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食宿有保障,就是很想家”

來源:勞工日報

記者走訪河南省災民聚居地

"保證食物和住宿,這是想家"

我們的記者王偉偉和我們的記者董俊雅

7月28日,國家行政管理總局召開防汛救災工作新聞釋出會。自7月16日以來,河南省發生洪災,已影響16個城市、150個縣和城區,包括鄭州和新鄉。共有147.08萬人緊急搬遷。

緊急搬遷的147.08萬人的現狀如何?我們的記者通路了幾個臨時定居點。

7月28日11時,記者來到河南省鞏義市小觀鎮水路口村,那裡的樹木被連根拔起,道路受損,房屋倒塌。

"我們是鞏義受災最嚴重的村莊之一。臨時安置地位于村部,談及災情,水口村黨總書記張志偉說自己"很受打擊"。

"美麗的鄉村這塊,我們是第二年在鄉下修路的,村子很漂亮,很多鄭州居民來這裡參觀。張志偉道:"現在簡直不忍心看了,原來的旅遊路、村道、鄉間路、鄉間路、縣道......超過90%的地區被摧毀。"

"但隻要有一個,就有希望。我們沒有失去信心!張志偉說,村兩委提前做好防範、搶救轉移也是及時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一起失蹤和人員傷亡的案例。村委會現在是一個臨時定居點,"有60多人住在定居點,大約400人來這裡吃飯。"

到了中午,村民們開始排隊等候,用搪瓷碗吃東西。"面條味道不錯,大鍋米飯就是香氣。7月21日雨停後,村裡大部分村民都在這裡吃一日三餐。

52歲的鄭湘東很快吃完了一碗面條,把碗洗幹淨。為了不給和解帶來負擔,她和丈夫曹忠現在已經在車裡休息了五晚,隻在和解處吃飯。"我們有車留給那些更需要它們的人。鄭向東說,面包、友善面、礦泉水、衛生紙、急救藥......村裡幾乎所有的日常必需品都是免費提供的。

"目前,救助物資比較充足,安置、醫療、住宿、膳食都有保障。每個人都在考慮災後重建。張志偉說,村委會分為寶通組、保安組、安撫組、捐贈組4個組,逐一組織登記村務事宜。在這個農村住區,村民們有什麼生活需要,可以随時提出來,由從業人員來解決。每天都有鄭州市、鞏義市派出人員輪調保護,村醫人員在安置區24小時待命。還有為群衆安置提供文職服務的志願者。

新鄉市中北部的牧野區也是受災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由于大雨和河流泛濫,城市水位居高不下,接送成為牧區居民的唯一選擇。

牧野地區的幾所學校成為定居點。作為牧區最大的國小,約有三四名來自被洪水淹沒的村莊的受災村民被轉移到這裡。

"大約1000人已經重新安置。為了更好地提供服務,我們實施了"集體責任"的"網格化"管理模式。"淩遠國小校長李公佳介紹,學校将分為六個事務小組,每個教室作為一個"班級",每個老師負責一個"班級",從受影響的人中選出一個"班長"來幫助"班主任"為受影響的人提供管理服務。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網格"下管理下,生活有序地解決了。

在校園裡,救援物資整齊地放在一個地方,吃飯的地方放在另一個地方,"醫療援助點"裡擠滿了附近的醫院,診所免費急救藥品,24小時等待的來訪醫生。操場上有一塊空地,專門用來存放附近居民捐贈的衣服,以便立即疏散這裡的受影響人員。

受影響人群居住的教室幹淨涼爽。桌椅拼接在一起作為床闆,分發給每個人的床上用品和洗漱用品整齊地放在桌子上。每個教室都有大約4到5個受災家庭,井井有條。

在學校裡,到處都可以看到穿着紅色背心,看起來很年輕的志願者。"我們都是這所國小的學生,我們來這裡幫忙。"小志願者馬曉軒告訴記者。

記者走訪了多個住區,發現救災物資充足,受災群眾的住宿得到了充分保障。

然而,對于定居點的人來說,雖然生活是安全的,但最關心的是他們自己的家。"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回家?"在鶴壁市齊縣,随着局勢的逐漸緩和,落戶的災民往往會向縣疾控中心格聰軍詢問。

"目前還不清楚你什麼時候可以回家,但現在最重要的是保護定居點裡的人的安全。葛說,人員高度集中于住區,流動性強,是災後防疫工作的重點。

葛說,在齊縣,所有定居點開通前都有一次全面殺傷,每天定期殺殺兩人後,安排專人到走廊、居民區等小區專門負責,確定群衆轉移不出現集中疫情。

"殺滅的主要目的是消滅細菌和各種蚊蠅,切斷感染源。齊縣衛健委副主任王海林表示,對于村民尚未搬回去的村莊,水位下降後,将按照《琦縣洪澇災區預防性消毒方案》嚴格執行殺殺行動的内容,確定村民安全傳回。

由于防疫任務繁重,自全面開展殺殺工作以來,葛聰俊等10餘名一線人員在安置點從事殺傷工作,平均每天隻能休息三四個小時,天氣炎熱使長期穿着工作服的從業人員都有騾子。

當時是深夜,定居點裡的人都睡着了。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盡快讓水退卻,讓生活回到過去的平靜。

繼續閱讀