軸久不潤滑,開合起來就既費力又會發出刺耳的聲音,但是如果加入了潤滑劑,比如潤滑油,開關門一下子就變得既安靜又輕松了。冰上同樣也是如此,冰刀跟冰之間存在着一層水膜,起到潤滑的作用,讓冰刀受到的阻力大大降低,得以高速滑行。
但是,這水是怎麼來的呢?這個問題可就有不少争議了,接下來我們就好好聊聊。
01
水是壓出來的嗎?
一種流傳已久的理論認為,冰在表面壓強變大的時候,熔點會降低,冰刀就是這樣把冰面“壓”化變成水的。還有個很經典的科普小實驗可以證明這一點,将兩頭綁着重物的鐵絲跨在冰塊上,冰塊接觸鐵絲下沿的部分就會融化讓鐵絲陷進去,而鐵絲經過後,融開的冰又能凍成一體。最後鐵絲會穿過冰塊,而冰塊不會斷開,就是這個原理。
按照這個理論,速滑冰刀看起來非常窄,厚度1.4毫米左右,實際接觸冰面的面積非常小,而短道速滑的冰刀更是有一點點弧度,接觸冰面面積更小。這樣一來,冰刀作用在冰上的壓強就很大,導緻接觸部分的冰熔點降低,這樣就能産生潤滑的水層了……嗎?
雖然聽起來合情合理,壓強增加導緻冰的熔點降低也确有其事,但是很遺憾,這個理論是錯誤的。
因為,經過研究者計算,一個體重約為70千克的速滑運動員,穿好冰刀站在冰上,觸冰面積按0.0001平方米計算,在這種情況下,才不過能夠讓受壓的冰的熔點降低0.5℃而已。但實際上比較适合速滑的冰面溫度,通常在-5℃~-9℃,這0.5℃的改變,無異于杯水車薪。
而且,我們也可以發現,一方面,厲害的速滑運動員往往身材比較勻稱修長,并不需要那種大體重的肌肉猛人來壓冰,另一方面,就算是體重很輕的小朋友,隻要學會了動作,照樣能夠滑得飛快,是以,結合理論計算和常識來看,滑冰時潤滑的水,恐怕不是靠“壓”出來的。
02
水是蹭出來的嗎?
還有一種理論認為,冰刀滑動會産生摩擦,而摩擦可以生熱,熱量能夠化冰産生水,讓冰面更滑。
為了驗證這一點,早在1939年,鮑登和休斯,就在海拔3346米的瑞士少女峰研究站附近,刨了一個冰洞,用下面這個複雜的裝置進行了實驗。那裡的溫度較為恒定,不會超過-3℃,而且空氣污染極少,能降低對實驗的幹擾。之是以選在這裡做實驗,可能是因為當年條件所限,普通實驗室裡不友善。
摩擦裝置,來自參考文獻[1]
簡單總結一下這個實驗的原理,就是凍出一塊平整的圓形冰面(圖中的C),然後放一個滑塊(圖中的I)在冰面上,之後用馬達驅動冰面轉動,測試不同溫度、不同配重下産生的摩擦力。結果發現溫度越低,就越難以形成水膜,摩擦力也就越大,這也是為什麼戶外冰場溫度太低會感覺到冰比較澀。而長時間實驗時,則能發現摩擦處冰面有明顯的融化痕迹。
冬奧賽場上還有個項目能夠從側面證明這一點,那就是冰壺。掃冰手使用刷子在場地上高速摩擦,産生的熱量能夠稍微融化冰壺場地上的小冰粒,讓冰壺滑得更遠,進而微調冰壺的路線。
冰壺場地放大圖 來自參考文獻[2]
可能還有些朋友會感到疑惑,那麼大個刷子使勁來回刷冰産熱可以想象,但速滑的時候,冰面有那麼大一塊,窄窄的冰刀蹭那麼一下,真的能夠把冰蹭化嗎?其實,從微觀角度看,冰面和冰刀刀刃都不是光滑的,而是有很多微小的溝溝坎坎,據鮑登和休斯估算,短時間内的摩擦熱,如果集中在小小的一點上,就足以使那一點點冰從-20℃升高到0℃。而要潤滑冰刀與冰面,隻需要一點點水就夠了,而就如前文所述,室内速滑場地冰面溫度不會低于-10℃。
原來冰滑靠的是摩擦生熱,看到這裡我們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但是,事情真的到此為止了嗎?如果水隻靠摩擦産生的話,那為什麼有時候人站在冰面上,也可能滑倒呢?這就與冰本身的性質有關了。
03
水是冰自帶的嗎?
我們往往認為,冰就是冰,是固體,水就是水,是液體,除非溫度超過了冰的熔點,不然冰就是幹的,那麼這種想法正确嗎?
發現電磁感應現象,奠定了電磁學基礎的法拉第,真的為弄清這個問題玩過冰塊……他曾經做過實驗,将兩塊冰塊靠近輕輕接觸,結果這兩塊冰立刻凍在了一起很難分開。于是法拉第得出結論,這冰塊的表面肯定有一層類似液體的結構。
而後人的實驗,還真的發現,就算溫度低于熔點,冰的表面也确實存在這樣一層結構,原因可能是水分子的振動和彼此的互相作用。這層膜的存在,能讓冰本身就比較滑溜。
納米尺度下冰的表面結構,來自文末參考文獻[3]
不過,都折騰到這地步了,科學家們還不滿足。2019年發表在Nature雜志上的一項研究進一步證明,這層水膜,裡頭其實還有一點碎冰,黏度、彈性等性質也與水或冰有所差別,而更接近于油,研究者們認為正是這種性質讓冰刀得以在冰上飛速前進[5]。
到現在終于可以總結一下了,冰上項目之是以能這麼快,主要原因就是冰跟冰刀之間有一層水膜(裡頭混着點冰),這大大降低了摩擦力,而這個水膜的來源,主要是來自冰刀與冰面摩擦生熱融化了冰,再加上冰面本來自帶的水膜。需要注意的是,這層水膜不是越厚越好,因為水膜太厚摩擦力反而會增加,是以速滑冰場表面溫度通常在-5℃~-9℃,不會過高。
不過這還沒有完,從運動的角度來說,知道了原理,就有很多招可以用了。比如可以稍微給冰車冰橇的刀刃升溫,這樣就能讓冰早點化出點水來潤滑(但正式比賽會檢查刀刃溫度,加熱是不允許的),再比如可以使用一些潤滑劑,配合水來增加刀刃和冰之間的潤滑度(冰上項目的國際比賽不允許這麼做,但是滑雪項目給滑雪闆打蠟是可以的),此外就是不斷地優化冰刀的幾何形狀和材料,以便更好地創造和利用水膜,來達到減阻的效果了。
給滑雪闆打蠟 | 圖蟲創意
人利用光滑的冰面來搬運重物,可追溯到至少公元前7000年,而為了弄清冰為什麼這麼滑,人們則一直研究了近200年,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就算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如果深挖的話,背後的原理可一點都不簡單啊。
作者 | 丁 崝
稽核 | 姬 揚 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 研究員
責編 | 丁 崝
參考資料:
[1] Bowden, F. P., & Hughes, T. P. (1939). The Mechanism of Sliding on Ice and Snow.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A,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Sciences, 172(949), 280–298.
[2] Lozowski, Edward P., Szilder, Krzysztof, Maw, Sean, Morris, Alexis, Poirier, Louis, and Berni Kleiner. "Towards a First Principles Model of Curling Ice Friction and Curling Stone Dynamic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e Twenty-fifth International Ocean and Polar Engineering Conference, Kona, Hawaii, USA, June 2015.
[3] Kietzig, A. M. , S. G. Hatzikiriakos , and P. Englezos . "Physics of ice fric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107.8(2010):4.
[4] Blau P J . Fric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Concepts to Applications, Second Edition[M]. 2008.
[5] Guoying, Bai, Dong, et al. Probing the critical nucleus size for ice formation with graphene oxide nanosheets.[J]. Nature, 2019, 576(7787):437-441.
轉載内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實體所立場
來源:科學辟謠
編輯:荔枝果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